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怀旧,也是迫切的现实需求。现在,有很多地方知识分子如退休教师,退休教育官员等,即使生活在城市,也都很迫切很焦虑地回到地方进行写作。他们为什么写?因为村庄即将消失。这些存在文化身份焦虑的人,有着对乡村这样一个区域空间即将消失的畏惧与担忧。所以,他们用诗歌、散文、小说来表达他们对地方的记忆。这是中国写作的一个传统,是地方文化身份的坚持和彰显。”学者费振钟如是说。近日,“中国小说之乡”授牌仪式暨“文学生态视野下的地方性写性”研讨会在江苏省兴化市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数十位作家、评论家与兴化本土作家一起,就“地方性写作”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研讨。
地方作家不能满足于“县城作家”
在全球一体化时代,地方性写作无疑已成为建立文化差异性、寻求文化多元共存的重要方式。
“通过地方性的写作,我们可以建构起一个地域、一个微型社区的文化共同体,在这个文化共同体中建立精神的自娱,寻找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同。或者对某一个地域的地方风情进行细致呈现,在最基础的层面上提供文化人类学的标本。”青年评论家段守新对地方性写作的阐释,获得大部分与会专家的认同。
但与会专家也提及,地方性写作在现实中并未受到足够关注。那些坚守地方、记录地方风土人情的作品,也会因为太过强烈的地域性,而难以获得广泛的读者认同。如何评价地方写作的实际意义?“我们不能以获奖、印数、普及范围来讨论地方性写作的成败。它的意义,在于通过日常书写来达到一个区域内彼此在身份认同、价值建构,心灵慰藉上的效果。它能培育地方在文化和文学上的自生产能力。如果地方上有足以令这一地方的人们自满自足的文化产品,那地方性写作就对地方精神生存意义重大。”评论家汪政表示。
在外界关注地方写作状况的同时,地方作者也有自身的反省。泰州作家刘仁前写过长篇小说《香河》,其写作十分具有地域特色,是地方性写作的一个范例。作为写作者,他提及的是自己在多年创作中观察到的一些问题:“底层写作者写作有时会太无所顾忌,比如,他们会过度使用方言,‘要把自己的五脏六腑都掏出来’,这其实是文学自觉不够的一种表现。底层写作者有对土地的热爱,也要有文学的自觉。从事地方写作的作家们,应该有更开阔的胸襟。否则,地方写作者永远只能是个县城作家。”
在研讨会上,主办方还宣布,费振钟将担任新成立的施耐庵文学研究院院长。“施耐庵文学院的首要任务,就是为每两年一度的施耐庵文学奖的规范性运作做充分准备。文学院成立之后,将聘任一批常任研究员和一批非常任研究员,担任施耐庵文学奖的提名工作,并为施耐庵文学奖提供学术的准备。”费振钟表示。他还提出,施耐庵文学院同时担负着以兴化为中心、建构地方性写作的文学核心,整合地方性写作力量的责任。
地方与全球:如何对抗,如何妥协?
一提及地方性写作,我们便会不可避免地联想到全球化这个词语。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这两个词语之间隐含着一种不可避免的对抗关系。但是,我们对地方性与全球化这对词语的定位和解释,是否理解得太过对立?所谓地方性写作,是否就是用方言来进行地方风俗、地方人情的呈现?地方性写作应该用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地方缩小,全球扩张”的局面?坚决抵抗可否带来希望?当下的地方性写作又处在何种状态之中?
评论家们对这些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而“兴化文学现象”无疑是讨论地方性写作的极佳范本。兴化出现一大批地方写作者,他们用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和方式记录兴化的历史人情,他们的生存和写作状态,无疑为分析地方性写作提供了绝佳的范本。这也是中国小说学会将“中国小说之乡”的称号授予兴化的原因之一。
“地方性写作有其独特功能和意义,但这个意义不在‘抵抗’上。地方性写作抵抗不了全球潮流,其它文学类型也达不到这个功能。”段守新说,“地方性写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地方经验的止步不前上,不能只写静态的、风化的、死去的风景。地方性写作是现代意识、民族气质、地方经验的结合。有胸襟的地方写作,必须能够对纷纭变动的转型期社会,作出现实敏感反映,要加强对人生关怀的宽度、厚度。”他以山西作家曹乃谦的写作为例,表达自己对地方性写作的看法:“曹乃谦用原生态的语言,表达出地方性写作的共性。但他展现的是僵化的、封闭的,看不到历史变动的农村社会。他的写作有意义,但是到不了很高程度。但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故乡,就没有完全固守在地方经验上,而是在此基础上展现出对整个时代的关怀向度。”
“地方性写作需要把视野放宽,它不能仅仅针对一个地区而言。我们不仅要看兴化的地方写作,还要看西部文学写作和东部文学写作的差异。地方性与全球化,什么时候同构,什么时候反抗,不能简单一概而言。地域、乡土等在小说中的体现,这是表面的地方性写作。而根本的地方性写作的要求,不是这么简单。”评论家朱小如表示。
“地方性面对全球化,是对抗还是妥协?”青年评论家林霆说,“既是对抗也需妥协,但绝对不是中庸。对抗是用地方的自足性、原生的民间性来对抗‘大一统’、‘全球化’,这是文学的本分,也是文学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原因。但妥协也是必须的。地方性写作必须对以人文精神为前提的悲悯情怀,和现代性视野,向普世价值的妥协,这是文学的根本,其永恒价值所在。”
研讨会由中国小说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兴化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叶兆言、张王飞、汪政、吴义勤、费振钟、庞余亮、刘仁前、谭湘、江冰、王春林等分别在研讨会上发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