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文汇报:文艺批评要我手写我心

时间:2012-10-07 20:00:52     作者:张裕      浏览:9624   评论:0   

 

“文艺批评要我手写我心”

——访第四届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得主毛时安、单跃进

  第四届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颁奖仪式昨在京举行。经过初评、终评等严格评奖程序,最后从全国43个单位报送的165篇文章中评选出9篇获奖文章。上海京剧院常务副院长单跃进撰写的《京剧何以长荣——尚长荣艺术创作力微探》荣登榜首,上海市政府参事、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撰写的《关于文化发展和文艺创作的四个问题及其思考》榜上有名。

  毛时安:我说的未必对但必定是真的

  年逾花甲的毛时安自称是“慵懒之人”,是这个伟大时代给了他太多来不及书写的命题,是领导和媒体朋友不断鞭策促使他笔耕不辍。继2005年评论《我们的戏剧缺失了什么》获得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后,他再度摘得全国性文艺理论评论大奖。在《关于文化发展和文艺创作的四个问题及其思考》一文中,他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当下文化建设的一些根本性话题,所强调的文化的精神性价值、政府对文化有所为有所不为、文化不要被金钱所累等见解,富有启示意义。文中所概括当下创作中存在的浮躁、浮夸、浮华和肤浅的不良现象,切中时弊,又有丰富的材料佐证,写得有棱有角、有理有据,颇见功力。

  毛时安身兼两职,既是公务员,又是评论家。按照王国维“出入说”,白天,毛时安“入乎其内”,兢兢业业地工作;晚上,他“出乎其外”,全身心投入写作。他扮演的两个角色,如果统一,他很快乐;一旦有矛盾,并且有时矛盾很尖锐,令他痛苦。有时,文艺界所做的事,并不符合文艺规律,这让“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毛时安很纠结。

  15年前,毛时安从文学界转行到文艺界,正如昆曲《牡丹亭》的唱词“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投身文艺界,看了上千台剧目,他领略了文艺随时代而进步的明媚春光,又经常在不经意的一瞥中看到断墙残垣;前者让他欢欣,后者令他忧虑。多少年来,他都肩负批评家的责任,对现实中不合理现象提出温婉的批评、冷静的提醒。

  回首30多年文艺批评路,毛时安心生安慰:“不能肯定我说的都是对的、好的,但我能保证都是真的和善的。凡是用我的手写下的文字,都是经过自己思考的。”“修辞立其诚”,正是他写作的信条。他一直追求这样的文艺批评:一种是介入型的,即介入当代文艺发展的实践过程,对正在发生的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提出批评及褒扬;一种是行动型的,批评的建议要有助于文艺院团付诸创作和修改的行动;一种是建设型的,批评家在提出无数“不”之后,还要能提出“是”在哪里;还有一种是美文型的,文艺批评不是教条,得有文采,要写得明白晓畅,有可读性。作家王安忆曾评论说:“毛时安是把评论当创作来写。”

[NextPage]

 

  单跃进:探究传统艺术如何激发创造力

  文艺批评难,坦诚的批评往往得罪人,因此,坚守在文艺批评阵地上的人才总是太少。对优秀文艺评论家的要求,又是如此苛刻。他必须热爱艺术,否则难以探摸到文艺的真谛;他要有敏锐的艺术感觉,能直击艺术深层次问题;他要建立对艺术判断的价值体系和坚定的文化立场,不为时风所动摇;他还得有表达自己对作品和现象看法的能力。而文艺批评常常是尖锐的,不那么令人愉快的,时不时就会触及艺术家和相关机构的利益,很多有才能的人就不愿触碰这烫手的山芋。

  对文艺界的这些忌讳,身为副院长的单跃进心知肚明,但他却乐此不疲地写批评,做着这吃力不讨好的活。单跃进笑称自己是“业余作者”,正业是“剧院打杂的”,写文艺批评是“不务正业”。这位“剧院打杂的”对面办公桌前坐着的正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两个忘年交,对面而坐时,尚长荣坦诚相见,海阔天空地聊,聊艺术,聊人生。当闲聊的点滴逐渐累积时,单跃进发现,对面这位杰出的艺术家,却对传统有着深重的膜拜心理。于是,一个探究的念头在单跃进心头越来越强烈:有着深厚传统积淀的尚长荣,为何能突破传统的拘囿,致力于艺术创造?他极富创造力的艺术人格的形成,对京剧界有什么启示?

  这样探究的念头,同样来自于单跃进对京剧界几十年的浸淫与观察。京剧市场不景气,令京剧的“尊严”备受伤害,京剧界弥漫着困惑与尴尬。为了维护京剧,极端保守的艺术观念甚嚣尘上,导致京剧的“尊严”被盲目激发。京剧界很少有人敢轻言“创造”一词,甚至有时会忌讳此说。单跃进发现,当前京剧的创造力薄弱,与京剧界长期对创造力的轻视有关,是认识存在误区。舞台上,太多著名演员仍然懵懂不开,热衷于了无生趣的复制,敷衍出一些粗砾乏味的演出,让京剧日渐暗淡、灵性不再。他意识到,京剧确实要注重传统,但所谓“原汁原味”的传统,必定来自前人的创造,否则便不会有丰厚的传统积累。一个剧种如果只躺在传统的温床上不思进取,不再创作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这与“啃老族”又有何异?尚长荣的与众不同,正是基于他“死学”传统后又“活用”传统,在此基础上,他才拥有塑造新的人物形象的信心和能力,他才能够脚踩传统、不断攀登艺术高峰。

  单跃进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了现实中京剧界观念层面的困惑,以生动的案例,逻辑严密地剖析,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传统艺术在传承发展中也要有创造力的命题。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