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柳忠秧(左)歌行体史诗《楚歌》获好评(资料图)
记者郑志方
“搞文学和艺术要忍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禁得住贫穷,坐得住冷板凳。”昨日,由省文联等单位联办的柳忠秧诗歌研讨会在汉举行。两年来,被誉为 “楚狂人”的柳忠秧倾心创作了长达五百行的歌行体史诗《楚歌》和辞赋体长诗《天下江山黄鹤楼》,一时震动文坛,好评如潮。昨天,他在谈及自己的诗歌创作时 “归纳”文学创作要“能忍寂寞”。
《楚歌》一曲绝叹江城
柳忠秧是我省黄冈人,著名诗人、文化学者,客居广州近20年,现任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副院长。柳忠秧自中学时代钟情于诗歌,长期倾心于新古体 诗的研究和创作,笔耕不辍。曾以歌行体楚文化史诗《楚歌》轰动文坛,随后又创作了辞赋体岭南文化史诗《岭南歌》、楚辞体长诗《国骚》。近两年,柳忠秧又相 继创作了《天下洞庭天下楼》、《天下江山黄鹤楼》等诗歌,获得各界好评。
《人民日报》曾刊文认为,柳忠秧的《楚歌》是以古体诗为楚风招魂的佳构,《楚歌》写出了率真的性情、狂放的气势,写出了穿越古今的想象力,写出 了弘扬楚魂的现实感。著名学者、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在《光明日报》撰文说,柳忠秧开篇明志——“夜读春秋寻大义”,起点极高,可谓目穷五级,神游万 里。
重读大武汉历史文化气象
《楚歌》的问世,在文坛引起巨大反响。而《天下江山黄鹤楼》更被称为复兴“大武汉”的诗歌。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遇春教授曾专门撰文 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曾经的‘大武汉’在‘第二次改革浪潮’中突然衰落了,这是让无数的江城市民乃至游子都痛心不已的事。在我看来,还有比现实中的 ‘大武汉’衰落更可悲的事,那就是文学中的‘大武汉’的破碎!当代文学中的‘大武汉’形象隐含着这座城市骨子里的‘小’而不是‘大’。但是,在读了柳忠秧 的新古体长诗《天下江山黄鹤楼》之后,我得承认,我在他的这首长诗中看到了真正的‘大武汉’的历史文化气象!”
文学创作要忍得住寂寞
昨日,於可训、刘书平、樊星等学者、诗人对柳忠秧的诗赞赏有佳,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於可训说,当今诗坛的诗歌创作往往小情调多,大感动少,而柳忠秧的诗歌是小情调少,大感动多,是难得的大气磅礴的诗歌创作。
柳忠秧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道:“搞文学和艺术要忍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禁得住贫穷,坐得住冷板凳。《楚歌》等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的新古体诗,而目前流行的新诗的形式、修辞和语言都是模仿西方,新诗文化的源头也在西方,在中国的土地上如何实现突破,这是一个问题。但是无论如何,品质 才是诗歌永恒的追求。”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