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格非:文化层次越高并不一定就越值得交往

时间:2012-01-09 18:40:13     作者:吴小攀 李慧      浏览:9637   评论:0   


格非

格非的新书:《春尽江南》

  日前,著名作家、清华大学教授格非来到广州,为他的新书《春尽江南》做签售活动,期间他接受了本报的专访。以下是关于文学与社会部分的访谈摘要。

  我从来不关注身份的问题,因为一个人的身份很复杂。我父母都是农民,在农村。父亲稍微识几个字,母亲不认识字。我的朋友很遗憾地跟我说:“我只在一个城市生活过,没有农村生活,对乡村一点不了解。”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我17岁之前在农村,我的童年在那里度过,所以那是我最熟悉的地方。农村的变化我一直很关心。除此之外,我在上海待了20年,在北京也待了十一二年。所以在对世界的了解方面,从经验层次来说我的视野是更广的。另外,我比较看重普通人之间的交往。我有很多学界的朋友,但我也一直跟普通人来往,我跟一些根本不在大学里的朋友保持很密切的联系。他们谈什么话题,我就跟他们谈什么话题,像物价、股票,等等,不一定要谈学术,我很尊重他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种心的交流。一个人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过于突出自我是不对的,所以我不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我喜欢把一切都模糊掉。   

  跟普通人打交道,你会发现他们很善良,心胸很开阔。在我看来,文化层次越高的人并不一定就越值得交往。我在开车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朋友,他开了二十多年的车,非常穷的一个人,没读过什么书,但每次出去旅游,他都会带个袋子,把自己的垃圾全部带回来,而且他从不违章。这些普通人在维护这个世界上最基本的东西———道德。但很多知识界的人却很不在意,乱说脏话,很不守规矩,这很难说。

  老实说,知识这个东西我们要反省,并不见得知识越多,人就会变得越好。知识本来可以帮助一个人,但现代的知识变成了一个充满矛盾的东西。知识太多,太分门别类,所有的东西大家都莫衷一是。知识之间互相充满矛盾,这反而会使人迷失心性。倒是那些有简单观念的人,比如热爱自然的人,他们会生活得很好,虽然只有一点点知识,但他们比我们幸福。对知识的看法,西方已经批判了将近两百年了,所以我不是一个唯知识论者。

  有人把小说的功能完全理解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暴露、揭露、记录,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不够全面。了解社会现实、把了解到的真实性反映出来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看法,这种看法不是说像一个教授那样去告诉人家,而是需要自己去反省去感悟。我觉得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生活的真实是什么样子的,二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中国这个现实之下,到底有没有意义,如果有,意义到底在什么地方,我觉得这是文学最重要的任务。所以我不是单纯地去表达某种东西,比如说困境。当然我小说里写了很多这样的困境。但是我个人有一个比较强烈的愿望,希望重新回到意义的层面。因为我觉得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都这样,大家都不考虑意义了,只考虑一些看得见的东西,比如房子、钱。大家普遍不去考虑意义,提心吊胆,心一刻都放不下来,老觉得生活恐惧,需要赚更多的钱,去谋取更高的地位。但我们随时可以放下来,这涉及个人对生活的看法,比如说我们怎么面对这个困境。这个是我比较关注的。

  什么叫知识分子,就像苏格拉底说过的,知识分子是沟通神灵和普通人的媒介。从古至今,所谓的中国古代的“士”(包括西方知识分子),他们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今天知识分子理应承担更多责任,因为他获取并占有了很多信息和资源,他在社会受过的教育、享受的地位都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但是资本和权力的进入开始挤压知识分子的空间,这样知识分子本身的重要性就一直在下降,全球范围都是如此。英国一位作家曾经说过“知识分子就是坐在飞机末尾抽烟的人”,头等舱、商务舱根本没他们的份,都是银行家、商人,这使得知识分子慢慢被边缘了,他们本身也失去信心,个体人格也在崩溃,这一群体也在衰落之中。经历这个过程后,剩下的知识分子显得尤为珍贵。所以我认为普遍的状况虽然不让人满意,但是原因是复杂的。

  比如说胡适说过知识分子的三个标准:不降志,不辱身,不避风险,做到了这三点就算知识分子。但在现在的时代做到这点很难,能够引领一个时代的思想家很少。       

  (吴小攀 李慧  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