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六十岁再闯文坛 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状态

时间:2012-03-22 17:33:54     作者:记者吴敏 见习记者周豫      浏览:9562   评论:0   

 



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马原。

马原携新作《牛鬼蛇神》回归

60岁再闯文坛 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状态

  30年前,作家马原曾被誉为先锋文学的“大师”,20年前,他却突然抛出“小说已死”的言论,从此隐退文坛。“一个作家如果选择了沉寂,也就等于选择了痛苦。马原长时间不写小说,他一定在寻找些什么。”与马原相识多年的作家龙东这样评价他长达20年的“归隐”。

  现在,马原回来了。在日前出版的第二期《收获》上,马原以长篇小说《牛鬼蛇神》高调回归,并迅速引爆了舆论的热点。“我只能说,我的回来,连自己都感觉意外。”马原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

  作家与作品

  我把生命状态

  都融入这本书中

  南方日报:如果大元是你的写照,是否也暗示了你的人生也受到了某一个人的强烈影响?

  马原:这本小说探讨的领域特别辽阔,它涉及到人、鬼、兽、起源、人与人的关系等等,我愿意把自己数十年写作的经历放到理性、逻辑的基点上汇成一锅,把我人生中体会到的神奇和诡异尽量吸纳到这本书中来。

  至于李德胜并非一个具体的人,人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他是我多年来对一种未知、神性的一种敬畏,只不过把它具体化了。我想通过大元这个人物来解释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虽然我不知道是否成功地写出了这点。但是在我心里,在李德胜面前大元是无力的、不自信的,他一生都为此汗颜。

  南方日报:您一直强调写作的形式,这本书也不例外,每一卷都倒着写,故事发展带有特别大的跳跃性,为什么这样安排?

  马原:我明显感受到,先前所写的书实际上都是在为这本小说做准备,可以说,我把我的生命状态都融入这本书当中了。至于结构,这是一个方法论问题,无论写哪种人类感情,文章套路大概都差不多,如果都用一种习惯方法去写,就没有新鲜感了。在小说领域里,我是个“技术至上”者,一直认为“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如果你的思想不是特别崇高又采用一种中庸的写作方式,可能难以得到大家的关注,难以达到感动人、震动人的效果。

  作家与文坛

  小说这种能力可能是属于青春期

  南方日报:大家都很好奇,为何在“归隐”20年后,重回文坛?

  马原:我不是为写小说而来到这个世界的,我在随机的状况下从事不同的工作。20到40岁我在写小说,40到60岁基本停止写小说而去做其他我感兴趣的事情。我之前也没想过,会在60岁的时候回来当小说家,原来没有过这个期望,它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状态。

  可能小说这种能力是属于青春时期的,虽然有很多作家一直坚持写作,但是我停笔的时间太长了,写了20年、停了20年。突然间,我又有了这种写小说的能力,实在是妙不可言。我不知道以我现在这样的能力还允许我写多少,但是我认为一年写2篇长篇是没问题的。

  南方日报:您之前提到,懂得“混沌”的人是智者,如何去理解?

  马原:在过去二三十年里,许多人对我的小说进行了研究和批评,但我认为,我所集中关心的形而上的力量在我作品中的呈现及给我心灵的震撼都没有被分析和挖掘出来,许多研究让我有隔靴搔痒的感觉。

  或许真的有些东西我看到了,别人没有共鸣;又或者有人跟我一样,不会把看到的这些用线性逻辑语言描述出来。这可能就是你刚刚说到的,我作品当中一直有形而上的、悬而未决的价值取向的表现,不特别明显,但又若隐若现。

  南方日报:上世纪80年代初先锋小说刚开始出现时,不少读者都感觉到有一种阅读障碍,因为太混沌了,没有了判断标准,您觉着现在人们是否已经可以感受到这种状态呢?

  马原:我不认为情况有所改善,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人们依然不比以前更能感受、感知和破解这种“混沌”。社会越来越金钱化,人们越来越趋向于线性逻辑、趋向于“理性”,而这正好是“混沌”的反面。在30年前,中国文学比较活跃,更多人愿意去思考,现在人们变得更简单化,习惯把所有价值判断归结在金钱上,但事实怎么可能是这样?最好的东西永远属于少数人,而非多数人。

  作家与高校

  好作家能给高校带来不那么世俗的风气

  南方日报:此前您进入同济大学中文系教书,首开中国职业小说家进大学任教先河,发展到现在,“作家执鞭”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马原:作家跟教授一样需要博览群书、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如果作家一生中只把自己的作品留给世人,那是一种浪费。作家进高校是一个合理的回归,他们比完全从高校培养出来的硕士、博士知识、经验更博、更杂,另外,他们的出色除了体现在作品上,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而言是一件好事。

  南方日报:你在大学里都开了哪些课程?讲课方式与其他老师有哪些不一样?通过这种形式,大学生不会写作的现象是否能得到某些改变?

  马原:我主要教授“阅读大师”、编剧、电影研究和导演研究这些课,“阅读大师”跟一般名著赏析课是不同的,阅读是一种生命状态、一种生活方式,跟职业技能的提高没有关系。

  依靠作家去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这种想法不现实,但一个好作家能给一个环境带来更好的风气、能导引一个方向。他们往往会给高校带去一个不那么功利、不那么世俗看问题的方向,而这种方向可能跟一种健康的人生方向相一致。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

  马原:在上海,我要做一个合格的系主任、导师、上海公民,必须循规蹈矩,今天我是一个退休的“猫”在海南岛的“东北佬”,去掉以前那么多的身份,每天骑骑车、阅读、写作、享受天伦之乐,过的是一种特别平和的日子。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周豫

  记者 吴敏

  实习生 曾美芬 江艳博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