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江冰:“网络一代”的文化趣味

时间:2012-05-14 12:31:39     作者:江冰      浏览:9581   评论:0   

 

  以网络为首的新媒体为“80后”青年群体寻找和建构自己的身份提供了一个虚拟又现实、模糊又安全的平台,不但培养了新一代的消费方式,同样也养成了他们的文化趣味和审美习惯。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迅速繁殖和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几种类型有:恶搞文化、山寨文化、迷文化、情色文化等等,表达出一种非主流文化趋向。

  恶搞文化,又称为Kuso(恶意搞笑之意)文化,是指经由过程戏仿、拼贴、夸张等后现代伎俩对被主流文化视为经典、权威的人士、事物和艺术作品等进行讽谕、解构、重组乃至颠覆,以达到搞笑、滑稽目的的一种文化现象。如在网络中出现的胡戈恶搞电影《无极》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伟胜兄弟俩的《恶搞西游记》《四六级恶搞》《我爸是李刚》等等。

  山寨文化是指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手段发展壮大起来,反权威、反主流且带有狂欢性、解构性、反智性以及后现代表征的亚文化现象。随着市面上模仿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网络中也出现了相类似的文化类型,例如:山寨明星、山寨视频、山寨电视剧等等。山寨文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是一种侵权行为,侵害了原创文化的形象等各方面权益,但由于山寨文化具有更适应大众化口味的特点,在网络中依旧盛行。

  迷文化是偶像文化在网络中的一种变化发展。由最初的青年群体对明星偶像的崇拜迷恋慢慢扩展为迷恋偶像明星之外的更多对象——某一事物或产品、国际品牌、游戏、动漫、服装等等,并沉浸在一种非理性的喜好和世界当中。在这一文化领域,青年群体容易表现出疯狂的痴迷,一旦迷上某一种事物,在看到或听到与之有关的一切事物时,都会表现出十分的关注和渴望,甚至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达到获取它的目的。

  网络的出现,使得情色文化流通并泛滥,这也许是整个社会真正实现了对性的解放过程,但也是一个容易造成爱欲横流的污染的过程。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分类并没有一定的标准界限,除了上面的几种较为典型,影响力比较大和熟悉程度比较高的类型外,还存在着其他网络青年亚文化形式,如网络语言、网络文学、影视音频、酷文化、跟帖、人肉搜索、晒客、御宅族等。非主流文化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网络上非主流文化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标签,类似非主流图片、非主流音乐、非主流空间、非主流个性签名、非主流头像等等,不胜枚举。

  什么是非主流的文化趣味呢?也许,伯明翰学派对亚文化的研究的三个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抵抗、风格、收编。所有的亚文化对主流社会都有一种抵抗,我要把牛仔裤搞破就是一种抵抗,抵抗整洁庄重的传统;第二,要形成我独特的风格——无论是衣饰装扮还是行为方式,无风格勿宁死,这就是亚文化的生命和标志;第三是收编,是指商品社会对青年亚文化的收编,把个人的风格转化为商品,为大众享用;把个人的主张变为主流的一个部分,无形中化解你的独特性。富有意味的是,在今天这个收编的过程比从前缩短了很多,其原因在我看来还是以网络为首的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

  从前亚文化的参与者比较少,支持者人群也比较少,而到了今天这个网络的时代,出现了“网络一代”,他们成长于网络,网络是他们名副其实的“第二生存空间”。于是,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的这一代人拥有相近的价值观念、相近的认知方式、相近的知识结构和相近的文化趣味,并借助网络等新媒体的传播和扩散,由小而大,由弱变强。进入现实社会,当年轻的一代普遍拥有这种观念和文化趣味的时候,启发是普遍的,力量是普遍的,影响也是普遍的。当他们开始成为主要消费者的时候,商家的反应更加迅疾。因此,这个收编的过程被大大缩短了。进而言之,亚文化的气氛和非主流文化趣味的形成不仅仅是依赖一小群人,而是依赖网络改变的整整一代人。

  简而言之,在当下文学的“三分天下”格局中, “80后”乃至“90后”在三分之二的格局中占了重要的位置,他们既是创作者,又是消费者,“网络一代”的文化趣味已经不再是无足轻重的了,它如一只“看不见的手”,不但影响着文学,也悄然改变着原有的社会文化,理应引起文坛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