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广东文学已经“安乐死”?

时间:2008-06-06 00:00:00     作者:谢有顺      浏览:9786   评论:0   

 

 

   5月18日,由南方都市报和南都周刊主办,方圆地产协办的 “广东文学的现在和未来”主题沙龙在方圆·云山诗意会所举行,广东文学界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多位代表性人物在沙龙中对广东文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小说家郭小东称,广东文学处在“已死方生”的处境之中,批评家何龙也指出,目前正是广东文学最为低迷的时期,广东文学的不自信和方向迷失使广东文学面临困局。在沙龙上,与会者针对广东文学的现状、亮点与不足提出问题,并期望通过分析,为广东文学可能存在的困境寻求出路。

  

“传统意义上的广东文学已经死掉”

 

  主题沙龙于5月18日下午举行,参加沙龙的有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批评家陈剑晖,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小说家郭小东,《花城》杂志执行主编、作家田瑛,《羊城晚报》文艺部主任、批评家何龙,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批评家谢有顺,《诗歌与人》杂志主编、诗人黄礼孩等六人。沙龙由谢有顺教授主持。在活动开始前,与会者向汶川大地震的受难者表示了哀悼。谢有顺说,“默哀是对死者的沉痛缅怀,也是对生者的心灵训练。默哀这样的心情,是非常文学的,因为文学最打动人的地方,往往是带有哀伤之情的。相信大地震这样深刻的创伤记忆,会对文学从业者今后的写作产生影响。”

  沙龙开始,黄礼孩率先发言,他认为,2000年以后是广东诗歌最好的时期,诗歌活动密集,诗歌的民间出版在全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不过,黄礼孩认为,“广东诗歌缺乏文本的先锋性,诗歌观念并无突破,和外地诗歌群体相比,广东诗歌团体松散,没有核心的力量和代表性人物的存在。”

  郭小东对广东文学有一个总体的观察,他认为,“广东文学正处在一个已死方生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广东文学,在今天已经死掉了,已经安息了。”郭小东解释说,他所说的“死掉”并不是否定意义上的,而是就文学传统的继承而言(何龙随即把这种死亡概括为“安乐死”),“那批五十年代出生,经历过文革,当过知青的作家,他们依靠充分的生活阅历创作出来的文学,在目前看来,和真正的文学相去甚远,三十年来,这批作家在本质上并没有获得前瞻性的进步,他们已经完成了他们在历史上应该有的、时代对他们的要求。”

  郭小东并不认为自己对广东文学是丧失信心的,他说,广东近三十年来迎来了大量外省移民,移民群体要真正写作出广东的故事需要时间。“一个作家一生的创作归根到底是来源于他的故乡和童年,我之所以指‘方生’,‘方生’的意义就是说他们为广东文学注入了新的力量和资源,要在他们五十岁、六十岁的时候,或者在他们下一代,才看得出他们的影响。”郭小东也认为,广东许多的文化资源并没有被现代作家所重视,像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思想先锋,广东没有几个作家能够说出这个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学资源的谱系,郭小东指出,“广东文学的希望,应该从对梁启超的文化和思想资源的重新认识开始”。

  

“广东文学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广东实际上拥有很多‘文学之最’,领导对文学最重视,投入最大,深圳和东莞在文学上的投入甚至超过了内地的一些省份,在广东,从事文学工作的人数也是最多”,田瑛说,在这些为数不少的“文学之最”的背景下谈论广东文学的问题,似乎是不成立的,但事实刚好相反。“我们看到了广东在文学上的巨大投入,但是,在投入和产出上却是不成正比的,也是不如人意的。”田瑛认为,从国内权威的几个文学奖项中,尤其在小说这项,广东作家一直榜上无名,多年来,广东文学缺少具有全国影响的作品,相比于对它的巨大投入,这是不太正常的现象。

  批评家何龙也进一步指出,“广东文学进入了最为低迷的时期”,广东并不缺少文学活动,但是,很多都是广东人搭台,外地人唱戏。何龙特别注意到,广东的很多作家都急切地想到北京去开研讨会,希望得到京城批评家的确认,这样的官方或非官方的活动都很多,“但这些进入北京批评家视野的作品,在我看来,往往是中下水平的。”陈剑晖教授也认为,这正是广东文学的可悲和自卑之处,他从来没有看到上海的作家像广东这样,如此急切地需要得到北京批评家的确认。陈剑晖教授也说,“广东文学界观念之保守,思想之守旧,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了。”

  

“广东作家要养浩然之气”

 

  作为沙龙主持人,谢有顺教授认为,广东给人的印象是双重的,既有很多保守、甚至落后的文学现象,也有很多新锐的事物,比如《花城》杂志、民间出版、打工文学、包括像林贤治、艾晓明这些人的思想,都是领一时风气之先的。“广东文学实际上是多面的,有双重性,甚至是多重性的,这其实也是一种包容性,它为新的文学经验和文学力量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  

  谢有顺说,广东文学的长处,一是作家的心态比较平和,不像一些北方作家,对文学充满不切实际的幻觉;二是广东作家所面对的生活经验的鲜活性、复杂性和独特性,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拟的,尤其是数以千万计的人都选择南下广东,在这里工作、生活、扎根,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盛大景观。在这里,最传统的和最现代的,最高尚的和最污秽的,最先进的和最落后的,最新锐的和最保守的,混杂在一起,这就给广东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按理说,这是一个能出大作品的时代。

  不过,谢有顺认为,广东文学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比如缺乏标志性的作家,“最大的问题是,广东作家的话语方式过于陈旧,没有探索和冒险的勇气,只关注‘写什么’的问题,在‘怎么写’的问题上一直未有突破,无法产生话题,更无法成为艺术变革的风向标,有自己语言风格的作家几乎没有。”另外,谢有顺也认为,广东作家普遍不太勤奋,容易小富即安,习惯在一个小范围内争一己之短长,缺乏更大的文学抱负。“广东文学的希望,应该在一些年轻的作家身上,他们都很有才华,且文学观念、艺术经验都还在生长的过程中,假如他们能坚忍、刻苦、养浩然之气,当会成就新的气象。”谢有顺说,文学是精神的事业,好的作家,应是才华、智慧、勇气和勤奋的完美结合,就此而言,广东作家还需努力。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在广东文学的基本格局中,文学批评是较强的,诗歌是最有活力和希望的,散文杂文界既有筱敏、林贤治、鄢烈山这样的大家,也有很有新的生长点,值得关注,小说呢,写作阵营强大,但急需诞生有冲击力的作品。当有听众会后问到报告文学如何时,有专家反问:“报告文学?它在这个媒体时代,是已死亡的文体,也早已退出文学的视野了。” (记者钟刚)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8-05-22 

 

本站声明:

本站转摘本文,为的是好文共赏、传播美好,为的是发展和繁荣广东校园文学事业,并不表示赞同文中的观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原载单位来函与广东校园文学网联系,我们将在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最后,感谢作者创作这篇优秀的文章,感谢原载单位发表这篇优秀的文章。

附上本文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80f5001009o87.html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