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一度爆红,甚至产生了电影、漫画等衍生品
中国网络文学的三驾马车,自左往右为:邢育森、宁财神、李寻欢(路金波)
当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火爆大陆的时候
“网络文学”这一文学概念也悄然诞生
利用网络来发表小说,然后出书
这种方式看似简单,但是在当年那个计算机尚未普及的年代
这种说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
因此,“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非主流”的标签
十多年后,“非主流”已经成长为主流
而这些成长的背后道路,则是曲折的
专题撰文/记者 李解
A
【诞生】
“非主流”的文学概念
如果要谈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史,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绕开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这部小说。1999年,当这部小说以实体书的形式摆上各个图书馆的书架时,关于“网络文学”这一概念也由此兴起。
“其实这时候的网络文学,应该算是一种非主流的。”Weid,知名文学原创网站“龙的天空”创始人之一,网络原创文学资深人士,在他看来,《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当时网络文学兴起的一个信号。
“因为早在1997年前后,中国的网络上已经出现了一些读书网站。”只是在当时这些网站还是以图书推荐和连载为主,“原创的内容不多,主要是刊载一些金庸、古龙的小说的电子版,也连载一些正在发表的小说,比如说《大唐双龙传》,那时候这本书正在港台地区连载,而内地追看的人很多。”哪个站上传的快,哪个站扫校的质量高,哪个书站就能吸引更多的读者。
不过也是在这个时候,一些网站意识到“原创”的重要性,据现在磨铁中文网的负责人毕建伟回忆,在1997年前后,不少BBS网络论坛上,已经开始有了一些网民们原创的作品,“小说、散文、诗歌、评论,什么都有。但是当时大部分网民都没有想到,这些东西会在几年后变成一部分人的职业,也没人意识到写这些东西还可以赚钱。”
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给了当时爱好文学的网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网络时代,无论你的学历如何,工作如何,只要你的作品写得好,就有可能出书,有可能赚钱”。
不过,此时的网络文学,只能算作是“非主流”,“大部分人并不看好这一文学形式,而且在当时,除了一些网虫之外,很少会有人了解这些作品。”毕建伟说。
B
【发展】 三驾马车与文学网站
在网络出现之前,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想要成为一名“作家”,出一本“好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网络出现之后,尤其是网络文学出现之后,这件事儿就不再那么困难了。“因为网络的准入门槛很低,只要你愿意写,就可以写,而且还有可能被大家所接受。”在毕建伟看来,网络文学这种在当时比较“非主流”的东西能存活下来,与此有着深刻的关系。
就在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火爆的同一时期,中国网络文学也开始进入了疯狂的成长期,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安妮宝贝等网络写手被“打捞”出来,中国网络文学的“三驾马车”,“四大写手”等排名纷纷出现,名气大盛。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安妮宝贝成了唯一继续写作的人,但她始终拒绝网络作家的标签,她后来的创作也与网络无关,而三驾马车则纷纷远离了网络文坛,各自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宁财神与邢育森改行做起了编剧,《武林外传》、《东北一家人》等作品的火爆验证了二人的文采,而本名路金波的李寻欢则搞起了出版,一举签下了安妮宝贝、石康、韩寒等人,在出版界打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在Weid等资深网络文学原创者看来,1999年中国的网络文学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出现了很多有名气的网络写手,也出现了很多知名的文学网站”。
不过有些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那些知名的网络写手并未能像后来的南派三叔、孔二狗等人一样靠写作赚钱,那些知名的文学网站也未能像后来的起点或盛大文学那样一统网络文坛的江湖。
对于这一问题的原因,毕建伟有着自己的看法:“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互联网的发达程度。当时互联网虽然出现了,但是还没有普及开来,所以当时的读者是比较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中国的互联网是免费的,一些文学网站搞网络文学原创,全是凭作者的热情,当作者们发现这种热情无法转化成收益时,可能更新作品的速度就会慢下来。”
一个显见的例子来自于Weid的回忆,据他回忆,在1999年到2000年前后,读书网站一度非常火:“美国硅谷成立了一个‘博库’,并在北京进行大规模招聘。单从国内一家知名图书报纸,新生的博库便一举挖走了十几名编辑记者,其中不少还是该报的骨干人员,此事对当时的整个出版界造成了不小的震动。”随后该网站又与一些知名作家如陈村、王朔等人签约,大量收购作品电子版权,声称打造中国的“史蒂芬·金”:“(每一次宣传)都是大手笔,也确实起到了作用,提升了网站的流量和知名度,吸引了不少网民。”
然而,博库所倡导的收费下载与收费阅读精神,与当时那个以“免费成为通行法则”的互联网争霸年代显得格格不入,“当时大家使用QQ也好,邮箱也罢,在网上看书也罢,都是免费的,没人会付费,也不需要付费。”这也让博库吃到了苦头,2001年年底,博库倒闭,国内第一次网络图书收费尝试失败。
C
【崛起】 网络写手们有了稿费
历史证明,做任何事情如果单单依靠一腔的热情,恐怕很难成功。
网络文学也是一样,黄金时代的网络写手们是依靠热情来码字的,但是他们也需要吃饭,因此如何把网络上的作品变成吃饭的工具,就成了一个问题。
在Weid看来,真正促成中国网络文学崛起的关键,在于网络文学的收费阅读,也就是后来的VIP政策。
2002年,一个叫做读写网的网站出现了,它一开始就推出了“收费阅读”的模式,并发布了“为推动原创文学的发展,本网计划向作者支付网络刊载的稿酬,欢迎原创作品加入”的声明,这也让一部分文学网站开始尝试做“收费阅读”,并且给网络写手们支付稿酬。
这种大胆的尝试,在当时对于不少热爱文学的网络年轻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诱惑。
“怎么说呢,这个制度是一个不错的制度,但是当时的稿酬压得太低,比如说当时有的网站的付费标准是:会员用户每看你的章节一点作者可得 0.01元。打个比方说,今天你发了一章,有200个会员用户看过,收入有2元,第二天又发一章,有250个看过,就有2.5元,点击看书的人越多,收入越多。”按照这样的方法,如果网络写手写的越多,看的越多,赚的也就越多,“但是实际上网络写手们可能只能拿到10%左右的分成,月入1000元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过这样的付费方式,吸引了后来的起点中文网。2003年10月份,起点中文网创立了VIP阅读制度,即读者付费购买阅读权限,以阅读网络小说。这一方式极大的刺激了网络文学的发展。
D
【鼎盛】 网络写手月入万元
不过,网络文学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则是盛大文学的出现。
“2004年10月,盛大文学收购了当时几个比较著名的文学网站,比如说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等等。”这一次的收购,也让中国的网络文学进入了鼎盛时期。
一个显见的例子是著名的网络写手“血红”,从2003年开始,血红就在网上写网络小说,而且写一部红一部,追看者颇多:“我记得我的第一部网络小说的稿费是300元吧!”不过让血红惊讶的是,这种日子没有持续多久,自己的收入就开始疯涨:“大概连一年的时间都不到,我的月收入就达到了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一批知名的网络写手的作品,也变成了实体书开始出版。
“比如说我们磨铁图书,最近几年推出了很多知名的网络作家的作品,而且实体书卖的非常火。”毕建伟说:“比如说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萧鼎的《诛仙》、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孔二狗的《黑道风云》等等。”而这些作品,最初都是磨铁图书的编辑们在网络上发现的:“在网上看到了好的连载作品,就跟作者联系,然后谈出版的事儿。”
而如今,不少门户网站也开始尝试开设原创专栏,比如说今年5月,网易就将推出自己的原创小说,其负责人范少卿表示:“网络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门槛低。在网络文学出现之前,我们读到的小说,大多是作家们写出来的,从一个草根变成一个作家,可能要走很长时间的路,但是当网络出现之后,网络文学兴起之后,草根可能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作家,以前很多人想出书,都很麻烦,但是现在,只要你的帖子或者小说能红,就有可能成为一名小说的作者。所以我觉得,从某种角度来说,网络文学的出现,极大的繁荣了中国文坛的作品。”
E
【未来】 剧本、网游的多元化变化
中国网络文学与影视作品的触电,最早则要追溯到2000年。
在这一年,由舒淇、陈小春、张震等主演的电影《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将痞子蔡的作品推上了荧幕,虽然最终的效果不是很好,但是却开了网络文学变身剧本的先河。
2006年,随着国产中低成本电影市场的复苏、以及“剧本荒”的出现,网络小说再度吸引了电影人的关注,《PK.COM.CN》、《请将我遗忘》等改编自热门网络小说的影片陆续出现,但是效果依然不佳,直到2010年的《杜拉拉升职记》的上映,才让网络小说与影视作品结下了不解之缘。《山楂树之恋》、《失恋33天》等电影的热映,更是让网络小说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途径。
除此之外,网络游戏的开发商们也开始对网络文学下手,《诛仙》、《星辰变》、《鬼吹灯外传》等网络游戏要么正式运营,要么进入了开发或测试阶段。这也标志着,网络文学已经成功的“主流化”了。
“我认为这十多年来,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逐渐的从非主流走向主流,主要一个原因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毕建伟看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网络文学之所以非主流,主要源自于当时的网络不够发达:“我记得1997年前后,网吧里上网是20块钱一小时,后来在家里拨号,一小时也得四五块钱。因为那时候网络不发达,网速也慢,现在网络发达了,上网的人也多了,大家也愿意接受这些网络文学。”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