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到底是什么,意味着什么,能够产生什么,能够改变什么?这也许是一个很多人知道个大概却又无法或难以完全表达出来的问题。最近,一场主题为“新媒体与文艺发展新态势”的艺术沙龙由广东省文联和广东省广电网络有限公司共同举办,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承办。全省各界的专家学者,包括文学界、理论界和媒体界人士共同来参与讨论。这个话题是当前一个全新的,有研究价值的一个课题,也是文艺界、理论界特别关注的一个话题。有专家提出,从文学、影视、音乐、动漫等方面来看,新媒体文艺是广东文艺发展的一个机遇。
中国当代文学主流
将是网络文学?
“作为一个身在‘精英阵营’的‘学院派’研究者,我为什么要研究网络文学?”在学术期刊《网络文学评论》第二辑中,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邵燕君的“自白”,也正是让人觉得疑惑的问题。在很多人眼中,网络文学,包括微博写作等文字的创作和阅读,是一种轻松随意的行为,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仅仅是拿来填补人们零星的闲暇时光,那种阅读的体验往往伴随着一笑置之、过目就忘。对于网络文学作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大家怀疑的态度一直存在。那么,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流行文本,值得这样被重视,被研究吗?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创作还是阅读,人们对于网络文学的需求越来越凸显。与此同时,他们对于传统文学的关注度也越来越低。这种鲜明的对比表现为:文学网站的繁荣和文学期刊的凋零,网络文学作品的大张旗鼓和纯文学作品的悄无声息,知名网络写手的一呼百应和纯文学作家的默默无闻。“我们广东省作协会员4000多人,在全国作协中是最多的,但是在盛大注册的广东写手就有14万。”在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杨克看来,网络文学这种惊人的发展,固然是一种网民自发的行为选择,但是如果把传统文学的基本功和网络文学的传播力结合起来,将有助于网络作家们创作出更多好作品,减少文字垃圾。
近年来,广东省作协在推动网络文学发展方面有不少动作,包括举行网络作家研讨会、网络文学论坛,主办网络文学培训班,甚至建立广东网络文学院,出版国内第一本专门研究网络文学的学术期刊《网络文学评论》。从培训班走出来的广东网络写手,现在很多已经成为知名网络作家。暨南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的阿菩,他的《山海经密码》销量已过百万,其历史小说《唐骑》在起点中文网上雄踞月票榜大半年之久。贾志刚和红娘子的小说也在网络文学界大受好评,红娘子的《紫宅》、《笔仙》和《凰图腾》都已改编成影视作品。另外,对于马上要评的广东省鲁迅文艺奖文学部分的评选,网络作家也可以报名,由广东网络文学院推荐,而不像以往全部评传统文学作品。
《网络文学评论》由杨克担任主编,国内研究网络文学的两位权威人士欧阳友权和邵燕君担任副主编。欧阳友泉教授是教育部网络文学基地的主要负责人,他是全国第一个带网络评论研究生的博导。邵燕君副教授在北大开设了网络文学课程。这本期刊中充满了对于网络文学各个层面的理论化探讨,涉及的作品包括我们熟悉的那些网络言情、穿越小说,比如《步步惊心》讨论专辑、《失恋三十三天》讨论专辑。讨论的话题有,“同人”视野下的清穿小说,男闺蜜或雌雄同体的第二人格等。而更加严肃的话题还有《中国大陆网络文学社区及其先声》、《浅论网络互文性的诗学意义》、《微博客文学的形态与价值》等。
邵燕君曾在一篇文章中大胆预言:若按现在的势头发展下去,十年之后,代表中国当代文学主流的将是网络文学。“正是在‘主流文学’荒芜的田野上,网络文学的野草旺盛地生长起来。在强大的商业力量和大众读者汹涌澎湃的阅读欲望的作用下,中国网络文学并没有像西方那样走上实验文学的道路,而是成为大众文学的天堂。”尽管很多人质疑中国网络作家的写作已经被大型文学网站所操纵,写作也被类型化而格式化。然而她认为这种影响并非完全负面:“对于商业力量,也要看到它巨大的生产力。网络写手的生存条件可以说极为残酷,最后能存活下来的‘大神’都得有‘小强’般的生命力。不过,不少没有写作经验的写手也正是这么硬写出来了。”
[NextPage]
有了微电影,大电影的票怎么卖出去?
如果说网络文学的发展已经有十几年的过程,在新媒体艺术形态中已经不够“新”,那么“微电影”则在今年一出生就出现爆发式增长。微电影作为当下最热门的娱乐产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和实实在在的投资。不管是视频网站,还是企业,还是视频网站和企业的联合体,加上一些电视台也来凑热闹,推出一个又一个的“微电影计划”。在这些计划中,不仅有陆川、王小帅、张杨等第六代导演的身影,甚至葛优等大牌明星也被宣布要参演微电影。
微电影(视频短片)这种并不新颖的视听传播形式,为什么一夜之间红遍全国,呈现井喷之势?原因有很多,尽管影片的内容和技术没有太多变化,但在新的概念包装下,新的传播媒介中,新的商业价值体系里面,它的整体形态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影导演郑华从去年到现在,一直研究微电影增长的过程。他一直在做广告,发现广告商现在也纷纷转向微电影。“传统电视台的播出,由于‘禁娱令’的一些限制,在播电视剧的时候,有一些广告不太方便,就纷纷走向网络做微电影。”
微电影受到欢迎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传统电影的创作者和观众的年龄趣味已经脱节,而微电影创作者基本都是年轻人。郑华介绍,在广东,传统电影的创作人员不超过50个人,多说一点可能100个。体制内的专业创作人员是极少,而且都是年纪大的,他自己都50多岁了。“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大银幕创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在50岁左右,他们为20、30岁的人提供内容,这是一个特别大的反差,你看张艺谋、陈凯歌,像我们这些年龄的人,目前还是所谓一线的拍片的人,比如说现在40岁的刚上来的,传统银幕大电影的创作队伍以及他所提供的内容,是远远脱节于他的主流观众的,主流观众是20到30岁左右,他们的内心需求是需要极为丰富的内容,网络提供给他了,所以微电影成为他们特别喜欢去点击的一些内容。”
在他的工作环境中,人人都在聊微电影。“跟哪个客户一聊,他就说拍个微电影吧,我给你十来万。十来万够我们拍还是够剧组用呢?但是十来万对一些刚刚出来做片子的人来说又是很大的一笔钱了。所以目前这种平民化的视频,确实也使我们在反思:回到大电影的创作,到底创作什么样的内容大家才值得买票去看大电影呢?”郑华很困惑:“微电影已经给我们提供这么丰富的内容,隐喻、讽刺、阴谋、下三流等等的都有。但是大电影提供什么内容给大家看,让大家觉得值得花钱看?这个也是我们的困惑。我没钱了,很少的一点钱,找的香港一批剧组在拍,香港的剧组也是因为长期没有开饭了,收费极低,远远低于我们国内创作人的费用。香港的编剧、音乐制作人他们的费用完全不是我们目前内地一般性的收费,是很低的收费,但是做出来也确实不怎么的,它的整个映象质量各方面也比较低,低费用所产生的低价值的作品。”
而他发现,年轻的微电影导演已经有大量的粉丝群,这些粉丝群是逐渐培养出来的,当他们一个一个作品发布的时候,他们的粉丝群队伍就壮大了。“有一些电影的投资商,他们可能就注意到了这样一些网络电影导演,于是有可能他们会逐渐被培养成大电影的导演。这些有可能会成为我们这支传统电影队伍里的一个新生代力量。”
[NextPage]
新媒体催生了庞大的音乐产业
唱片已死。这是音乐界的一个共识。一开始,造成唱片业衰落的主因是网络免费下载。在版权问题逐渐解决以后,现在情况发生逆转,新媒体催生了音乐庞大的产业。广东省音协专职副主席、著名音乐家姚晓强透露:“因为音乐产业与新媒体结合以来,这几年创造了非常大的产业空间。我们知道中国移动的手机音乐下载产生的利润一年就260个亿,电影、电视加起来才是160个亿。光中国移动就是260个亿,还有联通、电信呢?这是非常大的一个产业。”
在他看来,新媒体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又非常便捷,铺天盖地,已经成为最具影响的媒体形式。“这些年广东在新媒体音乐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很多的网络歌曲都是广东人做出来的,从当年的《老鼠爱大米》、《月亮之上》、《一万个理由》到现在的《最炫民族风》,在网络操作上非常成功,产值非常大。”
不过对于新媒体音乐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让音乐人担心。姚晓强提出:“我相信广东所有的音乐创作者和歌手都在网上上传过自己的音乐,有一些是公司的行为,有一些是有组织的,也有很多是零碎零散的。零散零碎的我估计上传是上传了,但是大部分没有拿到什么好处。所以回想起来,现在网络操作的个人行为非常困难,还是需要一个商业团队,或者是一个机构来代理这些音乐版权。像广东有很强的创作力量,音协也想有所作为。我也在考虑能不能做一个音乐的产业联盟,结合几方面,各有各的职能,在音乐的创作、生产、网上推介形成一条龙的服务。”
广州话友金信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兰刚透露,现在真正能够下载付费的音乐网站有酷狗音乐盒、酷我音乐盒、QQ音乐,这三个是真正能够付钱给零散音乐人的。从今年年底12月份以后,国家有一个规定,歌曲试听可以,但是所有的下载都要收费。兰刚从16岁开始做唱片发行,做到现在已经26年了。金信子以前是一个内容提供商,是一个音乐创作团队,一直在做网络歌曲,《秋天不回来》、《求佛》、《你到底爱谁》、《伤不起》等都是他们的作品。“现在有很多音乐创作人,以及MV和电影的拍摄者都不知道怎么赚钱。我现在是酷6视频网华南区的负责人,也是酷狗流行音乐的负责人,我们用了5年搭建平台,一个是视频播放平台,是酷6的视频网,一个是音乐下载的平台。”兰刚希望,把这个平台建好了以后,广东省乃至全中国的音乐人能够集聚在一起,影视拍摄者也能聚集在一起,通过互联网把内容提供给比如说广播电视网络,进行深入的合作。
在版权问题解决之后,新媒体音乐的内容和品质也同样让人担心。姚晓强表示,因为新媒体在音乐这个产业里面有庞大的商业机会,所以很多作品都基本上是迎合了老百姓的口味。“音乐实际上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同时也代表各种不同的功能。听音乐也是多层面的,有人爱听经典音乐,有人爱听民族音乐,也有人爱听大众音乐。在网络上70%、80%是年轻人,导致了现在网络音乐的类型比较单一。但是我们能否有一些机构帮助音乐类型全面发展,满足各个层面的各种需求。”另外,有些人对声音的品质要求很高,从以前买CD回家听,到现在上网听MP3,音乐的品质实际上是在下降。“CD格式和MP3是不一样的,音质差很远。原来对声音的要求是很高的,现在是快餐文化,或者是信息爆炸年代,加上MP3占的空间不大,容量不大。现在的MP3我听声音就像塑料似的,非常的没有意思,我相信也有很多的群体跟我有同样的感觉。所以也可以做一些稍微精英一点的网站,把格式调高一点,我知道国外有一些唱片公司的网站他们都是格式是很高的,母盘比一个CD的母盘还要高,他们下载价钱也是很高的。所以社会是多元的,需求也是方方面面的。”
[NextPage]
新媒体艺术,广东文艺的新机遇?
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江冰认为,新媒体产生的各种文艺形式,是广东文艺发展的一个机遇。“网络文学,我们广东确实是走在前列,这可以说我们抢占了先机。而且网络音乐我也有接触,我们也是走在前列的。从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就具有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我们是能够做出一些北方做不出来的东西,这跟南方这块土地很有关系。”
在影视和动漫方面,广东的发展也有很大的空间。广东省文艺职业学院动漫系系主任黄友镇介绍,现在中国动漫就进入了“苏醒期”。“2002年以后,广东地区的珠三角、长三角、北京等一些发达的城市率先大力发展动漫产业,经过这几年的努力,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现在广州的动漫水平也可以算是可以拿得上台面了。我从2006年开始从苏州回到了广东,进入高校,开始在高校里一边在教学,一边做动漫片。身在其中,我感受到这几年动漫与新媒体融合的轨迹,从传统的二维到三维的立体动漫,从一张张传统的原画稿到现在的无纸动漫的制作,已经越来越接近现代的状态了。针对目前国内市面上的动漫片大部分都是无厘头搞笑的,我们想做一些带有文化传播性质的动漫片。除了传统的播出平台以外,我更希望在新媒体平台占有一席之地,我在做策划的时候就曾经想过手机发行或者是以微视频的形式发行。”
此前红遍网络的短片《红领巾》,是广东导演吴慕清女士指导学生制作的作品。这个短片在全国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获得今年“马克思未来映像暨网络电影单元最佳导演奖”,还有“南方短片节最佳剧情片奖”,2012年土豆映像节的“金土豆”,南都娱乐周刊“最佳微电影奖”等等。吴慕清回忆,《红领巾》是她学生的一个毕业作品,。“在创意上面,他是怀旧路线,是关于他过去那个年代的红领巾的故事,但是有一定的偏差。在策略把握上,如果按照他的想法,这个片子是会被枪毙的。后来我们在剧本上做了一些调整,之后就出来这样的效果。现在《红领巾》点击率超过了2000万了。我还有很多学生作品,如《好好先生》,点击率是200万,其他的都是10万以上的点击,都是在热播的一些短片,像《空巢》、《关心老人社会》、《关心父亲》等等。
吴慕清认为,正是广东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使得这种“自媒体”的迅速发展成为可能。“像特定的个人传播,就是每个人他自己是媒体,在新媒体里面,他既是受众,又是一个传播者。如果是谈到微电影,我希望大家引入传播学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最初土豆网叫出了口号,‘人人都是生活的导演’,这个跟自媒体是非常吻合。”
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白洁对此也表示认同:“我们现在很有体会,新媒体在不经意之间也慢慢深入到了我们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在文艺创作、展演、传播、研究等等这些艺术活动当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和冲击。所以要不断拓展我们文艺发展的思路,也在不断丰富我们文艺创作的内容,开创了新的传播形式,也催生了新的文艺流派。”
[NextPage]
能否产生新时代的经典之作?
“其实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新媒体艺术产生什么?它会不会跟其他的艺术形态给人的心灵产生一些冲击的东西?还是形式大于内容?”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电学系主任谭天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关注新媒体的人同样在思考的问题。
广东省作协文学院院长、曾获鲁迅文学奖的著名作家熊育群就实话实说:“艺术发展到今天,进入平民化、草根化的时代,它带来的结果就是把艺术消减,它会变成什么呢?有人说那是文学史终结,因为你出不了经典,出不了名家,那么前面是一片草根的荒芜。现在网络文学经过十多年发展起来了,它一代一代地变化,但你说网络作家留下了什么作品?当然十年的时间不长,我们相信会有经典,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像现在这种趋势,这种浮躁的心态,能不能有经典出来?文学史在这里终结也是有可能的。”
他坦承网络文学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学作家是一个打击。“我们这一批作家,你说是传统作家,我们也是电脑写作,我们也有博客。但是跟网络作家还是有区别的。他们是在网络上写作,也是在网络上生成,我们写作是把作品发到传统的纸质媒体上,比如说《人民文学》这些杂志,你要从那里取得稿酬。现在作为传统的作家,我参加了很多活动。其实从一个作家的成长来讲,我们现在是创作的高峰时期,但是很不幸,新媒体出现后就把我们打成传统的作家,这是第一个打击。”第二个打击是,70后、80后、90后作家出现,他这样的60后作家被说成是“老古董”了。另外,他认为真正的名家经典被边缘化,被淹没。“我是广东文学院的,我们主要的精力就是抓精品文学力作。在新媒体面前我们又被边缘化,所以我们感觉挣扎的痛苦。如何利用新媒体跟我们艺术家真正的精品结合起来,这是关键。”
对此,邵燕君的态度更为乐观。她认为经典性和流行性不是二元对立的。“如果将眼光放宽,古今中外的伟大经典大都在当世极为流行。”她非常看重文学作品的“当下性”,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当代文学有责任以文学的方式呈现它所属时代的精神图景,给当代人的核心困惑以文学的解说,或者给读者提供精神抚慰。“‘当下性’在‘主流文学’里已经相当稀薄,产生经典作品的可能也日渐减少。而网络文学这一边,‘当下性’异常丰茂,虽然现在仍处于‘大神阶段’,但‘大师’的出现不是没有可能。”她还设想,一个如当年余华那样的居于县城的文学青年如何走向文学之路,他会选择给网站写稿还是给文学期刊,“十有八九是前者”。
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大学教授王首程则提出:“要革新文学,文学要走出孤独与衰落,必须要革新生产方式,文学不是少数作家、专业作家对大众的声音,而应该是大众自己的声音。”
谭天教授分析,新媒体产生海量的作品,当然会产生海量的垃圾。问题是怎么把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开发出来?不仅搞新媒体的人,包括搞艺术的人,也要懂其中的规律。“不仅要掌握艺术创作的规律,也要掌握传播的规律,这样结合起来,我们就能够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本报记者 陈祥蕉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