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觉得自己在影视圈还未找到感觉。资料图片
麦家监制的小成本剧情片《月色狰狞》已经杀青,阎连科、方方参演的顾长卫微电影《龙头》在香港电影节首映,正在热播的《甄嬛传》编剧正是原著作者流潋紫……翻阅最近的娱乐新闻,作家们的出镜频率比某些明星还要高。
所谓“隔行如隔山”,作家们却为何纷纷转战影视圈,试图分得一杯羹?这是否低稿酬所引发的蝴蝶效应?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正在南方都市报华语传媒文学周采风的麦家,身兼作家、编剧两职的赵赵,以及签约影视公司成为职业编剧的著名网络作家孔二狗,共同探讨作家“触电”的个中原委。
【原因】编剧稿酬高出作家上百倍
除去像麦家这样“为了在写作空档期发掘潜能”的人,大部分作家并不讳言进军影视圈是为了养家糊口。“缺钱的时候就写剧本。”赵赵说。她刚刚推出长篇小说《穿“动物园”的女编辑》,而由其编剧的同名电视剧近日开拍。赵赵算了一笔账:“编剧稿酬这两年涨得厉害,一线编剧一集剧本的稿酬能达到二三十万,一集15000字,合千字一万多块呢。而一般刊物千字千元已经算高,千字五百都是正常价。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去写剧本的原因吧。”
赵赵的看法得到了许多作家的赞同,出书、写专栏、做编剧都是以文字为生,但待遇却远不一样,新版《红楼梦》编剧柏邦妮感慨:“这10年来,我的专栏稿酬涨了3倍,但编剧的待遇涨了10倍!”除了极少数畅销书作家,一般的作者靠为文学刊物撰稿或是出书很难养活自己,写专栏固然稿费较高且相对固定,但与动辄1万1集起价的编剧价码相比,依然相形见绌。“最重要的是,专栏需要非常费心琢磨,电视剧本反而不用那么逐字雕琢,这是很无奈的事情。”柏邦妮说。
【无奈】当编剧对想象力伤害太大
作家“触电”虽然能拿到更加丰厚的稿酬,但他们同样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做编剧是为别人服务的,写小说是为自己服务的。”赵赵说,编剧就像“打工仔”,没有自主权,“比如某个演员希望加重戏份,就会要求编剧改。他们有时候会把你的剧本改得面目全非。如果合同上没有写明不允许剧组随便改剧本的话,编剧也就是吃了哑巴亏,改得乱七八糟也没有办法。”
以《黑道风云》系列出名的网络作家孔二狗目前签约小马奔腾公司,成为了职业编剧。在他看来,刚转行当编剧的那半年是痛苦的瓶颈期,“写小说我自己可以担任导演、服化、道具、摄影,想怎么表达怎么表达,但当编剧限制太多了,要考虑到能不能过审查,宏大的场面可能要花几百万,是不是有那么多钱;甚至还要考虑观众能不能看懂,想得太多了。”孔二狗说,编剧本之后,很长时间都不会写小说,因为剧本对文笔、对想象力的伤害太大了。
相比之下,把“触电”当玩票的阎连科就显得洒脱很多,“我对电影没有很大的兴趣,赚上20万、30万就踏实了,可能以后还是这个状况”。他说,电影之于写作,对他而言就像是在长跑中途,坐到树下喝茶歇息一会儿。
[NextPage] 麦家:做导演就像骑自行车
■专访
南方日报:为什么想转行做监制?
麦家:近两年写得特别多,写作是需要灵感的,写了这么多年以后有点被掏空的感觉,需要一个重新积累的过程。在这期间就想找点事做做,挖掘自己的潜能。现在主要的工作是前期的剧本把关,后期剪辑监督一下。
南方日报:您瞄准的方向是小成本电影?
麦家:《月色狰狞》投资700万,成本很低,这不管对我还是对投资人来说,都是一个小小的尝试。我要尝试过之后,才能确定自己适不适合做这件工作。我写个小说,尤其是写个谍战,有些人甚至没看过就敢给高价。但是如果你要我执导一个片子,投资人心中是有问号的。还是从小做起吧。
南方日报:作家自由度很大,但如果进入影视圈,会受很多力量牵扯。您不会觉得不自由?
麦家:自由度跟有没有做出个人品牌有关系,你能说冯小刚不自由吗?在我这个品牌没做出来之前,自由度当然比较小。当你做成冯小刚、张艺谋的时候,自由度可能相对比较大。
南方日报:作家转战影视圈,优势和弱势在哪里?
麦家:优势肯定在剧本方面,中国影视发展目前的症结还是缺乏好的原创剧本,作家对剧本的审美能力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弱势在于作家是关在自己家里创作,而影视需要团队协作。我相信这也是大部分作家的弱项。
南方日报: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麦家:可能会尝试做导演,翻拍电视剧《暗算》。投资方希望做一个“自编自导”的概念,还没最终签合同。我想找一个不知名的导演和我一起来执导,他负责技术层面,我负责对人物的把控。这个版本和以前相比有比较大的改变,比如说加入爱情等元素。
南方日报:隔行如隔山,有没有为当导演做一些准备?
麦家:做导演就像骑自行车一样,车没到你手上,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学会。看书、跟别的导演聊天没用,必须去到现场,去到那个环境中试一试才知道自己是不是那块料。
南方日报:写作相对比较纯粹,而做电视剧需要加入很多噱头。你对这种转变是否排斥?
麦家:谈不上排斥,小说、电影、电视剧属性不一样。小说情节冲突可以弱一点,因为它有强大的语言作支撑,很多人看意境而非情节本身。但是影视尤其是电视剧的主要作用不是审美,它对戏剧冲突的要求就很高,说得不好听,一定要有爱情戏,一男一女出现了,即使没有爱情戏,观众也会产生一些预期。
像王家卫的《东邪西毒》改编自金庸的小说,但是跟原著有天壤之别,这仍然是一部好电影。我的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我不介意人物关系,甚至性别改了,只要是为电影的美而改。
南方日报:您对自己的影视作品有怎样的预期?
麦家:拼演员、拼场面、拼投资我肯定拼不过,还是要靠剧情取胜,就像当初《暗算》一样,在剧情上给观众留下很大的陌生化效果。在剧情上打倒别人。这是比较符合我的路子。
南方日报:作家转战影视圈是否也和稿费过低有关系?
麦家:我的版税已经算作家里很高的,但《风语》写了两年,版税还不到1000万。你说高吗?肯定不高,以我的知名度去做生意,说不定更赚钱。但我这么大年纪了,肯定不用再为功利做事,如果为钱做事,根本得不到任何愉悦感。
南方日报:现在从影视的工作中得到愉悦感了吗?
麦家:暂时还没有,还是文学圈更单纯一些。影视圈的水太浑,有些作家躺着也中枪,所以我在影视方面有一个原则,只和朋友合作。
南方日报记者 吴敏实习生 江艳博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