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韩松落向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雏鸣文学社(通联:chumingwxs@163.com)主办的《雏鸣》月刊惠赐作品《灵魂的篝火》。在此,雏鸣文学社特向韩松落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
灵魂的篝火
——献给《雏鸣》
韩松落
1994年冬天,我在大学门外的书亭内发现了一套《约翰•克里斯朵夫》,傅雷先生的译本,白色封面缀着浅黄暗花。当时惊喜若狂,当即买了下来。抱在怀里,怕雪霰打湿了封面。这时旁边的一位教授,推了推鼻子上的眼镜对我说,这些书我早就不读了。他的语气有些疲惫。我注视着他蜡黄的脸颊,无言以对。
记得当时借了许多《收获》杂志,没课就躺在床上看。读余华那篇《活着》时忘了吃饭。后来天黑了,宿舍的人谈恋爱的谈恋爱,看电影的看电影,我一个人站在窗前,看着熙攘的陌生人,心里全是对他们温暖、明亮、甚至是热切的祝福。我不知道是书让我的情感变得细腻,还是天性如此,总之当我挣脱开书籍里的故事和情节时,我会发现,我对这个世界更加迷恋,而对人们,心底里流淌的,是那种类似基督教里所谓的博爱情怀。
那时最羡慕的是隔壁的一位新疆同学,他有套《追忆似水年华》,七卷本,纯白封面中间,是优雅、看起来有些忧伤的M.普鲁斯特肖像。他留着小胡子,眼神幽暗。我鼓起勇气跟他借,出于面子他借给我一本《在少女们身旁》,可是第二天跑早操时他就要走了。我至今还记得书里的一句话,“我捏着一万法郎,但他们对我毫无用处。”当时我是这么想的,要是我有一万块钱,我就把学校淘汰的旧书全买下,然后打包用火车运回家。
现在,那些或厚或薄的书,仍让我在深夜叹息或欣喜。我知道,在这样一个物质社会,书籍的分量越来越轻,灵魂也越来越轻,但我也相信,始终有些人,譬如喜欢《雏鸣》或为《雏鸣》而努力的同学们,他们肯定也在书籍里享受着精神上的自由,并将这种自由转化成心灵的歌吟,变成铅字,把我们内心幽暗的篝火,燃烧得更旺一些。
作家简介:
韩松落,70年代人。祖籍湖南,生于新疆,落户兰州,现居河北。1997年开始散文及小说写作,作品见于《散文》、《人民文学》、《大家》、《天涯》等。2002年开始专栏写作,在《京华时报》、《北京青年周刊》、《青年时报》、《时代人物周报》、《东方早报》、《信息时报》、《新闻晨报》、《晶报》、《武汉晚报》、《新世纪周刊》等处开有专栏,多为电影、音乐、娱乐、文化评论。另编著有音乐读物若干。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