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许小玲:用文学滋养我们的灵魂

时间:2012-05-06 21:11:28     作者:许小玲      浏览:9640   评论:0   

 

  许小玲,笔名麦苗。广东饶平人,2008年出版散文集《心灵的存折》。深圳市作协会员,现为龙华文学艺术创作学会秘书长。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曾说过:文学让我们生活得更多。意思是说文学虽不能完全改变我们的生活质量,但文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富有灵性。对于这样的话我深有感触,也常常思索,是什么支撑着我在深圳的打工潮中留存下来,一步一步走向今天的幸福?是什么让打工者中众多的文学爱好者,在社会的最底层,用自己手中的笔,一字一句地记录他们的生活。是的,是文学。是文字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我们枯燥无味的打工生活,滋养着我们的灵魂。

  我刚来深圳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和家乡几十名年轻男女一起,在一个一百来人的电子厂里,每天坐在流水线上。若不是因为有几本随身带来的书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阅读,在阅读中得到心灵的快感。那么,当身边的老乡一个个离厂回家时,我还能坚持在玩具厂里上班吗?我想,绝对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乡的涉世年轻人,面对着工厂领导苛刻的眼神和话语,面对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很多人纷纷买了回程的车票偷偷离厂。堂妹和几个要好的朋友都走了,以往每天下班,总会嘻嘻哈哈三五成群一起去菜市买菜做饭,或是在节假日到海上世界游玩,或是到别的老乡厂里闯门……这些,都不复存在了。每天下班回到宿舍,面对的是新进厂的陌生人,更不习惯的是,因为大多是厂里去了梅州那边招工,同宿舍的人就变成客家人的天地了。我唯有抱着仅有的几本文学书籍,沉醉在自我的空间里。没多久,我也动起回家的念头,计划着离开。可偏偏在这时候,《蛇口工人》报上我的一首小诗的发表了。当初的想法,只是试一试而已,虽然也期盼着发表,可真正发表了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就这样我留下来了。

  在往后的打工日子里,我用心观察打工生活,积累创作素材,我陆续在各报刊和杂志发表了一些散文和诗歌,同时,也认识了一些和我一样打工者中的文学爱好者。在我认识的文友中,他们年轻敢闯能干,并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其中有一位文友更让我对她另眼相看。她因小时候的一场病,导致走路时有点跛,而且天气不好的时候,她的身体就要备受疾病的痛苦。一个从小就身体不适的人,坚持用手指在键盘上敲出属于自己的文字,文学让她找到了生活的信心。每次与她见面,从她脸上焕发出的光彩令人倍感可贵。她坚持活在自己的文学梦里,2010年她加入了深圳市作家协会,成为一名会员。从她身上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文学是可以庄严自己的。

  2010年的读书月期间,我在龙华文体中心主办的大讲堂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为自己创造人生的精神财富》。演讲结束后,宝安日报记者与我作了简短的采访,问我读书是否可以改变人生。我特别肯定地说:“是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文学让我富有。”

  当我在夜深人静阅读书里的人物时,总会有鲜活的面孔用活生生的事例与我交谈,使我不再感到孤独和寂寞。那时的我在空余的时间,就去后海的时代书店寻找自己需要的心灵滋养,在字里行间感受打工以外的乐趣,这样的乐趣是不阅读的人无法理解和体会到的。

  从以前的阅读文学,到现在一字一句地书写自己的一些生活。时间虽是一点一滴地走过,却沉淀着我的生活感悟。在物质生活面前,我不敢说我比别人过得富足,而在精神上,我却是精神的富有者。因为,在龙华有了街道领导的关怀和老师的厚爱,我圆了自己的文学梦,2008年我出版了个人散文集《心灵的存折》并加入深圳市作家协会。

  作为打工文学的发源地:深圳龙华以她特有的个性,容纳了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文学爱好者。正是这样一批批打工文学作者,向社会证明了文学的意义,尽管他们工作在流水线上,但是他们有文学的梦想,他们生活得很充实。在龙华这块打工文学发源地上,在张煌新老师的带动下,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的打工作者,并且有许多作者通过文学改变了人生,有了富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这就是滋养我们灵魂的文学。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