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第十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11日在广东台山颁奖

时间:2012-04-13 14:55:43     作者:佚名      浏览:9796   评论:0   

 

叶兆言、林白、王小妮、李静、麦家(左起)在台山市斗山镇浮月村参观民国时期的洋楼。

 

11日下午,第十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将在广东台山市高业大酒店举行。大奖将颁出年度杰出作家、年度小说家、年度诗人、年度散文家、年度文学批评家、年度最具潜力新人一共六个大奖。本报将于4月14日推出本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特刊。

4月10日下午,作家徐敬亚、王小妮、马原、麦家、杨显惠,评论家李静等陆续到达台山市,开展为期三天的第十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采风活动。采风活动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常设项目,此外还有文学周相关活动举行。

浮月村参观碉楼

采风活动从11日上午开始。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作家们到达了台山市浮月村参观碉楼。浮月洋楼使用了“红毛泥”等洋材料,普遍高三至四层,与同一时期的民居和碉楼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建筑兼具居住与防卫功能。二是洋楼均为庭院式别墅建筑,这是与周边许多地方的碉楼最为明显的区别。浮月村有七座碉楼呈勺子状排列在村东,坐北朝南,显眼地耸立于水稻田间。

见到初长成的稻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评委会召集人、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回忆起自己的小时候,他跟记者介绍说,他的父亲当年是村里的插秧能手,而他自己小时候也能熟练的操作整个过程,唯独割稻子这个活做得不是很好。“插秧关键在于三点一线,保持前后三点是直的就可以,当然这个过程还是很累的”,谢有顺说。

浮月村碉楼的主人大都移民海外,幸运的是,恰好有一户碉楼户主回乡祭祖,于是作家们欣然登上四层的碉楼参观拍照。这家碉楼的主人1957年便移民美国,房子多年没人居住,却也很好地保持了原貌,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你看整个建筑的风格,外墙那么高,还是很像碉堡,上层的没有外延空间”,徐敬亚对马原说,他觉得这种建筑风格并不是很适合居住,但是碉堡门口的“枪眼”、“门栓的机关”等很多防御细节还是让他们赞叹不已。

下川岛看到大海

午饭之后,下午作家团们赶往台山著名的下川岛。在高速公路上,路过连成片的池塘,台山市川岛镇的副主任罗红漫介绍说,那是全国最大的鳗鱼生产基地,将近六万亩。一旁的山顶上,白色的风车悠悠地转着,“转一圈就是五毛钱”,罗红漫说,台山有全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同时也有核电厂与风电资源。

车走上海边公路的时候,作家林白突然喊了起来,“海!我看到海了”,引得一车人惊讶不已,都以为她是第一次见到海。下车后她跟记者说,这并不是她第一次见到海,当时之所以反应那么大,是因为她第一次“见到层次如此分明的海,黄色、绿色、蓝色层次如此不同”,林白笑言。

这次采风活动,是杨显惠第一次见到徐敬亚。66岁的杨显惠是此次华语文学传媒奖采风活动中年龄最长者,长徐敬亚三岁。杨显惠早在八十年代就知道了徐敬亚,他在甘肃的《当代文艺思潮》杂志上读过徐敬亚评“朦胧诗”的文章,印象很深。二十多年之后在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活动中相逢,两人感慨良多。

昨日下午,大奖组委会在台山华侨中学举行诗歌朗诵会活动,活动由徐敬亚主持,台山当地诗人与黄灿然、王小妮等诗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采写:南都记者 赵大伟发自台山

摄影:实习生谭庆驹

南都记者冯宙锋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