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黄峥嵘:曾是文学青年 如今却在株洲种菜

时间:2012-04-29 09:50:40     作者:记者 赵孟      浏览:9567   评论:0   


阳光下,农民作家黄峥嵘在破旧的前院看书 记者 汪成 摄

    株洲网讯(株洲晚报记者 赵孟) 

    他曾是文学青年,写下过近百万的文字,也获奖不少  

    如今却在株洲种菜,被沉重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但为了梦想,他仍在坚持 

    邵阳农民黄峥嵘毕生的理想就是能成为一个作家。在三十多年的岁月里,他写了十几本书,涉及诗歌、散文、纪实文学等,将近一百万字。他日思夜想这些文字能够变成铅字,然后拿着署有自己名字的书阅读。 

    当作家、赚稿费的梦尚未醒,命运却给了他意外一击。2009年,大儿子患重症离世,接着媳妇离家出走,留下数万元的债务和襁褓中的孙子。他的人生从此转向。 

    为了给孙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2011年初,50多岁的黄峥嵘带着妻子和孙子来到株洲,隐姓埋名,住进了石峰区株洲机务段附近一处民房。从此,他在这里开荒种地,凿井取水,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菜农。 

    机务段的不速之客 

    3月初的一天,黄峥嵘拖着锄头在离家不远的地里刨土。 

    这是石峰区机务段报亭社区的土地,已经荒芜多年。黄峥嵘先要清除地里的杂草,然后种下蒜苗,等待夏天再挑到集市叫卖。 

    黄峥嵘居住的地方叫“四栋房子”,原来是株洲机务段的职工宿舍,3间打通的平房几乎没有装修,一台电视是最贵的家当,柴禾烧饭留下的烟味清晰可辨。 

    邻居文师傅说,大概在去年3月份,有一天下着大雨,他看见一个陌生人在荒地里锄草,“瓢泼似的大雨,他都不停下来,好厉害的。”文师傅上前和他搭讪,才知道他来自邵阳,准备在这里种菜为生。 

    文师傅在机务段待了好多年,出于同情,他将自家的一块地让给黄峥嵘,“地荒废了好几年,让他开垦出来种菜吧。” 

    于是,黄峥嵘有了第一块菜地,他在这里种小白菜。 

    “他们不要任何租金,当初开玩笑说来摘菜,也一直没有来。”黄峥嵘说,自己有幸遇到好心人。至今,他都不知道这些地的主人名字。 

    锄草、垦地、购买农具和种子,经过3个多月的起早贪黑,荒地终于变成了良田。黄峥嵘又在地界边上凿井,用从九郎山留下的泉水,去滋润着绿油油的菜地。 

    “种菜卖菜全靠夏天,一到冬天就没盼头了。”黄峥嵘站在田埂上,气喘吁吁地说。 

[NextPage]

    曾经的文学青年 

    黄峥嵘卓尔不群的个性,引起了邻居们的诧异。 

    在邻居龙中平眼中,黄峥嵘“说话有水平,是个有文化的人”。“经常看到他在家里看报纸,干完活儿就回去。” 

    与这里的所有菜农一样,黄峥嵘有一双粗糙的大手;不同的是,这双手不仅握起过镰刀和锄头,还熟稔笔和稿纸的重量。在他笔下,贫瘠的土地又多了几许生机,年终的盼望,除了充盈的粮食,还有作品被更多的人熟知。 

    说起自己的写作生涯,黄峥嵘如数家珍。他记得自己读过的第一本书是《草原烽火》,主人公乌云其其格的美丽“简直就是我心中的女神。”他写的第一篇文章是《雷锋之歌》,虽然原诗已无法找到,但那种创作的成就感还在。 

    他获得最多的一笔稿费是248元,这让他兴奋得整夜睡不着觉。 

    黄峥嵘眉飞色舞的回忆这些,完全不像一个50多岁的农民。 

    文字有这样一种魔力,只要你陷入其中便无法自拔。在三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这个“不务正业”的农民孜孜不倦,写下了十几本书,包括诗歌、散文、纪实文学等,将近一百万字。 

    近十年来,全国举行的各类征文比赛,他都积极参加,甚至获得不少奖项。2009年,由百部农民作品出版委员会编辑出版的诗作选,全国有100名农民作家入选,黄峥嵘名列其中。 

    然而,这些荣誉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物质生活的改变,他依旧需要为生活奔波,靠种地和打工维持生计。 

    不同的是,他的箱子里放的不只是衣物,还有书和稿子。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读书看报,现在家里有400多册藏书,和十多本文字作品。 

    他坦言自己喜欢汪国真,知道北岛和顾城,但不是很喜欢他们,“因为看不太懂”。 

    实际上,他的这些作品确有汪国真的风格,文笔直白,又以抒情居多,大都浅显易懂,流露出对生活朴素的热爱。然而不幸的是,无论是纪实作品还是诗歌,如今都备受冷落。“连发表的地方都难找,更不说出版了。” 

    他曾把自己的作品寄到多家出版社,有的被退回,有的则杳无音信。 

[NextPage]

    飘忽不定的作家梦 

    幸运的是,妻子颜玉平从来都没有责怪过他。“他从不打麻将,不赌博,就是喜欢看书,我支持他。”只有初中文化的颜玉平略懂文字,喜欢读小说,二人在村里也算是模范夫妻。 

    然而,2009年,大儿子患重症离世,而后媳妇离家出走,留下数万元的债务和襁褓中的孙子,他的人生亦从此转向。此后,他再也没有提起过笔。 

    曾经对生活充满期待,但如今的辛苦却看不到尽头。真实的悲伤,是文字无法承载的。 

    为了给小孙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也为了远离熟悉的悲伤,2011年初,黄峥嵘带着妻子和孙子来到株洲,隐姓埋名当起了菜农。接着,他又把3岁的孙子多多送进了幼儿园,除去各种开销,种菜的收入,还要偿还为儿子治病欠下的债务。 

    种菜的辛苦自不待言。黄峥嵘说,夏天,凌晨3点多就起床,摘菜、捆绑、打包,然后跳上120斤的担子,徒步走到湘天桥农贸市场。为了抄近道,他借着机务段微弱的灯光,小心翼翼得跨过铁轨。这段路需要30分钟。 

    今年持续的阴雨天气,让他种下的近两亩菜地减产不少,由于雨水太多,大部分莴笋都已经溃烂,只能送人喂猪。“从春节到3月份,还没卖到1000元钱。”他说。 

    虽然作家梦仍不时萦绕于胸,但已没有早年那样的雄心勃勃了。“我们希望把孙子健健康康地带大,小儿子尽快成家立业。”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