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像中国古代诗人一样喝酒、创作

时间:2014-05-22 13:47:37     作者:      浏览:9584   评论:0    来源:南方日报

  日前,法国著名诗人安德烈·维尔泰应邀来到东莞,与中国旅法艺术家季大海、著名诗人杨克进行了别具一格的“诗意对谈”。

  安德烈·维尔泰是法国著名诗人、散文家、电台主持人。1945年出生于法国,曾长期在阿富汗、印度、尼泊尔、中国西藏等地居住。目前,他是法国伽利玛出版社“诗歌丛书”主编、法国文化电台“谈诗歌”节目主持人、《世界报》文化专栏作家,曾于1996年获得“龚古尔诗歌奖”。“维尔泰是法国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多才多艺,在法国的诗歌界特别活跃。”杨克告诉记者。

  维尔泰是一个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法国诗人,他认为,东方哲学对法国诗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维尔泰喜欢中国的李白、杜甫、王维和苏东坡,也非常重视和中国当代诗人的交流与沟通。他在法国伽利玛出版社主编的“诗歌丛书”有着广阔的社会影响力,曾经出版过中国诗人骆英的诗集。

  据悉,维尔泰此行是莞城“文化周末”9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维尔泰为此次访问中国,特别创作了诗集《远征》,并与中国旅法画家季大海联袂出版诗画集《酒魂灵》。活动现场,维尔泰与季大海分别用法语和汉语,朗诵了作品《远征》及《酒魂灵》,诗人杨克则朗诵了《人民》、《在东莞遇见一小块麦田》等作品。随着现场乐队的伴奏,维尔泰高声朗诵,情绪激昂,他的诵读方式别具一格。

  维尔泰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再次谈到了他和中国诗歌及中国文化的缘分。“我个人认为,中国古代诗人关于酒的表达,在法国文化中也有,我们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酒构筑了一种生活方式,它带来温柔、平缓的气氛,以及大自然的和谐。喝酒作为一门哲学,和爱有关,也和诗有关。我在法国喝酒、创作,就像一个中国古代的诗人。”

  ■专访安德烈·维尔泰

  “让诗歌向所有人敞开”

  南方日报:在法国,民间的诗歌活动多不多?

  维尔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丰富的。十几年来,我们一直有一个叫“诗人的春天”的活动,法国各地都会组织与诗歌相关的活动。过去诗歌一直是以纸媒为载体进行传播,近年来,纸媒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对诗歌来说,通过纸媒传播也很艰难。这种情况也有好的一面——各种朗诵活动增加了,读诗集的人少了,但听诗歌的人开始变得越来越多。

  无论是中国还是法国,今天看到孩子们在电脑前一坐就是4个小时,我非常地焦虑。我认为诗歌可以告诉大家更多深邃的问题,让我们知道在每一个面临抉择的时候,都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险阻。传媒和电视把所有的东西都变得一样,我很清楚我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社会和其他人怎么对待诗歌,或者说诗歌往什么方向发展,对于这些我没有信心。

  南方日报:有评价说,您的创作包括通过朗诵来普及诗歌,是一种对欧洲诗歌传统的回归,您怎么看?

  维尔泰:在二战结束的时候,欧洲弥漫着精神重建的气氛,大多数诗人把这种精神放在内心深处,很多诗歌都表现出一种灰暗的情绪,可以说诗歌的写作与社会脱节了。这一类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而不是为了听众。我的主要工作并非要回到传统诗歌的口语化,而是要发明新的“口语化诗歌”,让所有人都能进入诗意世界,让诗歌向所有人敞开。我希望能做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诗人未曾做过的事情,通过高声朗诵美妙的诗歌,向所有听众敞开心扉。所以说我做的工作和努力不是“返回”传统,而是新的开始。诗歌是一种关于思想自由的练习,无论是读还是写。我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诗歌朗读和赏析之中。但是,这就像一场战斗,对我来说,这是非常艰难的搏斗。

  南方日报:在中国,有很多人依旧认为诗歌是“精神贵族”的专属,法国人是否也有类似的想法?

  维尔泰:关于这个问题,存在一种说法:一个小说家的小说可能很畅销,但一个活着的诗人的诗歌作品不太可能畅销。但另一个现象是,20世纪过世的诗人的诗集,却是所有文学类作品中卖得最好的。

  我个人认为,诗人作品的生命力比小说的生命力更强,但需要时间的验证。举个例子,法国著名诗人阿波利奈尔在1913年出版了一部很著名的诗集,在当年仅销售了200多册。他的这本诗集是我今天领导的伽利玛出版社的口袋书系列诗集之一,卖到了200万册。1913年最畅销的小说到了今天,不一定能够卖到这样的数字。这么说,并不是我认为诗歌有多么伟大,只是想说明,诗歌需要时间。在活着的法国诗人中,也有几位诗人的诗集在法国的销售量能达到几十万册。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诗人是否应该积极主动且有责任地与社会发生关联?

  维尔泰:在法国的诗人当中,有的处于一种避世隐居的状态,他们的诗歌纯粹是一种个人精神的描述,这些诗人在法国诗歌史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还有一些诗人曾经亲身投入到反法西斯战争中。我同时处于两个阵营之中,从思想的角度上说,我采用的立场通常是私人的,无论是政治的、哲学的还是对社会的观点,这些观点都建筑在对具体事物的思考之上。一个诗人不需要对所有的事情都发表观点,有的事情是值得去为之抗争、坚守的,但也有很多事不在我关心的范畴之内。所以我觉得我很接近中国道家的思想,既是“无为”的,又是“无不为”的。

  在法国可以分成两种写作类型,一种从语言本身出发,在诗歌语言的范围里进行创作。另外一种,从个体的经验和生活出发,围绕自己的生活、生命构筑自己的诗歌语言。我属于第二种,用生命谱写诗歌。这是我第6次来到中国,就我对中国的了解,中国的诗人们通常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巨变的社会背景下创作诗歌。对我来说,恰恰是因为这个,中国的当代诗歌和法国的诗歌完全不同,很有自己的特点。

  记者 钟琳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