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吴俊: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谁也吃不了谁

时间:2012-04-21 12:56:51     作者:宋波鸿      浏览:9582   评论:0   

 

  面对现今这样一个多样而又多元化的社会和时代,身处其中,文学自然有了更多的束缚,也有了更多的机遇。

  身为文学批评界里的著名学院派,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吴俊显然有很多话要说。 3月末在沈阳师范大学当代文学高端论坛上演讲意犹未尽的吴俊,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畅谈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认为建立系统的评价标准才是当今文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吴俊说:“中国的文学奖项还是太少,一个奖项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社会越细分文学奖项,说明社会对文学越敏感。 ”

  其实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都曾召开当代文学研讨会,“学院派们”也会聚到一起,讨论当今的文学现象和文学内容,有一种观点是说,所谓的学院派更注重学术与书本内容,接触不到文学现场,然而吴俊一直在为《萌芽》写专栏,点评作品,三年一直都在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实世间万物都需要基本法,文学也不例外。吴俊说,严肃的学院派会针对一些枯燥的学术展开研究,但是身为学院派,自己也经常参与讨论当代文学。

  吴俊在当代文学论上的演讲,关键字眼脱离不了网络、80后等,吴俊说,博客微博我可能没有时间打理,但我一直上网,关注着各种事件。网络上,我更像观察者,却并不参与。

  吴俊则在报告中这样解读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文学是和当下有关。当下我把它说成是多元的博弈的时代,因为进入90年代到现在,我们的生活和世界的面貌因为一样东西发生了变化,因为网络。怎么来理解网络?我从差不多10年前就有这个观点:应该从三个层面上去研究、去看待网络。第一是技术工具,网络首先是一种工具,这是大家都容易理解的。第二是从制度角度来说,因为网络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表达和社会文化的制度,很多制度设计现在都是因为网络而改写的。 ”

  网络不仅是一个文化的标志,而且是文明的标志。吴俊解释,因为一个时代文明的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是由什么东西来给你的?是工具。

  吴俊说:“我把重大的问题简单化,当网络成为现在和未来主要的生产工具、交集工具的时候,它就是文明的意义。也就是我们人类因为网络成为我们生产工具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进入到了新的文明的阶段。 ”

[NextPage]

 

  对话吴俊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谁也吃不了谁

  记者:您觉得现在文学批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吴俊:文学批评目前最大的问题,由于现在社会文化多样化多元化现状,价值判断和审美有点无所适从。而无所适从就大致表现出两种问题,沉默和跟风。文学批评没有主心骨了。在一个多样化的社会现状下,文学批评如何体现就是问题所在了。某一个方面也体现为文学批评似乎有些暧昧不清,与没有获得广泛认同有关系。

  记者:我大致看了您2005年的书《文学的变局》,当时您就已经开始讨论文学评奖等话题了,那么现在看这些问题,与当时看待这些问题,有什么变化没?

  吴俊:中国的文学评奖作为文学评价的活动,对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有文学有社会的,也有文学机构的评奖,政府或者官方的机构在评奖。就评奖本身而言,跟以前相比,增加了不少,从奖项的数量和种类来说,还远远不够。所有的评奖还没有日本多,日本有500个。

  奖项的数量很说明问题。一个社会,奖项多,这个社会对文学敏感度就高,划分也更细致。另外,评奖标准也更加的多元化,各种各样的文学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

  其实所有的奖项,没有一个奖可以囊括所有的文学内容。这个奖会因为它的包容度太大,容易在评奖程序当中出问题。所以,无论是民间奖项还是政府的,都应该以专业性为目标,公正性是前提。而我们的奖项缺乏专业,应该有分门别类的各种。“茅奖”开始有网络文学,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其实是无法评选的。不如由网站自己去办自己的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纳入到纸质文学的评奖,等于说把一个品种硬塞到另一棵树,试了两届,并不成功。总之一个奖项不能包打天下。

  记者:现在的作家们好像都不敢进行文学批评了,您觉得为什么会这样?

  吴俊:批评家受制于他们与作家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使得批评的锋芒与态度不容易公开地表达。作家们听不得批评,一方面从不看批评,而又往往特别在乎。文学批评家有些言论也不是特别负责任,过度赞美,有一些批评家是表扬家,套话用在每年新的作品上。另外一方面,态度也不是太严谨,隔靴搔痒,张冠李戴。

  记者:五六年前与现在相比,网络给文学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未来的文学标准化,会因此受到冲击吗?

  吴俊:从现在来看,网络媒体对文学的影响力要超出以前的估计。网络写作是没有编辑的写作,我们看到书本的,是经过少数人的加工和选择。

  网络文学的包容度是没有边际的,我们不去讨论非文学的写作。从我们的审美经验,对文学的直观的认识,发展前景应该说是无可限量的。代表了现代人的写作能量,社会的一种本能是通过网络来书写的,这样的一种能量带有更大的原生态,今后的价值标准将是现在的和网络的互相博弈而形成的综合标准。

  传统文学、网络文学,谁也吃不了谁,以后的标准应该是双方的妥协。二者谁战胜谁,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记者 宋波鸿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