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首届剑门关文学奖获得者朱赫
我们还记得《山色青青》、《流泪的爱》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也不曾忘记《风雨兼程》、《人生履痕》这些让人掩卷沉思的散文集……作为国家一级作家,在人们的印象中,朱赫老师一直在文学创作的路上“快乐着他的快乐”。他不喜欢别人说他“高产”,但2011年,对于朱老,毫无疑问是一个丰收年。他的短篇小说《山乡人物二题》获2011年《小说选刊》小说征文短篇小说一等奖,电影文学剧本《尘梦剑胆》(与人合写)获2011年《中国作家》首届剑门关文学奖,获此奖项的作品全国只有六部。他也由此成为我市2011年度最佳文学作品的获得者,本报记者就此对朱老进行了专访。
浏阳网1月31日讯(记者 李东晓)
弘扬主旋律是文学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记者:朱老师,您好,您是一位笔耕不辍的老作家了,在现在这个相对浮躁的社会中,您认为现在文学创作的大环境怎么样?
朱赫: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我认为这是一股强大的东风,对我们每个文学作者来说,都是一个极好的机遇。确切地说,是又迎来一个文化艺术的春天。今年还只是元月份,我已有两个长篇小说将要出版,有九个短篇小说和一篇散文已接到刊用通知,这是我这辈子都没有过的事。我深切地感到,努力创作一批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文学作品,是我们每一个文学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记者:您确实是一位敢于担当、有责任感的作家。在人们的印象中你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退休后您应该安享晚年了,平时都喜欢做些什么呢?
朱赫:我从2005年退休后,基本上是不串门,不郊游,拼命地读书和写作。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创作准则:少说话,多读书,勤创作。每年我都会结合自己的创作,有计划地阅读一些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静静的顿河》、《白鹿原》、《山楂树之恋》、《从边城走向世界》和《史诗特性与审美观照》等。《静静的顿河》我已看了好几次,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作家冷静而又无与伦比的景物描写,作者以质地优良旳文字,用诗人般的风釆来抒写残酷流血战争的“颠覆”,本身就已经表明作家对小说叙述的卓越贡献。读书加强了我思想与文学修养,也激发了我的写作激情,退休后,2005-2011年我出版、发表了八部长篇小说,20多个中短篇小说,60多篇散文。长篇小说《没有军衔的将军》2008年获《作家报》全国文学大赛金奖,短篇小说《山乡人物二题》获2011年《小说选刊》小说征文短篇小说一等奖,电影文学剧本《尘梦剑胆》(与人合写)获2011年《中国作家》首届剑门关文学奖。
记者:那要真诚地向您表示祝贺,这也是我市文学界的一大喜事。可以谈谈获奖的电影文学剧本《尘梦剑胆》的创作过程的有关情况吗?
朱赫:电影文学剧本《尘梦剑胆》是2011年年初,由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谭仲池牵头组织创作的,我能参与这样重大题材的写作是党对我的关爱。由于题材重大,当时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还对此进行过专门的指示。初稿写出来后,省文联又在省委招待所组织了一次作品研讨会,参与研讨会的有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的主要负责人,有省广电局和潇湘电影制片厂的相关专家,并让我就剧本写作作了发言,听取领导和专家的意见。
创作是“在创新中作文”
记者:您的小说和散文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中有不少读者耳熟能详的获奖作品。这次是怎么成功完成了向电影剧本创作的“华丽转身”?您是怎么理解作品创新的?
朱赫:接到参与写作电影文学剧本这一任务后,我知道任务艰巨,但我不能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和关爱,再大的困难也要去试一试,便亳不犹豫地承接了下来。我认真阅读了大量材料,深深地被这一湖湘杰出人物所感动,也就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我个人对文学创作中的“创作”二字的理解是,“在创新中作文”。没有创新,重复自己和他人,是文学创作的大敌。在保留自己优势和长处的同时,实行突围,突破自己的局限。如何在文学创作的实践中,在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二者之间有机地嫁接,理所当然地成为我的努力方向。感谢谭仲池主席的提携、鼓励和帮助,这次参与写作,让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记者:现在一些年轻人也很想写点东西,把自己的想法或想象变成优美的文字,但常感觉拿起笔就无所适从,甚至感觉心理疲惫,您可以指导一二吗?
朱赫:我一直喜欢写小说,我以为写小说是写一个虚幻又实际的梦,写作的梦想和人类其他梦想一样——给人幸福感的不是结果,而是这种持续不断的过程。我就这样在文学的道路上跋涉,总是对新亊物和未来充满好奇,有着不可遏制的探求和探索的欲望。
我不敢说,写作是唯一的最好的生活方式,但它的确给予了我很多梦想,也带来很多快乐。在我看来,写作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说话,它让我获取力量,一次次提升自己,并透过文本散发出作者灵魂特有的气息,这也许是多年来我热爱文学写作的原因所在吧。
记者眼中的《尘梦剑胆》
得知朱赫老师“转型”电影文学创作且一举拿下大奖后,记者第一时间拜读了剧本《尘梦剑胆》,对其中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电影剧本描写的是“湘西王”陈渠珍的故事。湘西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人杰地灵,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陈渠珍便是湘西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号玉鍪,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九月,其先祖由江西迁湖南浏阳,再迁麻阳龙家铺,祖父始定居凤凰。陈渠珍以他的智慧谋略,曾降服了无数彪悍的土匪,影响民国湘西政局数十年之久,被人称为“湘西王”。
该剧本详实而又生动地记叙了他援藏西征,抗英平叛,与藏女西原生死相恋,历尽艰辛回湘后,又以“保境息民”实行自治,他审时度势,周旋于赵恒惕、谭延闿、何键、薛岳等军阀之间,不知闯过了多少惊涛骇浪,常于绝境出奇制胜。他的一生,经历了异乎寻常的复杂、曲折和离奇,充满了传奇色彩。
陈渠珍在其复杂的一生中,最终能顺应历史潮流,和平起义,为湘西乃至湖南及湘黔边区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接见过他,并委任他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笫一届全国委员会笫二次会议,增选为笫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剧本在记叙湖湘人物陈渠珍传奇一生的同时,更是反映了我党统一战线的伟大。
□人物介绍
朱赫,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毕业。1963年赴乡村插队,后历任浏阳市文化馆文学专干,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副研究馆员。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7月被评定为国家一级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山色青青》,中篇小说集《流泪的爱》、《心灵的海化》,文学论文集《文学的诱惑》,学术著作《少年文学写作技法》、《发现美的眼睛》,散文集《风雨兼程》、《开拓者》、《人生履痕》,小说集《尘缘》、《我们是雁阵》、《闯海的女人》,长篇小说《军魂》等十二部,享受政府津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