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四川文学:“纯文学如果不纯,不如不办”

时间:2012-07-10 11:53:00     作者:佚名      浏览:9603   评论:0   

 

云南《大家》违规办刊曝纯文学刊物生存窘境,记者探访四川文学期刊——

封面是一幅成都锦江上廊桥的黑白照片,配上一篇“康定春雪”的散文,2012年第七期的《四川文学》依然保持着淡雅的风格,拥有80页的厚度,容纳了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随笔等文学作品20余篇。7月6日,手捧散发着墨香的杂志,《四川文学》主编意西泽仁坦然地说,“纯文学杂志就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不纯,不如不办。”

上月末,云南知名文学期刊《大家》因其理论版收费问题而被停刊整顿。消息瞬间在文坛传开,纯文学期刊主编们又重重地被击打了一下。纯文学期刊该不该走市场,如何积累办刊经费的话题再度袭来。

生存有恙

纯文学期刊面对几难

四川的纯文学杂志,目前还有《四川文学》、《星星》诗刊、《当代文坛》、《青年作家》、《剑南文学》等,他们面临的困境相似:经费有限,读者有限、好作品难求。

作为各地文联、作协“出作品、出人才”的主要平台,努力于编辑好的作品,却不适应市场的运作,几乎是纯文学杂志的通病。据《星星》常务副主编龚学敏介绍,刊物虽然有上万的发行量,但发行费用就占了49%,能用于行政开支和刊物编辑的费用就更吃紧了。“其实大家的处境都相似,甚至可以说是一样的,需要社会的支持。”《青年作家》的发行也近万份,说起办刊形势,执行主编蒲秀政也没有丝毫乐观。川内其他文学期刊因为发行量不大,市场的回报就更少,不得不依赖各地、各级的财政经费支持。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维持生计,纯文学刊物开始寻找“找钱”的办法,让企业在文学刊物投广告、开展文学活动、办“增刊”、将编辑权“外包”等,但因为必须坚守“纯文学”的底线,这些“市场行为”效果并不明显。“实际上不是我们在走市场,而是我们借用了人脉关系在寻求赞助。”几年前,《四川文学》也曾办了一份增刊《旧闻》,发行到数万份,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坚持。

网络阅读、生活节奏太快、多元娱乐方式……很容易听到这样一些关于纯文学不景气的理由。《剑南文学》主编冯小涓认为,“文学是文艺创作的基础,就像理科中的数学。基础的东西又往往是看不到成果的,因此,走市场很难成功。”意西泽仁也告诉记者,“几十年来,《四川文学》培养了大批文学爱好者,这样的文学期刊需要得到多方的扶持。”

图变求生

俯身读者才是生存路径

叫苦归叫苦,采访中,主编们也都认同一个现实:一边是社会“公认”纯文学已经边缘化,一边是大量的作品涌向编辑部。很显然,纯文学作品并非没有社会需求和市场号召力。正如马识途老先生对川内文学期刊的寄语:“文学创作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不能是无用的。”

龚学敏从自己的观察中总结出一点:“现在的读者,大家要么读经典和成名作家的作品,要么只关注熟人的作品。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研究。”读者朱晓剑的观点比较激烈:“纯文学刊物目前的状况艰难并不是外部给它造成的,主持者对纯文学的价值缺乏使命感,刊物缺少生气和思想营养,是失去读者的最大因素。纯文学期刊必须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唯有自己的转变,或许能带来生机。”蒲秀政说:“为什么我们的一些尝试和努力效果都不好,这是应该认真反思的问题。大量的作者又为什么没有变成读者呢?”

10年前,面对网络文学中喷涌的诗歌作品,《星星》做出一个大胆的举动。将杂志的下半月版“给了”网络诗歌。当年圈内还认为网络诗歌不入流,另眼相看,但是网络诗已经潮流滚滚,《星星》低下了高傲的头,不失时机的文学关怀赢得了众多的诗歌爱好者,强化了品牌力量,一举成为川内最“风光”的纯文学刊物。

一些办刊人已经意识到,面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刻,纯文学期刊单纯依靠发行产生影响和追求盈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依托市场延伸品牌价值、走出“象牙塔”办刊,才有可能扩大生存空间,巩固在文学领域的话语地位。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