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范小青:文学在当今社会的位置比较边缘

时间:2012-04-13 13:52:13     作者:杨东城 陈思      浏览:9601   评论:0   




  3月20日,沈阳师范大学学术报告厅,中国当代作家、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阐释着个人写作中的民间资源。

  作为第四届中国当代文学高峰论坛上惟一的女嘉宾,范小青直言,之前的文学理论批评虽然没有消亡,但确实存在问题,出现了混乱,应该排除哗众取宠乱砍乱伐,文学理论批评应坚守思想、观念和立场。

  虽然对于80后的创作既欣喜又担忧,但她认为,对于文学批评界来说,80后不会缺位,他们一定会裹挟着一股全新的气息出现。

  作为江苏文学界的领军人物,她几十年来在文学里探寻生活和思考。身为作协主席,她掌舵江苏文坛,在为官与写作中游刃有余。

[NextPage]

  关于文学批评

  优秀的文学批评,能够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华商晨报:我们话题先从这次论坛开始,这次是“重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为何用“重建”一词?

  范小青:“重建”这个词,我的理解应该是借助它来说明和强调文学理论批评重要性的一个词,说重建,并不意味着先前的文学理论批评已经坍塌或消亡,只是觉得先前的文学理论批评存在问题,出现混乱,需要重新评价、重新梳理,塑造出新的样子。

  华商晨报:你觉得之前文学批评存在什么问题?

  范小青:文学理论批评存在的问题,比如接地气的问题。被批评的对象和他们的作品,都是批评者的地气,批评者应该更深入更细致更直接地了解,尤其要认真读作品。先前有一些不太好的现象,就是不读作品,人云亦云。比如去庸俗的问题,不应该一味地为了人情唱赞歌,或者为了哗众取宠乱砍乱伐,文学理论批评应该有自己坚守的思想、观念、立场,不应该为其他因素所动摇。等等。

  华商晨报:在当下,一些作家已经完全向市场看齐,你觉得文学批评是否还能真正起到作用?另外,文学批评在之前一直被人认为是圈子里的行为,很少有外界能介入,现在是什么样的状况?

  范小青:其实也有很多作家并没有完全向市场看齐、很多作家并不是简单地为市场写作,他们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坚守,有自己的立场和品格。所以,文学批评依然很重要,它的作用不可低估,更没有过时,没有消失。我作为一名写作者,个人是非常看重文学批评的,我觉得优秀的文学批评,能够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能够帮助写作者看到自己所看不到的东西,并提升写作者的理论水平。

  现在的文学批评基本上仍然是文学圈子里的行为,这并不奇怪,因为目前的文学也是一个圈子,无论这个圈子是否应该突破甚至打破,但这个圈子的存在,是个事实。

  华商晨报:在接触60后、70后的文学批评家以后发现,80后还没有什么批评家,你认为在文学批评界,为什么80后会缺位?

  范小青:80后不会缺位,只是目前他们还没有成长和成熟。就像70后批评家大多集中在高校,我觉得80后批评家也同样会在高校出现,他们一定会裹挟着一股全新的气息出现。

  华商晨报:80后已经成年,而且占领畅销书的市场,但是80后却少有厚重文学的创作,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将是文坛的中坚力量,你作为文坛的老将,对于这种现象是否会有一种担忧?

  范小青:对于80后的创作,我是既欣喜又有担忧的,80后作家起点高,天赋好,创作量也很大。正是因为大量的写作,他们消耗的积累太多,因为年轻,他们本身的积累就不多,再大量地消耗,使人不免担心他们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他们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作品的文学质地、如何在文学的路上走得更远,这应该是我们和他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NextPage]

  关于文学市场化

  文本质量与商业利益很难相融,但纯文学也需适当包装

  华商晨报:对于你个人来讲,当年的文学创作对于今天的意义在哪里?

  范小青:从我个人来说,当初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只是因为对文学的爱好,喜欢写作,把文学、把写作作为一种职业,作为人生的一种追求,写了三十多年以后,今天我才知道,写作不只是一种职业,或者换一个说法,既是我们创造了文学作品,更是文学作品完善了我们的人生。所以,当年的写作对于今天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写作的延续和发展,而是帮助写作者在他的一生认识世界、认识所有一切事物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华商晨报:写作在人生当中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文学在这个社会中有怎样的位置?

  范小青:文学在当今社会的位置比较边缘,它不是社会的中心,也不是人们关心的对象,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应该正视和面对这个事实,承认并接受这个事实。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既然我们自己选择了这个位置,就应该心平气和地去努力,不必怨天尤人。我们的努力,对社会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这一点,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和信心。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位置上,他的努力都会被历史所记载。

  文学承担影响人的内心世界的功能,但这种功能是潜移默化的。作家干预现实的渠道就是写出自己的作品,用作品说话,用作品告诉别人我对现实的看法和我对未来的信念。

  华商晨报:刚才说到文学边缘化,在如今的经济快速发展时代,一些作家已经向商业妥协,文本质量如何保证?

  范小青:就目前我们的社会环境而言,就目前我们读者的阅读水平和阅读习惯而言,写作中的文本质量和商业利益还很难统一、很难相融,很难平衡。在我的个人写作中,我更主要是考虑文本的质量,可能会牺牲一些商业利益,但这是我情我愿的事情。

  华商晨报:这也是纯文学所面临的尴尬,纯文学如何应对讲究包装的潮流?坚持品格和赢得市场是否背道而驰? 

  范小青:我认为,从社会需求来看,对于纯文学适度的讲究包装是需要的,因为只有通过某种宣传手段,才能让更多的人去接触、去了解纯文学,纯文学并不是自己把自己关闭在小圈子里,纯文学也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更多的读者和知音,所以,通过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努力,扩大纯文学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NextPage]

  关于官场小说

  总的感觉比较粗糙,编造的痕迹较重,不够真实

  华商晨报:《赤脚医生万泉和》是你很重要的一部作品,这本书几年前在出版时备受关注,你对赤脚医生的角色是否熟悉? 

  范小青:我少年时期在农村和赤脚医生有较多的接触,有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1969年底我们全家从苏州下放到农村,那是一个半农半桑地区。我们到了农村住的那个院子,就是万泉和家的院子,几乎一模一样,我家的隔壁,就是大队的合作医疗站,里边有三个赤脚医生。所以这些环境是非常非常接近真实的,几乎就是零距离。我那时候还小一点,不可能当赤脚医生,但是我向往当赤脚医生。我母亲得了肺结核,天天要打针,我就勇敢地尝试给她打针,结果就像万泉和一样,手抖得像筛糠,针头还没有碰到皮肤,药水已经被我推光了。后来稍大一点,高中的时候了,又因为全国轰动的针灸治聋哑人的事情,感觉自己也应该做那样的事情,想方设法去弄来一些针灸的书,弄了几根针,但自己被那些细长的闪亮的针吓着了,连尝试一下都没敢。但无论怎么样,在我刚刚懂事开始成长的那时候,就是在“赤脚医生”这个大环境中度过的。

  华商晨报:为完成这部作品,对于某个赤脚医生是否有过深入的采访?

  范小青:我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并没有再去采访过他们,因为,这个地区,这些人,早就融入在我的生命之中。

  我倒是对自己在医学方面的知识补了一些课。不是采访过程中的印象,是从前生活中留下的印象,他们(农村的赤脚医生)就是那样的一群人,他们本来就是农民,或者本来是城里人,后来成为农村的一员,反正他们和农民一样生活着,却能够帮助农民解除病痛,他们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今天的农村也同样需要这样的人。

  华商晨报:有评论家说,有的小说包括长篇可以用一句话,可以从一个角度,用一种思想概括,《赤脚医生万泉和》可以这样吗?

  范小青:比较难用一句话概括。我用我自己的一段话来说:“闭上眼睛,就听到万泉和的声音,也看到他惴惴的样子,总惴惴的。他对生活的敬畏,他对人间的温情,他对世界的宽容,他对人类的博爱,他和他爹的几十年的生活,这一切都使我感动我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很少有这样的感动。”

  华商晨报:你的新作品中篇小说《嫁入豪门》中,讲述了鸡翅木茶几坎坷的命运,你想表达什么?是想从作家的角度关注全民收藏热?

  范小青:我不是想表达对全民收藏热的关注,我想表达的是对物化世界的反思。现在社会上有一种现象,将所有的东西都给予物化,常常忽视了艺术品的精神含量。关于全民收藏热,我们不能否认,其中必定一些人是出于对艺术的了解、学习、热爱,但有很多人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是因为艺术品有价,是因为哄炒,是因为能够增值、保值,总之,都是一个字“价”。过去的“无价之宝”,已经消失了,所有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艺术品,无论人们怎么鉴赏,怎么分析,怎么估量,只有当它有了“价”,大家的心才会踏实下来。这与我们对艺术品精神价值的追求已经相去甚远了。

  华商晨报:你当年曾写过“干部三部曲”,近年来官场小说热度一直不减,也有一定的市场,你怎么看官场小说的写作?你以圈内人的角度看,现在的官场小说写作大多存在什么问题?

  范小青:我的“干部三部曲”,写的是乡镇干部、城市干部和女干部,更多的是从人性的角度去写干部,从干部的内心去写干部,所以其中有些人物,如果他或她不在官场,而在其他职场工作和生活,也是一样能够成立的。

  现在市场上官场小说很好销,符合相当一部分读者的兴趣和爱好,但总的感觉比较粗糙,靠编造的情节取胜的较多,编造的痕迹较重,不够真实。

[NextPage]

  关于职务与写作

  常常怀疑人到底能有几个“全身心”呢?

  华商晨报:你的一些小说被改成影视剧,你有时也亲自操刀将小说改写成剧本,小说创作时的自由和剧本形成很大反差,你在这二者之间是否游刃有余?

  范小青:小说和影视剧本确实是很不相同的两类文本,我尝试过写剧本,也尝试过将自己的小说改编成剧本,但几乎是试一次失败一次,痛苦一次(至少是自己觉得不成功)。事实告诉我,要将这两者调适好,这是一件非常痛苦、也是一个小说家几乎做不到的事,所以,后来我就很少、也很难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改造,同样也很难对别人的小说作品进行改造。我发自内心地非常佩服能够两手抓的作家。但既然我做不到,我就尽量不做。

  华商晨报:小说和电视剧有着各自的规律,说到二者不好转换,是否也跟具体的作品有关?

  范小青:小说作者有他自己完全属于个人的艺术理想和艺术追求,影视剧本有它的根据市场决定的种种要求,这常常是完全不同的规律,我觉得我自己始终没有处理好,也一直没有学会处理,所以近些年很少涉及电视剧的创作。而且我也始终认为,我的小说作品比较难改编成影视剧,这是不用否认的。

  华商晨报:作协主席和作家,一个要应对和处理很多具体繁杂的事务,一个是潜心创作,这是很难统一的,你是如何协调的?

  范小青:确实很难统一,一方面,要全身心地“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全身心地“写作”,我常常怀疑,人到底能有几个“全身心”呢?每天我的脑子里确实很乱很杂,乱到、杂到理不清了,不真实了,每天醒过来的那一瞬间,常常会不知身在何处,得聚拢精神想一想。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想,第一,尽量调适好自己的心境,去除浮躁之心,能写的时候就写一点,不能写的时候不着急。第二,积极地积累生活中的经验,为今后的写作再作准备。

  华商晨报:在写作这一重现实和你每天要面对的现实之间,差异是什么?

  范小青:我从前在写作中写到一些人物和事情时,我会觉得自己很入木三分,很到位,很能揣摩别人的心思,但是真正到了工作岗位,真正面对现实中的所有的真实的人物和事件,我才知道过去我的自以为是有多可笑有多幼稚。

  写作与现实的差异就是,写作是纸上谈兵,而处理现实中的问题是真刀真枪。

  华商晨报:目前创作特征比较明显的是陕西作家群,江苏作家群存在怎样的创作特征?

  范小青:江苏作家群的特征:稳中求进、化平淡为神奇。稳中求进是指个人的风格,化平淡为神奇指江苏作家在选材、在创造过程中的艺术理想和追求。当然江苏作家也不是完全整齐划一的。

  华商晨报:和陕西作家相比,江苏作家的风格可以用婉约来形容,你觉得这和地域的影响有多大?

  范小青:江苏其实也不乏豪放风格的,但总体给人的感觉比较婉约,地域文化浸透在江苏作家的血液里,那是摆脱不了,也很难改变的。比如我从小生长在苏州古城,那个地方的文化成就了我的艺术追求,这个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文/本报记者 杨东城

  □图/本报记者 陈 思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