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90年代:纯文学过气 通俗更主流

时间:2012-05-09 21:08:35     作者:首席记者 张阿春      浏览:9600   评论:0   


    90年代,看起来沉淀无多,有人说,这是因为在市场的推动下,精英阅读被大众阅读所取代,娱乐化、平民化的畅销书攻破神圣文坛。 (资料片)

    上世纪80年代的社会思想全貌,早已有一部《八十年代访谈录》作了美好的追怀,而70年代,这个让一群特殊的知识分子在夹缝中求成长的时代,也有北岛、李陀等中坚知识分子们合集而出一部《七十年代》,用以顾念与忆述。这些记录都让无法恰逢“盛世”的身后人艳羡不已,可回望20世纪,似乎唯有90年代,看起来波澜不惊、沉淀无多,有人说,这是因为在市场的推动下,精英阅读被大众阅读所取代,娱乐化、平民化的畅销书攻破神圣文坛,而且人们也不再愿意探究背后的本质,去跋涉千里找寻深刻渊远的精神家园……但是,还有很多人不这么认为,至少对于许多70后和80后来说,90年代承载着他们人生中最美的花样年华,在图书的世界,一部分严肃被轻松取代,令人喜悦的青春碎片也俯拾皆是。

    “文学英雄”变身“文学艺人”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化,正处于急剧的裂变和转型时期,而90年代的文学作品,也显现出从未有过的丰富和复杂。上世纪90年代初,三、四十年代的文学又一次焕发了青春,张爱玲、林语堂、周作人、钱钟书,他们也重新赢得了一大批的拥趸,经过商业化的经典包装,张爱玲更是成为90年代初最为醒目且成功的文化符号,她笔下的那些爱情故事男女主角,都成为很多都市人茶余饭后的精彩谈资。

    著名书评人止庵在接受采访时说,在90年代初,虽有“张爱玲热”,但这种“热”发生的同时,也有人冷下去了。比如茅盾、冰心、郭沫若等作家的作品,在80年代时它们仍有很多读者,但自90年代开始,可以说他们的这些作品已经进入了文学史,读者越来越少。

    止庵认为这并不违背世界阅读发展规律,最主要的原因是时代发生了变化。 80年代的狂热浓厚的人文气息到90年代时已经逐渐消退了,对书的饥渴已经在80年代得到了恶补式的满足,好几辈人一起买书的情景在90年代已经不再常见,电视等大众化新兴媒体的出现,分散了人们阅读的兴趣,这也使得持续到80年代的启蒙式精英阅读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下慢慢淡出。

    虽然有堪称90年代长篇小说扛鼎之作的《白鹿原》,凭借着震撼人心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荣获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殊荣,但其他这个时期出版的作品,无论是王朔(《动物凶猛》、《看上去很美》)、顾准(《顾准文集》)、陈寅恪(《陈寅恪的最后20年》),还是80年代中后期崛起的先锋文学的作家们,都不可完全在属性上脱离商业气息的包装与炒作。

    另外,许多90年代流行的诸多重要文本,也多为80年代那些重要作家的后续作品,在90年代,他们的作品越来越个人化,对自己的定位越来越清晰,他们可以全然按照自己的思路开始写作,于是,就有了《废都》,有了《长恨歌》,也有了《活着》。

    一些作家仍坚持80年代时的文学传统,继续走纯文学的写作道路,但结果是他们的作品越来越远离大众。

    以流行文化的方式对待作家和作品,“文学英雄”摇身一变成为“文学艺人”,也是90年代流行文化背景下文坛的一道特殊风景。

    网络文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90年代的都市中,弥漫着人们对互联网的痴迷,这是此前所有时代都不曾有过的奇观,网络文学也自此风生水起。

    中国的网络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90年代初,1991年4月5日,第一份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在互联网上诞生,在很多网络文学研究者眼中,北美留学生作家少君在《华夏文摘》中发表的小说《奋斗与平等》是中文网络文学的“开山鼻祖”。

    网络文学兴起的最开始,网络作家们并不奢求传统媒体的介入,他们所需要的只是在网络中获得自由发表的满足。

    1994年2月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的创办,1995年3月中文网络诗刊《橄榄树》的出现,还有1995年底崛起的女性网络文学诗刊《花招》,这些都促使网络文学创作形成一定规模。而图书与网络文学的第一次相遇,直到1999年才正式生成。

    这本小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他让更多的人重视起网络文学的价值,更激发更多的文学爱好者,成为新一代的网络作者。

    随后,内地的第二个“痞子蔡”也被挖掘出来,2000年横空出世的《悟空传》也缔造了属于内地的网络文学新传奇,甚至时至今日,仍享有“网络第一书”的至高美誉。

[NextPage]

    实用畅销书,越物质越通俗

    阅读与写作都难以脱离社会背景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社会背景的关键词是市场经济。此时,物质崇拜和消费主义也逐渐兴起,一种新的价值观也逐渐确立。白领阶层的兴起,和出版管理机制的数次市场化变革,为畅销书的形成拓清了通途。

    除了文学类畅销书之外,财经类、技能类等畅销书也渐成新宠。非常实用的《穷爸爸富爸爸》掀起了全中国的驭金热,现在还有很多人记得那本紫皮书,也就是从这本书开始,人们开始热衷于如何毫无掩饰的去学习“怎样才能令财富拜倒在我们的石榴裙下”;以《疯狂英语》等为主的技能类图书也成为阅读的主流;《格调》一类的流行读物也给白领阶层描述出他们所希望拥有的生活方式;《中国可以说不》、《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等通俗读物,这种旨在为80年代到90年代的社会转型和裂变提供解释和思考的作品也在90年代大量出现。与这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原本处于文化主流的诗歌、散文和叙事性小说等作品等渐渐退到阅读边缘状态,被大众文化的电影、电视取而代之。

    另外一些畅销书的存在,本身便是电影和电视的延伸。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畅销书榜单上,我们可以看到的那些名人传记类和隐私类的畅销书。它们的主人,多是刘晓庆、倪萍、白岩松、杨澜、姜昆等电视名人,这些名人传记类畅销书,虽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实用类别,但也的确是满足了社会普通人梦想成名、进一步窥探名人隐私等诸多的心理需求。

    现在也未曾走下畅销舞台的都市传奇类小说和历史解读类小说,也是从90年代开始有了第一批忠实拥趸。被改编成电视剧的《便衣警察》和《雍正王朝》便是最好的例子,此两类图书的畅销缘由也不难理解,轻松爽口、略带调侃的阅读比太过正襟危坐的态度和晦涩的题材,显然对于轻松下来的中国人更有吸引力。

    在80年代,在阅读的主体中还难分彼此,但是在90年代,阅读的个性化、分众化已经越来越明显,虽然从总体来讲阅读变得不再都是那么严肃,但是严肃作品也并非没有,越来越多的图书品类让人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无论你是爱深沉还是好玩点儿轻松的花样,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好书。

    也有很多作家在经过最初的一阵观望后,接受了市场经济的熏陶,开始用平民、市民化的角度进行书写、一改“文以载道”的精英阅读模式,把题材和形式都变成易于消化的作品。作家就着经济的潮涌纷纷“下海”。首次现身于台湾成功大学BBS上的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随后被转载到内地各大BBS上,“痞子蔡”和“轻舞飞扬”这两个名字从此家喻户晓。这篇如今看来情节稍显刻意,文笔略显粗糙的通俗言情小说,却在1999年出版时,连续22个月高居内地畅销书排行榜。

    90年代经典书目

   富爸爸穷爸爸南海出版社罗伯特·清崎哈里·波特与魔法石[英]J.K罗琳哈里·波特与密室[英]J.K罗琳哈里·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英]J.K罗琳古龙作品集珠海出版社古龙看上去很美云南人民出版社王朔交错时光的爱恋江苏文艺出版社席娟皮皮鲁和鲁西西故事学苑出版社郑渊洁

    魔方大厦学苑出版社郑渊洁诛仙(全六册)花山文艺出版社萧鼎张爱玲文集北京十月文艺张爱玲随想录选集

    三联书店 巴金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陈忠实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万卷出版公司痞子蔡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乱世佳人上海译文出版社玛格丽特·米切尔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法]让-保罗·萨特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三联书店陆键东

顾准文集中国市场出版社顾准

(首席记者 张阿春)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