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只有一扇门
——著名作家张炜谈中短篇小说创作
张炜近影
在当今的文学领域,最受读者青睐的体裁恐怕非长篇小说莫属。曲折的故事、跌宕的情节,以及影视改编热都使长篇小说极具市场号召力,相反,曾在上世纪80年代掀起文学热潮的中短篇小说如今却“门庭冷落”。这也造成了文学出版的一个怪现象:出版社对于出版中短篇小说非常谨慎,即使是著名作家的作品也不例外,但如果是长篇小说就容易多了。在长篇小说创作热潮的背景下,中短篇小说的处境和出路如何?近日,作家出版社举行了“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与现状”对话活动,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畅谈了自己对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体会和看法。
很多作家的创作历程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走上文学的道路,或者说走上小说创作的道路,都是从中短篇小说开始的,然后逐渐在思想、意识、生活等各方面做准备,才进行长篇小说创作。在这一点上,张炜也不例外。“我是由‘最短’的文学诗开始进入文学,然后是短篇小说,我个人认为我创作年华最旺盛的时期,状态最好的时期献给了短篇小说的写作。我一直没有停止过短篇小说的创作,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我一共写了130多部短篇。回过头看,我个人比较满意的大概只有十几篇,可是每一部短篇当时都凝聚了我全部的力量。”作家出版社近日出版了一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中短篇精品选》,翻看着自己的选集《生长蘑菇的地方》,张炜感慨不已,这里面有他写的第一篇小说《护秋之夜》,“那时所散发的生命的活力今天看还是很感动。”
众所周知,张炜450万字的《你在高原》(10部)在2011年以最高票数获得茅盾文学奖,作为一位在长篇小说领域成功的作家,为何对中短篇小说一直保持着热爱,并且持续地创作呢?在人们通常的看法中,长篇小说比中短篇小说难度更大、分量更重。但张炜显然不这么认为,在他眼里,中短篇小说对作家的要求更高,创作难度更大。“就我个人感觉,写短篇是最难的。我在写作短篇的时候一点都不敢走神,全身的力气都用上了,那种工作状态相当紧张,放松的时刻非常少。因为有限的篇幅就是万把字,一落笔就在最高点,如果一下错了,改正的余地很小,但如果是长篇,改正的余地就大多了。有人说短篇也一样可以改进,重新写、重新打磨这一段不就可以了吗?其实是不可以的,短篇作品很难修改好,因为你最初获得的那一刻的感动和创造,是不可以重复的,之后你只能从艺术上做一点点的修理,当时即兴的感动在别的时候是不能体会到的。所以写短篇要做好准备,从睡眠、精神状态到材料一点不敢疏忽,昨天晚上睡得不好,今天无论如何不敢写。”
对于目前中短篇小说受到市场冷落的状况,张炜指出,这与整个社会、与读者的审美需求变化有关。当年短篇小说引起的反响很强烈,整个社会的文学阅读就开始了,全国一流的作家都在这个擂台上。那个时期的阅读很“安心”,不管对什么样的体裁,都会阅读语言,是对文学纯粹的欣赏和热爱,因为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而随着市场的发展,社会浮躁了,人们急于看一个人物的命运,看故事的情节和结果。而要把一个故事甩得开,吸引人,得用长篇或者少数中篇才能办到,短篇是不可能的。“如果把文学比做一个建筑的话,这座建筑只有一扇门,这扇门就是语言,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入口。很多人说我能不能从故事走入文学,不行,文学只有一扇门,你放弃了这扇门,就进入不了文学。虽然中短篇有被冷落的趋势,但它保持着文学最本真的特色,人天生对语言特别敏感和着迷,阅读文学其实也是阅读语言的魅力。”
正如之前所说的一直保持短篇小说的创作,张炜透露,他将会创作现实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并且现在已经开始写了,以后可能将更多的力量放在中短篇小说创作上。他说:“我希望更多的作家能够回到中短篇小说里来,这个地方是需要力量的地方,这个地方是显示作家肌肉的地方,这里有文学坚持的韧性,如果有了这样的决心的话,有的读者会慢慢地回归,市场的期待也会慢慢地回归,中国的短篇小说的创作一定会越来越繁荣。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