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青年作家果园《想爱》受追捧
近期,广东青年作家果园(黄声新)所著的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一部长篇小说《想爱》, 在当当网、卓越网等知名网站热销,并受到腾讯网、网易、清远日报等众多媒体的追捧。
小说《想爱》 简介:
1937年春,丝竹、吉次和知木在海边画香格里拉,都心仪老师的妹妹樱子,但樱子怀上了丝竹的孩子,毕业前,丝竹准备回国,想携樱子回国后再去美国留学,但樱子因孕被父母留下。中日战争爆发,家业败落,丝竹几次出走都没有成功,留学美国和再见樱子都遥遥无期。老爷用米去换枪遭土匪海上飞绑票,为66军所救。东北女孩红秀流落惠州,被黄家收留。红秀也爱丝竹,自愿为黄家怀上血脉。母亲被炸死,丝竹决心抗战,成为国军66军160师(独九旅)军官和第14航空队情报官。丝竹和18军团的知木在南京追杀,知木在南京大屠杀后回国出示定情物和中国阵亡名单证明丝竹已死向樱子求爱,樱子断然拒绝,生下白梅痴痴等待丝竹回来带她和女儿走。1938年5月丝竹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上要他潜伏,单线联系。丝竹通过飞机空投长崎传单要樱子改嫁。因爱上中国人和生下中国人后代连累家人备受歧视,收到传单樱子最终决定接受吉次的爱,并生下儿子爱子。红秀生下儿子木棉,知木杀死老爷,红秀和木棉被土匪海上飞所救。知木再次登录大亚湾,毁灭黄村,红秀和土匪武装解围救出唐寒松、刘妈、香雪儿,海上飞战死,红秀和木棉被俘虏。日军第一次侵占惠州城,红秀受辱被逼吃下鹤头,知木认出红秀在大连生活时为救他而受伤留疤,红秀是她的梦中情人,想救红秀和木棉已晚。知木退出惠州。红秀未死和唐寒松远赴江西抗日。吉次当兵看见和他做朋友的男孩女孩母亲均被杀,女孩毒死了30个鬼子。樱子被骗成为慰安妇从南京到广州,屡遭木乃花和知木侮辱。吉次在惠州救出飞机失事后的知木。丝竹受伤被俘虏,知木安排樱子侍候,诱使吉次看见杀害丝竹。吉次发现樱子胸前菊花纹身,吉次刀砍知木被关,知木受派东北去押送细菌弹得以和731部队提前逃回日本。樱子自杀。
樱子的妹妹菊子(梁梦)是特工,爱上了丝竹二哥丝弦,但和丝竹对抗,一直爱着梁梦的大海(真名:麻生三岛)为救她最后死在她的怀里。菊子干尽坏事逃回日本,在东京接客。管家(赤兔)辛亥革命年间开始潜伏,刘妈告发,管家被捕。
吉次战败回家女儿白梅死在他怀里,知木却要他隐藏画有毒气弹分布的香格里拉图。红秀北上山东,丝竹接令以和尚身份在海云寺潜伏,不肯相见,仅以一首《禅院钟声》告别,祝福她和寒松……
推荐理由一:《想爱》,战争中的爱情悲歌
(邱少梅)
爱情,这一人类历史永恒的主题,是人类生活的动力与憧憬。但在国之将倾、家之将散时,爱情却显得异常奢侈,想爱的人却不得不忍痛分开、生离死别,小说主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奈。“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让有情人黯然神伤、读者叹息。再会时物事人非,饱受战争的摧残,前缘难续,徒添悲戚,令人唏嘘。此书有几点值得一读:
一、战争前氛围的渲染
通过主人公留日学生黄丝竹的眼睛,看到日本国内军国主义的极度膨胀。上至日本政坛、军界,下至普通平民;上至大人,下至小孩子都充斥着好勇斗狠的精神意识,民族优劣的意识严重。在樱子的弟弟安康的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丝竹好心把衣服脱下披在他身上,他竟然不领情地说出:“支那人的脏衣服,不要。”可见,这场侵华战争,日本是蓄谋已久的,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总动员、并长期对青少年进行“洗脑”,从而种下民族仇恨的祸根,激发起日本人民的侵略欲望。
二、矛盾冲突的高潮迭起
宫泽知木、佐田吉次、黄丝竹三位同学同时爱上了老师的妹妹伊滕樱子,这段四角恋的爱恨情仇贯穿了小说的始终。樱子选择了中国学生丝竹是小说矛盾的第一个高潮。以樱子无奈下嫁吉次,但却拒绝知木的求婚为第二个高潮;知木丧心病狂地摧毁樱子为第三个高潮;在战争即将结束之际,饱受战争摧残的四人,在恶毒的知木的故意安排下再次相遇。以丝竹的伤残、樱子的死把矛盾冲突推向了最高潮,突出了丝竹和樱子想爱不能爱的无奈与悲怆。
三、悬念的设置颇为巧妙
小说能否吸引读者,离不开悬念的设置。《想爱》在悬念的设置颇为巧妙,表明作者在布局谋篇中是花了心思的。黄家的吴管家和吴奶妈心术不正,在国破家亡之际仍干尽苟且的勾当,知木也一直奇怪谁能画出与黄村实际情况丝毫不差的地图。到小说的最后此悬念才解开,原来吴管家是知木的叔叔宫泽修二,间谍“赤兔”,吴奶妈也是间谍“玉兔”。周旋于国民党军官中的交际花梁梦,经过多方周折,才让丝竹发现是樱子的妹妹伊滕菊子。
四、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以往的一些描写抗日战争的小说,都是以描写中国人民英勇抗战、倍受摧残的场景为主,描写侵略方日本的以写军人的丧心病狂为重点,对日本平民在战争中的生活状态却鲜有涉及。《想爱》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对日本平民的态度和苦难均有较浓的着墨。伊滕西功老师就是个坚定的反战人士。樱子是个典型的战争受害者,战争让她与爱人天各一方,亲人远离故土浴血战场,贫困让她不得不应征当军队的厨娘,却发现陷入了“慰安”的魔窟,最后被逼走上绝路。这位善良、美丽的日本姑娘,只是千千万万受害者的缩影,她的悲剧也是日本民众的悲剧。日本政府为了达到侵华的目的,不惜劳民伤财、将成千上万的子弟送赴黄泉,其淫魔不但伤害被侵略国妇女,连本国同胞的妇女都不放过。甚至对侵华战争中当间谍有功于国家的菊子,回国后被迫沦为美国大军的“潘潘”。运用反衬的手法对侵略者的鞭鞑更为深刻,与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相比,两者的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对人性的刻画比较到位
丝竹、知木、吉次三位同学是三种不同人性的代表。丝竹是善良的化身,他对樱子的爱超越了家庭的束缚、民族仇恨,这是至真至纯的爱情;在确定相会无望之时,劝樱子改嫁吉次,为了樱子的幸福摒弃了自私的个人情感,这是一种大爱。知木是邪恶的化身,深受军国主义思想的荼毒,为求目的不择手段、心狠手辣、无情无义。仇恨和报复之心让他对曾经深爱的樱子极尽摧残,他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要千方百计加以毁灭。吉次亦正亦邪,他懦弱善良、才华横溢,没有战争将会是一位杰出的画家,然而战争却强迫他用这双本应该握画笔的手拿枪杀人,强奸了302名中国妇女。当然,他在行凶的过程中不时流露出善良的一面,如杀了强哥后竟“跪了下来,不停地祷告”,带队设法绕过小女孩的家等等。他的良心未泯让他成为战争的罪人,一辈子活在忏悔中,生不如死。
诚然,《想爱》在艺术手法上仍有待改进,如小说的故事线索不够紧凑,稍嫌“散”, 没能“以点带面”;地方特色不够突出,正如托尔斯泰说的,写好一个村庄就能写好一个世界;人物心理刻画及细节描写有待加强。
推荐理由二:让爱永远
(陈玉梅 清远日报主任记者)
长篇小说《想爱》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回国抗战的留日青年黄丝竹与红秀、樱子中日两位姑娘的爱情、婚姻为线索,描写了日军对女性的蹂躏和伤害,对儿童的摧残和灭绝,对百姓的掠夺和杀戮;抨击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失去理智、失去良知的鬼子让人们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自由、失去理想、想爱难了,想爱非爱,想爱成恨……该作品内容丰富,扣人心弦,细节鲜为人知,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日本政府一直回避侵华战争,拒绝对战争中受害的人作出赔偿,没有反省。《想爱》中受害的丝竹和樱子中日两家人再次提醒人们,战争带给人类的是灾难,是伤害。
文学是有历史使命的,是经济、军事、外交后的第四种力量,亚太不平静,如何处理各种冲突,考验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文学助中国突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想爱》中日青年婚姻错位、儿童夭折,爱如何面对血泪伤痕的凝重?本书的现实意义很强,但愿亚太历史不会走进同一个房间。
史书遗落的相片,美丽单纯,和我们一样拥有如花的青春和缤纷的理想,但战争来了,国恨家仇,别无选择,抗争呐喊,爱如此奢侈如此遥远。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也是人类繁衍生存的动力,但渐行渐远。小资情调,唯美浪漫,适合白领阅读;希望海不扬波,真爱开花结果。腼腆的男生可以送《想爱》给心仪的女孩,让她明白你心中所思所梦;而现实生活中樱子这样的女孩越来越少了。
《想爱》语言简洁,行云流水,如《序》“感激您读我的《想爱》,想您在喧嚣忙碌的尘世中捧着她,此景很美,我心涟漪。腹有诗书气自华,像你这样品位高雅的人越来越少,唯有苛求经典,静候阳春白雪……在香港,曾经有个美丽的地方叫蝴蝶谷,1941年日本鬼子掳掠香港,蝴蝶再也没有回来,此情此景不在,可见蝴蝶也是爱国的。前生,我就是那个蝴蝶,知道最美最香的花在哪。序在这。”
反思世界二战作品中文学和影视,苦难更容易得到同情和共鸣,而我们习惯关起门来宣扬完胜,实际上更多小胜、惨胜,构成了最后的大胜。《想爱》写法新颖,为二战文学增添了一朵血红的小花,凄美苍凉。战争遗恨影响了第三代人的爱情和婚姻,让人警醒反思,回味无穷。《想爱》很适合拍成商业大片,艺术片尤佳。
爱让世界更大更美,让爱永远!
买本《想爱》,免写情书。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