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格非:文学从语言上是需要变革的

时间:2012-03-30 14:22:15     作者:杨东城      浏览:9582   评论:0   

 



格非,中国当代实力派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格非文集》《欲望的旗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等。他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是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必提的作品。 陈思 摄

  为洪峰被打,余华和马原去云南探望,几位“先锋小说家”的聚首,让关于先锋话题的探讨再次进入公众视线。

  当年,在中国文坛一道被贴上“先锋小说家”的标签的还有格非。

  近日,在沈阳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当代文学高端论坛”上,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格非先生做了题为“小说评点与例话”的专题讲座。

  在讲座之前,格非就先锋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先锋小说呼应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华商晨报:当年是谁提出了“先锋小说”这一概念?

  格非:先锋小说的概念,一直都不知道是谁提出来的。那个时代是追求新的,先锋就成了新的概念。最早有好几个名字,比如实验小说,然后是新潮小说,最后确定是先锋小说。

  华商晨报:那您怎样理解“先锋小说”这个概念?

  格非:这个概念和我们写作的人没有一点关系,我们不在乎被归到一个什么流派下面,用一个什么理论的名词来概括,至少我个人不感兴趣。先锋小说呼应了当时社会不断向西方学习的现象,西方新的理论不断涌入,当时每过一两个月就有一个新的说法,大家对这方面的说法比较在乎比较敏感,所以会有不同新的描述。

  华商晨报: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锋派”具有精神的超前性,文本也不同于以往的创作,成了文学创作的一种时髦,您被贴上这个标签,是什么感受?

  格非:个人无所谓,我对批评界既关注也不关注。说关注是我比较看重一些朋友,他们对我作品是一种什么看法,我会去留意,他们也会直接和我来说。说不关注,我不关注别人究竟对我的作品怎么看,是赞扬还是批评,我一直到现在都是这个习惯,和批评界的关系不是特别紧密。

  曾经,文学每过一年就有一个大的变化

  华商晨报:“先锋派”建构了无序、隐秘、奇异、怪诞的文本模式,这种在当时看来很奇特的叙述方式,您如何看?

  格非:和时代是相关的,所谓新时期文学,出现了非常多的变化,最早是寻根啊,反思啊,到伤痕小说。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和余华苏童没有很深入交换这方面的意见,尽管在那个年代我们交往很多。

  但有一点是必须的,文学从语言上是需要变革的。反映生活,每个人的感知不同,如果语言不变革的话,新的作家起来后,不能有效地表达这个现实。

  我们这代作家有意识地在语言上变革,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西方现代主义非常热,年轻人很喜欢新的表现方式,也看了大量的现代主义作品,当时也是翻译的高峰,哲学界、文学批评界包括创作界,都有呼应,在这样的氛围下,文学就有了一个新的变化。

  当然,我们很感谢前辈的作家,他们做了很多努力,那个时代,文学每过一年就有一个大的变化,和今天不一样,如今可能十年都没变化,那时一年中有各种会议在全国召开,会有新的说法提出来,思想非常活跃。(杨东城)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