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刘颋:青年作家如何突破创作的瓶颈

时间:2012-05-11 15:22:51     作者:刘颋      浏览:9634   评论:0   

 

  5月3日至4日,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市作协组织召开的“文学繁荣和文化发展中的我们——北京青年作家座谈会”在京召开。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启刚,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北京作协分党组书记程惠民出席了座谈会。白烨、陈福民、王干、邱华栋、兴安、顾建平、王德领、徐则臣、张悦然、笛安、春树、付秀莹、马小淘、霍艳、郑小驴、彭扬、祁又一、沈钰等参加了座谈。座谈会由北京市作协秘书长王升山主持。

  青年作家们就各自的创作体会进行了交流,对创作中的困惑和难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参加座谈会的大多是“80后”作家,他们在进入创作之初采用的都是自叙传式的写作路子,属于经验性的写作,这种青春期的经验到当下已经难以支撑他们写作,陷入了重复和自我重复的困局,因而铺满市场的青春读物带给读者最初的冲击和清新之后,也只剩下了重复复制。这是困扰这批以青春文学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青年作家一个最迫切的问题。座谈会上,青年作家们在反思自己的创作时,普遍认识到自己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的相对贫弱,深入观察生活能力的相对不足,个人生活的经验在今后的创作中越来越难以支撑对当代的、现实的创作题材的把握。因此,他们希望北京市文联、作协能够广泛开展多种活动,帮助他们深入生活,感受鲜活的生活细节,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也希望能够加强青年作家与评论家、编辑之间的交流,并通过阅读、研讨等形式提高文学品位和创作水平,突破瓶颈,走出当下创作的困境。

  与会批评家认为,广大青年作家过去是后备军,现在是生力军,已成长为当代文学创作的最具活力的新的群体,而且他们在自我反省中自我调整,使得他们进步明显,值得期待。希望青年作家们在坚守文学理想、实现文学目标上,学会取舍,保持定力。一些批评家从文学发展规律和审美规则等层面对青年作家的创作进行了分析,指出“80后”作家们重细节轻整体、重情愫轻情节、重爱恋轻爱情的特点,虽然在审美上能取得炫目的效果,但这种美是无生命的,速生也速死。尤其是在长篇小说创作中,文体的创新探索和突破固然令人欣喜,但对文体要求和规则的尊重则是创新探索成功的基础。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