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2007年的长篇小说创作回眸

时间:2008-02-29 00:00:00     作者:文艺报 任晶晶      浏览:9790   评论:0   

 

    2007长篇小说:平稳发展中的平实收获

 

 

  

 

 

    回顾2007年长篇小说的创作,可以说在平稳发展之中有着平实的收获,这首先表现在许多名家推出了自己的力作,其次是一批青年作家开始用长篇证明自己的实力。
  评论家白烨谈到,去年的长篇小说与前几年相比较,并不显得逊色多少。如格非的《山河入梦》明显比他先前的作品更为好看耐看了,池莉的《所以》也较她以前的作品更有深沉意味了,徐坤的《野草根》在通常的读来痛快之中明显地增强了内在思想的浸润力与穿透力,李佩甫、麦家、关仁山、许春樵、陈行之等人的新长篇小说作品之中,也都既表现出对于生活的独具慧眼的深度把握,又体现出对这种深度把握的力求独到的表达。可以说,成熟的更沉稳了,沉稳的更老到了。比上述作家稍年轻的一些人,也取得了较好的创作成绩,如盛可以的《道德颂》、戴来的《鱼说》、李师江的《福寿春》、张学东的《西北往事》等。这一代作家无论是看取生活的着重点,还是叙说故事的表现力,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更为注重由情态到心态的细微末节以及心灵的丰富性与艺术的可能性上。更为年轻的一些作者如“80后”这一群体,去年的一些长篇作品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转型或相当的进步,主要是以题材与题旨等方面的厚度扩伸与力度增强,大大地超越了青春文学的已有范式,显示着年轻一代伴随着人生成长的艺术上的成长。
  针对去年的长篇小说创作,从题材、主题、表现手法等综合的角度,评论家汪政谈了许多变化与新质。他说,从关仁山的《白纸门》、范小青的《赤脚医生万泉和》、叶广芩的《青木川》、孙惠芬的《吉宽的马车》、陈行之的《当青春成为往事》、冯积岐的《村子》、李师江的《福春寿》等作品可以看出,作家们已经更看重作品的文化含量。这些长篇试图作出超越,从历史事件的纠缠与当下社会阶层的关系中挣脱出来,力求呈现出生活的本相,探究被习惯视角所忽视了的文化内涵。同时从王安忆的《启蒙时代》、肖克凡的《机器》、储福金的《黑白》、盛可以的《道德颂》、李佩甫的《等等灵魂》等作品,可以看到作家们对小说深度模式的追求。从这一年的创作中,还可看出作家们更加关注长篇小说艺术的探索。当代文学自上世纪80年代的实验阶段后,形式与技术的实验几乎停止,加上90年代后期市场化的影响,长篇小说从技术层面讲有下滑的趋势,向流行趣味低头,向低水平阅读臣服,以换取市场,这成为令人忧虑的取向,长此以往,将会导致中国长篇小说的根本性衰退。这样的局面已引起不少作家的警惕,2006年就出现了不少艺术探索型的长篇,2007年这样的探索还在继续。王安忆的《启蒙时代》、刘震云的《我叫刘跃进》、叶兆言的《后羿》、盛可以的《道德颂》、孙惠芬的《吉宽的马车》、格非的《山河入梦》、张炜的《刺猬歌》、麦家的《风声》、张者的《桃花》、鲁敏的《博情书》等都在艺术上有鲜明特色,他们或者对经典的长篇小说形式进行了新的超越,或者对长篇小说的世俗性作了新的审视,打通了它与当下语境的联系,为长篇重回人间作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