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九年前,在寒冷的冬天,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打工青年,聚居在深圳市宝安区龙华街道老街上的两间老祖屋里,围着文学的“火炉”取暖。在艰苦的环境里,追逐着神圣的文学梦想。
如今,这个近200人的打工作家群,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他们的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小说选刊》、《诗刊》、《诗选刊》等中国知名文学刊物发表、获奖、改编成影视剧、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
踩三轮车“踩”出长篇小说
1995年深圳的夏天,特别炎热,一个留着平头的青年在宝安街头踩着三轮车,随着身子与脚踏板上下起伏,他心里构思的小说也跌宕变幻、峰回路转。为生存、为梦想,在宝安这块土地上,风里雨里寻寻觅觅。
这名青年叫戴斌,现在打工作家队伍中的“当红小生”,其中篇小说《深南大道》在《人民文学》发表,长篇小说《献血》在《小说界》刊载。
提及这段历史,戴斌说,那段一边踩三轮车一边构思小说的日子,给了他宝贵的财富。
白天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劳作,晚上在吱吱呀呀的宿舍铁架床上,或在出租屋的地板上,秉着昏暗的灯光写作。这是打工作家的真实写照。他们树起了一面蔚为壮观的打工文学之旗。以他为代表的一批打工文学作家,已成为千百万打工者追捧的“明星”。
“李晃,请原谅现实”
一个16岁的男孩,长得清瘦文弱,却在工地上将100多斤的石头搬到翻斗车上去……
这是20年前的李晃。初中毕业的李晃就挤进了打工行列,劳作之余,毅然拿起钢笔,用诗化的语言,写下一天来的工作和心情。他当建筑工人,他写诗,写建筑工人的生存状况,讴歌劳动与奉献之美。
“年迈的老妇没看花眼/洁白的墙面是我贫血的脸/流血流汗又流泪/为建成广厦千万间……”这是李晃早期作品《建筑工人之歌》中的诗句。白天在脚手架上为生存拼命;晚上躲在简陋工棚里的地铺上写诗,尽管身体疲惫却精神舒畅。他热爱生活,没有抱怨。著名作家、评论家徐敬亚在《不原谅历史》一书里写道:“李晃,请原谅现实。”他对李晃的人生态度给予了充分肯定。
李晃从1988年开始浪迹天涯,至今已打工20余年。写作诗文近千件,这些作品被评论家称赞为“生命的绝唱”。
打工文学在文学上属于典型的“中国制造”,其从底层意义、从精神层面关注打工阶层的生存状态,在读者中引起波澜。打工作家以其有着切肤之痛的文学作品,为成千上万打工者代言,他们以形象生动而又鲜活的文字,记载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千百万打工者的真实生存状况;记录了当代中国人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这一时代嬗变过程中的精神历程。为当代文学积累了丰富而又新鲜的中国经验。打工文学不仅是文学,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
郭建勋是最早的一批打工者之一,他以原生的方式创作出18万字的长篇小说《打工》。现在,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天堂凹》已经与观众见面。他说,打工文学根本不需要虚构,因为打工故事本身就足够生动、丰富,足以感动人心。
“为命运加班”
影响一代彷徨者
上世纪90年代初,创刊于宝安区石岩街道的墙报《加班报》发刊辞上“为命运加班”一句话,影响了整整一代彷徨中的外来打工者。作者是刚刚从广东梅州到石岩打工的文学青年郭海鸿。这名热爱文学艺术特别是诗歌艺术的青年,他发表于该墙报上的诗作,部分被当时全国有影响的《诗歌报月刊》等诗刊选发,而他的“为命运加班”这句话也成了名言。
差不多同一个时期,“为命运打工”又不甘于命运的安排的外来文学青年,都有着强烈表达的渴望,他们利用手中的笔,记录自己以及众多打工兄弟姐妹的心路历程。
最早向社会推出“打工文学”作品的是当时在龙华文化站打工的外来青年张伟明,他的打工小说《我们INT》、《下一站》,以及打工作家林坚的打工小说《别人的城市》、《阳光地带》等,在全国第一家打工文学刊物宝安区的《大鹏湾》和其它刊物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接着,戴斌、郭海鸿、郭建勋、黄秀萍、光子、曾五定、刘阿芳等一大群打工作家,反映打工生活的大量作品面世,使“打工文学”这种有别于其它文学的文学派别“浮出水面”并长盛不衰。
王十月希望“用文字经营一方净土,用精神丰富对抗物质的清贫”的作家,对自己的人生与写作不断进行反思,并以发表在《人民文学》头条的《国家订单》等小说作品,奠定了其第二代打工作家佼佼者的地位。
王十月最初在深圳宝安31区租房居住。不久,叶耳、卫鸦、孙夜、徐一行、韩三省、曾五定、曾楚桥、杨文冰、于怀岸等作家也先后慕名而来,到这里生活和写作。
龙华,19年诞生三代打工作家
被称为“打工文学源头镇”的龙华,应该是打工文学真正的发祥地,那里已经诞生了三代打工作家。
默默耕耘19个春秋的张煌新,从小酷爱写作,20世纪80年代便在《人民文学》发表了中篇小说《倔老头》。1990年来到龙华镇文体站工作,办起了《打工城》文化宣传橱窗,协助办起了《龙华报》。后来,出版了真实记录这群文学寻梦者的生活和心路历程的作品集《南漂之梦》。
19年间,张煌新先后出版短篇小说集《姑娘,你猜错了》,散文集《欢乐的歌声》,编著多部文学作品集。长篇纪实小说《梦中流星》描写100个客家妹的100个引人深思的故事:讲述她们事业与爱情,她们的成功和失败。这部向人们展开了一幅原生态的底层打工妹追求爱情与幸福生活画卷的作品,荣获了第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奖”。2009年,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至今,在龙华诞生了三代打工作家,第一代是安石榴、子虚、邓家勇、杨怒涛等,第二代是戴斌、凌春杰、彭先发、李于兰等,第三代是谢小玉、黄伟仁等。
成立于1996年的龙华文学创作学会,会员多达260多人,17人出版文学专著32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