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由心态看《活着》和麦兜系列故事

时间:2008-02-28 18:41:41     作者:谢瑜琳      浏览:10647   评论:0   

 

 

一个人,活着该有怎样的心态?

余华在他的小说《活着》里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中庸”式活法。“中庸”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生存之道,无论于己,抑或于他。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治角斗场上,中庸似乎是最明哲保身的一种方法,在掩人耳目下又不失自己的原则。难怪孟德斯鸠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会骗人的民族”——言者无罪,坦然视之吧。

不过活着的方式应该是有时效性的,余华所提倡的“福贵精神”(相比较鲁迅的“阿Q精神”),应该说在八年抗战以来至十年动乱期间最为实用,而且那是一种“活着”的心理状态,是当时的中国人生存在世的一种中庸的法子。福贵代表当时中国底层的百姓,在《活着》里头面临了各种社会大背景下的小镜头,然而却又在镜头前时刻保持着一颗微笑的心。不得不说,“福贵精神”深深打动着我,尤其是在改编的电视剧《福贵》里头极尽能事所渲染的悲惨氛围,和福贵那份豁达,甚而有点看透尘俗的心态相衬托,更让观者为之动容。

余华以福贵的口吻叙述着福贵的一生,没有多少波澜壮阔的悲壮场景描写,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那种轻描淡写的语气,让人多少觉得平和之中却分外冷清孤寂。只是在小说最后,福贵牵着一头牛渐渐远去的身影,却让我突然觉得,“福贵精神”,或许只适合那时期那阶层的福贵们——如果拿到当下的城市来,似乎那只可爱的小猪“麦兜”才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

最近一鼓作气把香港励志影片《麦兜故事》和《麦兜菠萝油王子》看了两遍,后来回想起来,总觉得自己似乎太“亵渎”了这两部香港励志片,也“亵渎”了香港人的精神。因为,在我看来,“励志”是个很庄重的词语,至少当我们在面对它的时候,也应该以一种庄重的心态去思考当下的现实。可是在麦兜小朋友那天真可爱,又略带幼稚搞笑的话语中,不得不说,我实在是“亵渎”了它们。

不过导演袁建滔的初衷,或许就是想让观众在笑声中自我感悟到那种淡淡的励志思想吧!我不可免俗地落入了导演设定的轨道中,而且满心欢喜地爱上了这只小猪,爱上了麦兜里讲述的那带着点点忧愁却在搞笑元素中可以轻易抹去的一个个小故事。

和《活着》一样,麦兜也是在社会大背景下的一个小人物。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小人物,以一种天真的视角去看待整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以小孩子最简单的方式去思考去处理。有时候便经常在感慨,到底是不是人的思考而带给自己无限绵长的烦恼?为什么人就不能像小孩子一样简单点看待这个社会?

不过这个答案还是只能靠大人的思维去解决,所以注定不能像《铁皮鼓》里头的小奥斯卡一样把自己固定在三岁而从此不再成长。比如我,就得用成人的思维去思考麦兜系列故事的所谓“励志”在何方,而导演袁建滔,也并非希望喜欢麦兜系列故事的观众把自己变幼稚来。

前面说到活着的方式应该是有时效性的,其实,说“活着”这一个词语的普遍适用性是有时效性的,或许才更加准确。也许在《活着》里头所描写的那段时期,人普遍都以“活着”为最大目标;而到了现代社会,就不仅仅是“活着”那么简单了,也许说“生活”,才更为贴切吧!那么,余华所写的“福贵精神”,便有点“不合时宜”了。

《麦兜故事》与《麦兜菠萝油王子》,将“麦兜精神”合时宜地提出来了。同样是以一种乐观的精神去面临所有即将到来的挑战,但《活着》更多时候是要表达人是如何承受苦难并且如何笑对苦难的,而“麦兜”则是告诉人们在生活之中遇到挫折时如何将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且时常带有点无厘头式地在搞笑元素中淡化了社会背景下的现实残酷。其实,我常在麦兜系列故事里头品味到一种淡淡的哀伤,即使麦兜小朋友用的是如何天真诙谐的语言去调侃他所有理解的和不理解的……

“一只火鸡由出生到被人宰掉,都不过是几个月之间的事。也就是说火鸡死了之后,跟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比他的一生还要长。我还发现,火鸡的味道,在未吃和吃第一口之间,已经是最高峰了。后来,只是开始吃了也就吃下去了。”

这是个人认为很哀伤的一段话,无论麦兜用如何平实的语言和调子轻轻带过,但我就是记住了它。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具体的物象去解释这段话的含义,我只知道,在“开始吃”与“吃下去”间,萌生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无奈。正好比生活之中习以为常的所有事物,你不会再对它另眼相看;也好比忙忙碌碌来来往往中,很多时候你的奔波其实并不是为了什么,不过那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该来则来,将去便去……

当然,从《麦兜故事》到《麦兜菠萝油王子》,都有着一个很明显的中心,那就是,告诉人们,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哪怕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理想,也要尽全力去做好。或者我用这么简单直白的语言把这么两部不俗的励志片肤浅解释过,很多朋友实在不敢苟同我的观点……

记忆犹新的一个小故事是麦太带着麦兜去游玩所谓的“马尔代夫”,天真的麦兜真的以为自己到达了“椰林树影、水清沙幼”的世外桃源……不过,人要是都怀着一颗素心,不都可以学习麦兜小朋友,到哪都是自己心中的“马尔代夫”了吗?生活的姿态该是如何的,没人说得清;但是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生活姿态,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我不敢说《活着》和麦兜系列故事孰优孰劣,只是在面对“活着”与“生活”这两个不同含义的词语时,它们都发挥着各自的镜子作用——那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借助这两面镜子看到自己与福贵们、麦兜们的不同,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调整自己活着的或生活的心态……

 

 

(原发于2008-1-12)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