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历史经验与文学原创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2年3月31日,我省第一个以当代文学写作为研究对象的专业学术团体--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在汉成立,随后召开了中心成立后的首届学术讨论会,结合山东知名作家张炜创作就“百年中国历史经验与文学原创”进行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就“经验”、“历史”、“原创”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知名评论家陈美兰、王先霈、於可训、张新颖、樊星、昌切、胡亚敏、王泽龙、刘川鄂、蔚兰等纷纷发表了看法与观点。
关于“中国经验”
“中国经验”无疑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作为“成长”历程的自我总结与身份定位,“中国经验”不仅仅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专有名词,它也触及着人文精神、文化发展的深层演变。
华中师范大学王先霈教授认为“中国经验”是一个巨大的、不可忽视的存在,从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经验”有许多成功的、值得总结的地方。文学层面的的“中国经验”书写依然同政治、社会主题紧密相关,并非外来势力的强加要求,而是因为这些问题始终是人们的兴奋中心。
武汉大学陈美兰教授认为经验本身都不存在纯粹的,事实上,“美国经验”也好、“中国经验”也罢,每个国家的“经验”都是以融合其他“经验”(或外来文化)的姿态呈现的,就像中国禅宗便是充分融合了印度佛教文化的产物。因此,我们应该换一种角度去理解“中国经验”,那就是中国接受外来资源的方式本身便是一种“中国经验”,或者说是“中国特色”。
华中师范大学胡亚敏教授认为,所谓“中国经验”就是融化到中国大地上的经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如今到了全球化时代想要寻找纯粹的“中国经验”基本上是不可能。另外,她认为只有优秀的文化基因融合到一起才能诞生“中国经验”乃至中国艺术上的“宁馨儿”。
湖北大学文学院刘川鄂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实是现代经验、现代价值所带来的,而不是历史经验所能给予的。因此,他强调:研讨会所提出的“百年中国历史经验”能够很好地矫正我们当下流行的“中国经验”的说法,从而将文化价值观转入民主、科学与个人本位的现代价值观上来。
历史、现实与作家创作
研讨会的另一个重要话题是探索百年历史经验与中国作家创作之间的关联。文学作为现实、历史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承载着记述、再现与反思的多种使命。这种特殊“历史文本”的高雅或媚俗往往与创作者的价值立场、世界观、个人修养等密切相关,围绕“历史”与“创作”,与会专家结合张炜作品纷纷谈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作家” 。
於可训教授在谈到现代人面对历史的态度时非常感慨,他说80后、90后的一批青年对于“大跃进”、“文革”几乎毫无概念。因此,对于文学创作而言,中国最大的经验应该是对于现实的关注。
武大文学院昌切教授认为:文学对于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是缺席的,比如“五四”、比如“文革”,至今都没有一部像样的作品,值得大家深思。
蔚蓝教授认为作家创作要更加关注现代历史经验,而不是传统的历史经验。她指出当下文坛有一个“撤退民间,回到过去”的倾向,或者说当代作家、当代文学呈现出一种逃离趋势,逃离当下,逃离现实,而回到自我精神的高位中去。这其中包括张炜的创作,他的《你在高原》中的主人公便是一种逃离姿态,逃离到个人的精神世界,逃离到自我的精神高位中。尽管从“个人经验”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文学有它的生命力,但对于整个文学,尤其是对于当代社会的推动上基本是无效的。刘川鄂教授也认为,当代作家对于许多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缺乏深度表现和思考,因此在“文学原创”的问题上,中国当代作家与现代作家是有很大差距的。
陈美兰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杨彬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的李遇春教授以及王泽龙教授等都肯定了张炜面对历史的写作姿态。陈美兰教授认为:“记忆”、“理想”都是当今中国文学所缺失的东西,而张炜作为典型的沉思型作家,面对现实感到忧愤,落笔于对历史记忆的不遗忘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李遇春教授认为张炜创作是一种“诗意中的痛苦”,他并非一个在理想中高蹈的作家,而是带着一种大气魄、大苦痛和大悲悯的情怀审视着中国的百年历史。王泽龙教授则高度赞扬了像张炜这样的一群知识分子在担当、在沉思着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这是值得我们肃然起敬的。
张炜回应了研讨会关于文学与历史关系的问题。一方面,他认为不要过于高看文学,试图将其作为窥视中国社会秘密的窗口,因为文学就是文学,虽然对社会有些“尖叫”,但是文学的功能毕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对于文学也不必过于悲观,因为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有问题、都有困境,即使鼎盛如雨果时代,也有人质疑过文学存在的必要性,雨果的回答是,如果文学真的死亡了,没有诗人了,那么太阳就不会再升起,玫瑰花就不会开放,男女也就不会相爱了。如今,面对相同的文学质疑声,我们的回答也是一样的。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