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李铭:写作其实没有什么动力 只是内心爱

时间:2012-05-11 15:48:19     作者:刘新林      浏览:9607   评论:0   

 

李铭:“幸福”是我的写作哲学

 



    李铭,原名李民,生于1972年,主要作品有《村官李八亿》、《民办教师》和《星星点灯》等。另有剧本多部,曾获辽宁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和《鸭绿江》年度小说奖,电影文学剧本《幸福开花的声音》获2012年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最佳文学新人奖。 

  二十年前,出生于辽西一个贫穷小山村的青年李民年初中毕业了。等待他的是水泥厂的工作和疗养院的打工生活。流浪在城市的边缘,一晃三年,而后他成家,状况并没有因此变好,只是带着心爱的人一同流浪——到市场卖菜,在建筑队搬水泥,去酒店做保安……这一晃便又是十年。

  这十年本是人生最好的一段年华,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理想满腹。而他没有,吃住简陋,生活艰苦,唯一滋润他的只有文学。写作之初,他把水泥袋子当做稿纸,在疗养院的阅览室看书,在废品收购站淘书。白天工作,晚上创作,然后给各种刊物投稿。出于对写作的热爱,李民在城市流浪十年后,毅然决定自费到辽宁文学院学习。

  五个月的学习结束后,这个叫李民的青年人更换了一个笔名——李铭,开始了自由撰稿人的生涯。一个农民工,选择做自由撰稿人,几乎是前现代的故事情节。然而他是一个爱好写作的人,“写作其实没有什么巨大的动力,只是内心爱。我喜欢用我手写我心。我其实没有什么自信,我只相信一点,我能够感动和疼痛的,那么读者也一定会感动。”对于为什么如此毅然决然地从事专业写作,李铭回答如是。

  一位成名已久的作家曾说,真正热爱文学的人是不太计较结果的。爱文学是缘于心灵的需要,是一个人坚持下去而不需要太多理由的承诺。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苦涩毕竟是苦涩。一个农民工,有妻子,有孩子,没有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租房蜗居在城市过日子,而选择做自由撰稿人,若是一时冲动,这是意气;倘若这种冲动持续了八年,这是勇气。李铭坦言,这是他写作最困难的时期:“我在乡间写作,岳父一家(我是上门女婿)是接受不了的。在乡间,我就是二流子。所以,我只能选择带着妻儿出去写作。在另外的地方租房,内心很苦闷,缘于世人对我的不理解,缘于亲人的疏离。还有写作的困境,投稿不是很顺利,发表的少,赚的稿费也不多。生活勉强维持着,但是没有怀疑过自己写作的能力。”

  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对写作的悟性,李铭的写作生涯终于迎来春天。他的小说不仅在《鸭绿江》等杂志发表,还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作家文摘》《作品与争鸣》等杂志转载。他蝉联了辽宁省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先后两次获得《鸭绿江》年度小说奖。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奖项,李铭心存感恩,他说:“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拐杖来扶持一下。”

  李铭的写作是底层的,笔下的都是乡村人物和都市底层人物。他自称是“生活型”作家,读书不多,却庆幸有一本书比别人读得多读得厚,那就是“生活”。若只有“生活”,李铭的写作不足为奇,他的特别还在于对底层素材的处理。他的作品给人一种惊喜,有人称之为“李铭式的惊喜”。如果需要寻找一个关键词来形容李铭的作品,那就是“幸福”。“李铭式的惊喜”即在于对“幸福”元素的处理。

  李铭的小说中,许多是以“幸福”为题的,比如《幸福的月亮》、《幸福的雪花》、《幸福的火车》和《幸福的萝卜》,还有最近获奖的剧本《幸福开门的声音》。“幸福”对于大多数底层写作的作家来说,几乎是一个难以启齿的语词。这个词太灿烂,没有阴影,与现实的苦涩不符;而它又太轻盈,没有重量,承载不了意义。在李铭那里,却不是。“幸福”如“月亮”,如“雪花”,如“火车”,如“萝卜”的这些作品,它们的主人公都是底层,诸如小餐馆的厨师,酒店的保安,工地的农民工,等等。这些小人物如何“幸福”常常是李铭思考的问题。《幸福的雪花》中李凤芝,原本是一个精明的包工头的女人,平时贪图民工的便宜。关键时刻却为了工友的性命而向老板讨债,甚至不惜爬塔吊架子自杀。自杀不成,反而袒胸露乳,丢尽了颜面,却要到了钱,救了工友的性命。李凤芝落下来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就是一朵幸福的雪花。李铭的设计别具匠心,有一种惊喜,一种美,还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李铭说,自己过去活在底层,曾经是酒店的保安和工地的民工,他接触过各种小人物,他们的生活是困苦的,命运多舛,恶劣的外部环境似乎要将他们压垮,然而他们还坚强地活着,活出滋味和幸福,就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在我的小说里面,很多人他们是幸福的。读者看到的是这个人物的命运多舛、苦难深重。其实,我们没有走进人物的内心。在那样的外部恶劣状况下,人物内心的强大支撑其实是幸福。幸福跟人的富足程度和身份特征是没有关系的。一些专家对我的小说有些‘微词’,他们觉得我在臆造一个‘幸福’。我很遗憾他们的这种认识,因为他们不曾底层过,也不曾渺小过,他们自然无法感知我和那些人物的幸福。对于一个社会小人物而言,幸福简单而又容易满足。”“所以,幸福,对于一个人而言,真的是公平的。一个腰缠万贯和一个住茅舍寒屋的人,他们的幸福感是公平的。在幸福面前,人人平等。我小说里面的人物,他们可能渺小,但是他们的内心是幸福的。因为他们阳光,因为他们热爱生活。”

  道理简单而浅显,“幸福”就是如此平凡,平凡如小人物。李铭是真诚的。因为这就是他的人生态度,也是他的写作哲学。“我想,写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一个作者想写作的时候,首先应该培养自己幸福的品德。”李铭说,“我是为自己写的,我的内心告诉我就应该那样写。我的精神家园就是我的幸福体验,温暖和疼痛,我同样珍惜。”

  相比十年前自由撰稿的艰难,如今李铭的生活改善了很多。结束了蜗居城市的流浪生涯,他现在是一家研究所的专业编剧,属于事业编制,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已经不在底层的李铭,过上了常人眼中的“幸福”生活。读者或许会有些担心,他的关于“幸福”的写作,是否依然真实?是否还能一如既往地让人感动?最近《幸福开门的声音》并不让人失望,只是我们依然期待着。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