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特刊·访谈·专题

记企业家兼小说家谢仲馀

时间:2013-09-23 15:05:43     作者:谢友义      浏览:9556   评论:0   

 

用心创企业   用爱著文章

—— 记工商企业家、慈善家兼小说家谢仲馀

文/中国作协会员、广州市作协副主席  谢友义  

 

 

 

印象谢仲馀

第一次看到他,仿佛是一座青铜雕像,高大魁梧 , 红光满脸,两道剑眉下的双眸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睿智,那么专注,那么和善。这种睿智使得他在工业制造和文学创作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极,都获得瞩目的成就,这种专注使得他干一件成功一件,在工业领域和文学著述方面,各领风骚。这种和善使得他功成名就之日,不忘昔年身处沟壑泥涂之时,博施济众拥军爱国成为慈善家,他就是谢仲馀。

说起谢仲馀,稍为上了年纪的广州人的记忆中都知道他是声誉鹊起的广州市金象工业生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届广州市私营企业协会会长,广东省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广州市慈善会副会长、广州市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广州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是实实在在的工商业家。一位机器工业制造人“慈善佬”、“商家佬”一位名满江湖的非公有制工商界代表人士,如何成长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第七届“广州文艺奖”得主呢?带着这一疑诘,我扣开了谢仲馀思维的宅门。

“有人笑我是‘左锤右文’的‘友仔’汉子,我不反对,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写点东西,喜欢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这一称谓,也就是文学创作这一块。这是我的生活的态度。” 细数如此多的头衔,仲馀先生笑对笔者说,同时也道出了他大半生来对文学的热爱执著、对文学的尊崇敬畏。

由他一手创办的私营独资企业 —— 广州市金象工业生产公司,是广东省先进私营企业、先进党支部,成立于1980年,谢先生任法人代表至今,公司专业制造:金象牌电焊机、电焊缆、电焊钳,“金象”是广东焊接设备行业内唯一的广东省著名商标。

多年来,金象公司在为社会积极创造和积累财富的同时,又常以博爱慈善的胸怀热心社会公益,主动承载社会责任,努力为和谐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尽一份力量,主动赞助孤寡老人、烈军属及因各种原因致贫的困难人士约2000万元。长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动全省非公有制企业人士爱国拥军。1989年,作为广东省私营企业界的唯一特邀代表,出席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大会,获国务院颁发个人荣誉证书,得到时任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的接见和合照。 2008年获中央军委主席 亲笔签署和颁发“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个人荣誉证书,是全国私营企业界的首例。

在公司门市部门前屹立着一尊黄铜铸成的大象。体积硕大,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象腿上镌着一行篆字:四百五十。很多人都不解,都很好奇地猜测:这串数字是代表什么?

铜象的主人谢仲馀介绍说:“每尊铜象重5.6吨,是邓小平南巡那年制作的。”可见,“四百五十”并非重量。谢仲馀说:虽然铜象出自他的铸造厂,但“四百五十”也并非编号。每每抚摸这尊铜象,谢仲馀总会思绪澎湃、感慨万分,那值得回首话当年的经历一幕幕涌上心头……

技师谢仲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得风气之先的广东在改革中已开始试水。如今已当上“老细”(老板)的谢仲馀说:早在改革开放以前自己就给人笑称是“老细” ——— “又老又细(粤语:又老又小)”,面相苍老、身体单薄,只因吃不饱,‘米气’不足,那时21岁就有人叫我阿伯。”

那时,谢仲馀是广州机电系统的一名高级技师,月薪83.11元。这个数,在今天不够一两个朋友上酒店喝餐早茶;在当年,却是普通打工者月薪的一两倍。可是,老婆是下乡知青,没有广州户口;两个女儿按规定随母方,也没有广州户口。没有户口,自然不会配给口粮及鱼、肉、蛋、食油等副食品。因此,全家四口,吃的是谢仲馀一人的配给。他不得不悄然去“自由市场”买高价大米、猪肉。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高价大米4元一斤,高价猪肉20元一斤。这样一来,家中的嚼用越来越大,每月薪水已不够花。万般无奈,谢仲馀只好偷偷出外“炒更”,下乡为农民设计、安装小水电站。一天下来,连续干十四五个小时竟然不觉得累,不吃饭也照样精力充沛。为啥?出多少力,兜里就能揣上多少钞票,怎能不越干越起劲!

可是,他觉得这样做并非长久之计。一则不会总有“更”可“炒”,二则“炒更”在当时是不允许的,每次往返,难免左顾右盼,瞻前顾后,蹑手蹑脚生怕泄露行踪,一种负罪感如影隋形,内心也自责半晌。

谢仲馀爱看报纸,看了还爱琢磨。把报纸的信息揉碎了又团成块,反复思忖。这成了他的“读报癖”。

1981年的一天,谢仲馀仔细看完了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后,顿时生出些新见解:“改革其实是搞劳动竞赛。共产党要让技术水平高的、能干的人多劳多得!” 他隐隐感到,这是一个机会,不能让它“走鸡”(失去机会)!

一番心算:我的工作能力,不用5天,就能净赚83.11元。要是跳出去单干,一个月至少到手十一二个“83.11元”!现在政策允许,政府鼓励,机遇难逢,为何不去闯荡一番?

俗话说,走得快,好世界。不久,谢仲馀办了辞职手续。在那个年代,国企很少有人辞职;离开工厂大门时,一位厂领导气喘吁吁地追出来叮嘱他说:“做个体(户)很艰难。如果‘捞唔掂’,写份“悔过书”我批准你回来厂。”谢仲馀说:“书记一句好心话,至今难忘。改革开放,整个世界不一样。好的政策,还‘捞唔掂’,是我自己‘抵死’(活该倒霉)。”

辞职时,谢仲馀的全部积蓄为450元。是创业的第一笔资金。至此我明白了“四百五十”深隽的寓意。正是这破釜沉舟的坚毅精神和壮士断臂的浩然气慨,使得义无反顾地向前迈进,这种励志的作为,不禁肃然起敬!

创业谢仲馀

“既不借钱也不赊账”, 谢仲馀认为这是是文明的表现。

 1981年,谢仲馀成为广州市首批个体户之一。他开办了“金象五金机械工场”,既接活,也提供上门修理服务。每天往往从鸡叫忙到鬼叫,虽然累得很,但收入大增,从此不用担心没钱买高价米、高价肉。收入太不一样,一年变成万元户。

净赚万余元!在二十多年前,一万元可了不得,要是谁成了万元户,就像游鱼跃进龙门,士人中了状元一样,人人艳羡,家家称扬。因此有人说当年一万元相当于今天的二三十万,有人说还要多……不管“相当于”今天的多少,反正相当于谢仲馀自己10年的工资!思路改变出路,转变劳动方式对了。

 用第一年赚的一万元,谢仲馀雇了几名工人,开始研制手提式电焊机。经过反复昼夜攻关,不懈地研究、试制,金象牌电焊机终于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接着,又一鼓作气发展电焊钳、电焊缆等。产品行销全国、东南亚,成为真正的行业老大。

由创业初始迄今,谢仲馀没有向谁借过一分钱。主要是靠好政策支持,曾有多家银行找上门来,表示愿意提供贷款。他一概婉拒。问其缘由,他说“不借钱就没有贷款的压力,就不会分神走眼”。他也从不允许客户赊账,说“赊账不是文明交易,不是利益均等”。

关于脱贫得到发展,谢仲馀常用两句话概括。第一句是“我所从事的,是最理想的终身职业”;第二句是“滴水之恩也当涌泉相报, 何况我深受国恩”。这不难窥见他对机械工业、商贸企业倾注的深心和对文学事业的厚爱,在他的感情深处,机械、电能和文化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都是透出鲜活灵气的智慧儿,他仿佛一名魔术高手,把了无干系的工业、商业和著述用一根根感情的红线缀合起来,成为五彩缤纷的景观,令人流连忘返的工业商品和人生艺术世界。

“大象勤劳不畏强暴”,谢仲馀喜欢“金象”这个词。辞职后开办的烧焊店就以它命名。后来生产电焊机,它又成为商标名称。

为何采用“金象”?答:“金象”的含意是“黄金的品质,大象的性格,都难能可贵”。请问:“大象是什么性格?”谢仲馀说:“勤劳,不畏强暴。不欺弱小”又补上一句:“黄金千度高温不变质,不变色,做人、做产品都应该如此。”

对贴着“金象”商标的所有产品,谢仲馀的要求都是希望耐用,“我死后50年,它还能用”。有位朋友说“笨蛋”:“让产品坏得快,人家才会一再买新的;总是不坏,哪来那么多人‘帮衬’(关照)你?”谢仲馀听后只笑,不继续讨论。他长期告诫协助他制造产品的女儿:“产品越耐用越有信用!”正是从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用户的利益,在生产、销售等每个环节,尽力做到精益求精,因此“金象”系列产品畅销不衰。

谢仲馀,多年来一直为拥军优属和公益、慈善事业,已先后捐款达二千万元。2008年,中央军委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他在许多场合都表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祖国繁荣的今天;“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感谢邓主席”。因此,1990年,他带领一批非公有制企业主,驰赴邓小平当年战斗过的广西百色捐款;2004年,邓小平百年诞辰之际,又带领一批非公有制企业主,奔往邓小平的家乡四川广安捐款。

回眸下海三十多年来,在商海大潮的浮沉中,多少涉海者“溺水”,而谢仲馀凭着过人的睿智、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游过了这条波澜壮阔的大河,纵横驰骋屹立商海,手握红旗旗不湿,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生活谢仲馀

一般人眼中的“有钱人”,形象多为形体胖大,而谢仲馀则一直以清癯面目示人。细细询问,方知这和他简朴的生活习惯、独特的锻炼方式有关。

他说,“多保重”这句客套话,过去和现在含义不一样。过去,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吃不饱,身体瘦弱,想方设法要增肥;体重如果减轻,往往不是好事,所以要“保重” ——— 让身体保持较重分量。现在,个个都怕胖、都说要“减肥”;只要不是病,个个都盼体重减轻,所以也要“保重” ——— 让身体保持较轻分量。要健康,就要瘦;要瘦,就要少吃、吃得简单。

谢仲馀的一日三餐,除了应酬之外,多是一碗白饭、少量肉类、大量蔬菜。他还在工厂一隅种蔬菜稻谷,养猪鸭鸡,“自产自销”。他喜饮茶,饮的则是内蒙产的7元1公斤的茶砖。他认为,这种茶“可以溶解血脂”。甚至常常出现这样的场面:他把宾朋带至酒店,亲自点上一桌佳肴后,让别人吃,自己自始至终不碰筷子,只是品茗、聊天。他解释说“我还有一餐”,其实他惦记的是自家极简单的饭菜。

近年来,松针成为他的“保健品”。松针采自原始森林一棵直径一米多、有500年树龄的老松。他说,将松针煮沸饮用或打成粉冲服,可以“灵脑”。

每天早晨,谢仲馀总是风雨不改地出现在健身房。先潜入摄氏四五度的冰水浸两三分钟,再在泳池凫几个来回,然后举重、上跑步机。正所谓“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健身房里的一个来小时,能让谢仲馀一整天神清目爽。

谢仲馀说,闲暇时他喜欢耍“太极”。只见他或挺胸或曲臂或扭颈或折腰……细细辨析,其动作却又似不合拳谱。再问,他说,虽然他会正宗的太极拳,但耍的其实是一些“怪动作”。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身体的最大限度,“要有痛的感觉”。如挺胸,要将腰挺得不能再挺;扭颈,要扭得再也扭不动。“动作随意,用力弯、用力扭、用力摆,有痛感就舒服了”。“太”、“极”均有“程度极高”的意思;将“怪动作”做至身体极限,故将其称为“太极”。细味他对“太极”的理解,不难窥见他生活睿智的哲理风彩。

文学谢仲馀

1990年,在百色捐款后,谢仲馀心生感慨,写下了他的文学“处女作” ——— 《十富歌》和《十贫歌》。《十富歌》即十种致富途径,如“一生磨练不叫苦”、“善良积德戒嫉妒”、“富贵不忘当年苦”等;《十贫歌》指返贫受穷的十种人,如“永不劳动等好运”、“眼前小利不认亲”、“遇事不决怕伤神”等。联想到谢仲馀的经历,这两首“歌”不啻他人生经验积淀,也是他身为工商业家生涯的总结。

1989年,谢仲馀的公司已拥有二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年产值几千万元。这年国庆节,作为全国劳模特邀代表,他代表广东非公有制企业界上京参加全国劳模代表大会。与会人员太多,经过一轮抽签,谢仲馀得到了赴国宴的机会。吃罢国宴,又和其他代表上金水桥参加焰火晚会。隔着很近的距离,有幸见到了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邓小平,他十分激动。在那一瞬间,他萌生了写书的冲动!他想,自己十来岁就在社会底层讨生活,好人见过不少,坏人也见过不少;遇见过善良仁义的、诚实守信的,也遇见过自甘堕落的、为富不仁的。他想把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写成小说,引导更多的人向善、行善。2000年,谢仲馀写成并出版了《肥记饭店》,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有人称扬他用心办工业,用爱著文章,绝非溢美之辞。

他的长篇小说《人海人》有对监仓的描述,把横行霸道的“狱霸”、监仓乌七八糟的环境写得活灵活现。他的一位朋友 —— 某公安局负责人看了这段之后顿生疑惑,悄悄问他:“是不是在里面(指监仓)‘猫’ (蹲)过?”他忙正色曰:“冇,冇!”再问:“为何让人读了如临其境?”答:“根据所见所闻去想像。小仲马不是妓女,可是,你看《茶花女》,对妓女心理的描写几鬼(多么)生动!”

谢仲馀年轻时曾耽读过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博览群书的阅历,让他的视野广阔,陶冶了灵性。一次,和人谈论《红楼梦》。对方大赞此书“优秀”,谢仲馀则不以为然,说《红楼梦》文笔虽好但太细、太啰嗦,“有三分之一篇幅就足够了!”对方是原广东省省长,他面带狐疑,那意思分明是不太相信他读过这部小说。没想到,老谢把《红楼梦》的《好了歌》一字不差地背了一遍:“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然后点评道:“归纳得太绝了!”

继《肥记饭店》之后,谢仲馀写了《乱引进》。收到许多赞扬。他原以为写书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没想到自己也能办到。于是上“瘾”,每天上午,谢仲馀都要到工厂呆二三个小时,然后回家写作。下午、晚上如无他事便继续写。开会时,脑子里若突然冒出灵感,哪怕正端坐于主席台上,也会立即掏出纸笔写下。

他说,他写书像“做衣服” —— 裁缝先将布料依照尺寸剪裁成布块,再用针线连起来,一件衣服就做成了;他则是想到什么就在纸上写下什么,然后根据情节需要,把纸块有序连接,缀合成篇。采用这种“裁缝”式的写作方法,他又陆续出版了长篇小说《人海人》和《了富贵浮沉》。加上《肥记饭店》和《乱引进》,4部作品共计120多万字,均由广东省话剧团的“讲古名星”梁锦辉在广播电台播讲,《人海人》还曾在《羊城晚报》连载。

这些长篇小说署名俱为“生活”的一位作者,谁能料到他便就是鼎鼎大名的一家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谢仲馀,这位署名谓“生活”的谢作家,竟还是位全国闻名的非公有制企业家!

“写作救了我。”谢仲馀一脸坦然。当不再为生计烦恼,当公司的头头不用自己操心,谢仲馀的空闲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他是有名的“六不懂”:不懂下棋、不懂搓麻、不懂扑克、不懂跳舞、不懂抽烟、不懂饮酒。余暇无法消磨,竟至变得抑郁寡欢,体质也下降了,“见床想 (睡),见凳想坐”。可是,自从开始写作,几乎所有闲空都被填满,越写心情越好,头脑更灵活,身体也奇迹般越来越健康……

商海复杂的历炼,人生丰富的阅历也造就了谢仲馀豁达的胸怀,这些在他的作品也时有流露。 谢仲馀的作品,写的多是社会各层的争权夺利、弱肉强食,他用“草根”阶层的语言和思维方式阐述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传统观念。

因此,他说,我写的是“当代劝世文学”。但其作品时代背景模糊,向其本人求证,答曰“六十多年前”。有人建议他写写当代题材,他说,自己是“工商佬”,很多问题不懂,所以不好乱写;现在,是国家最好的时期,即使帮不上忙,也不能添乱,“我写书,不是为了卖钱,也不是为了图名,而是想用写作的方式来自由表达我今日对时代、生活和大社会环境、大自然环境热爱的感情”说到这里,他停了半晌,怔怔地看着我,意思像倾听我的反应,见我颔首他说: “我写书,是谨慎的胡说。”

说到这儿,他由衷地自个儿笑了起来,似是十足的小玩童,一脸自豪,一脸满足,一脸若无其事。我为他这种不为名锁利牵的豁达人生态度所感染,心中感叹,如果“ 谢仲馀们”再多一些目无邪视,一门心思把一本小说写好,写得有文有质,读者爱读,那文坛就活跃起来了。

身为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的谢仲馀对作家协会的活动的展开及作家的扶持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市作家协会组织活动时在经费上的大力支持。

现在谢仲馀正在创作另一部长篇60万字古体章回小说《青出于蓝不在蓝》(快完稿了),“这是一部反映军队、社会及社会学科的人海万花筒,作品的主题是:热爱和平,和平对于人民太重要了,乱世民众不好过啊。”言语之中的谢仲馀眼神中透露出他双拥的情怀及多年来对国家军队的厚爱和在太平盛世创业的心感神受。

精神的盛宴,在年过六旬的非公有制企业家谢仲馀的生命中,已灿烂绽放;生活的千姿百态和丰富多彩,依旧像磁铁一样在吸引着这位作家的“生活”。在经济领域曾经纵横沉浮的谢仲馀,相信今后同样能将他的智慧与激情,还会不停地融入到一种更高的人生追求境界中去。

 

     作者简介:

      谢友义     中国作协会员、广州市作协副主席

      原名谢秀平,笔名 云中野鹤、谢天,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人。

             著有长篇小说《广州好男》、《心痛的感觉》、《心中的太阳》、《那一片深蓝》,小说集《文心集》,报告文学集《广州的天空》、《文学的天空》。

      广东作家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库专家。

      作品散见《河源日报》、《广东技能报》、《广州文艺》、《作品》、《人民文学》等等。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