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竞争力的动力源之一,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发展也是未来城市重要的发展方向。它可以让一个城市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具创造性。
陕西秦岭之南的安康,浩浩汉江穿城而过。这里曾产生过《诗经》里的许多篇章。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人们也一直在致力于保护和弘扬诗歌这一文化资源,努力建设一种兼容并蓄、多元繁荣、和谐共存的文化氛围,塑造时代精神和文化情操,追求着饱含诗意的美好生活,并致力于让诗歌文化成为安康与外交流对话的美好语言。
文化载体是宣传文化工作的基础,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2010年,安康日报社联合诗刊社、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陕西省作协开展了“悠悠汉江 诗意安康”诗歌年文化交流活动,建立了“汉江·安康诗歌创作基地”,迈开了诗意文化建设的重要步伐。此后,安康开展了举办全国性诗歌赛事、设立专门针对青年诗人的“汉江·安康诗歌奖”等一系列诗歌活动,对安康城市形象起到了有效的推介和宣传作用。
“一座城市无论多么繁荣,如果听不到诗人的吟唱,将会了无生气。一个诗人、一首好诗,将会赋予城市新的灵魂。所以有人说,诗人和诗歌是一座城市的名片。”负责“汉江·安康诗歌创作基地”工作的诗人李小洛这样说。她介绍,“汉江·安康诗歌创作基地”的宗旨就是要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诗人利用诗歌的力量,来参与城市的繁荣和发展。要利用诗人独特的文化创作力,融入当地文化建设产业格局。她同时坦承,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上还有待加强,比如进行文化实体化建设,做到有活动、有经营,使自身发展壮大,还有如何走向大众、如何进行地域性文化品牌建设等。据悉,基地今后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依托安康汉江诗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载体的中国汉江安康诗歌创作中心,开展与诗歌有关的文化经营活动。
受聘“汉江·安康诗歌创作基地”名誉主任的霍俊明也针对未来诗歌的发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必须要注重诗歌的地方性。而地方性不是简单的行政区域,主要是维系人和该地发生的语言关系、传统关系、文化关系。霍俊明重点介绍了“汉江·安康诗歌奖”和刊物《新诗界》的情况。“汉江·安康诗歌奖”面向全国,评选上一年度创作成绩突出、在国内诗歌界影响较大且呈现独特个人气象的优秀青年诗人,以鼓励创新,丰富当代诗歌美学。《新诗界》将以开放性、独立性、先锋性和现代禅性为办刊宗旨。他特别强调,当下许多人把诗歌写作看成是很简单、很随意的事情,在自媒体和网络平台不断制造诗歌噱头,损害了诗歌的尊严。重提先锋性,就是要维持诗歌写作的难度,同时要维护诗人的高尚灵魂。
谢冕、艾克拜尔·米吉提、吴思敬、商震等文学界人士都对安康重视诗歌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表示赞赏,认为这些举措符合文化多元发展、多路创新的需要。“汉江·安康诗歌创作基地”成立两年来,方向正确,路数明确,效果也是明显的。要进一步加大探索力度,有机地引入市场运作机制,让基地逐步走入良性发展,最终打造成有一定规模、有较大影响、有明显特色的诗歌文化景观。
在那些关心安康诗歌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各方人士看来,汉水是安康诗歌宏大的文化背景,秦岭巴山是安康诗歌最基本的骨架,这里的诗歌应有汉水的神韵,有秦岭巴山的精神高度,有平凡人生的色泽,最终一定会形成自己的诗歌气魄。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