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余丛向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雏鸣文学社(通联:chumingwxs@163.com)主办的《雏鸣》月刊惠赐作品《每一次写作都是“雏鸣”》。在此,雏鸣文学社特向余丛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
每一次写作都是“雏鸣”
余 丛
“雏鸣”是什么,是雏鸟的鸣叫吗?也许我们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年轻,在写作上才刚刚起步,这就是一只雏鸟对自身的要求。它应该这样,一只雏鸟的鸣叫,充满着迫切的期待。然而,在面对更长远的写作时,我们并不想让一只雏鸟成长。并不是说不是一只雏鸟了,我们的鸣叫就变得悦耳,变得响亮。也许事实是这样,鸟儿学会了歌唱。但是,写作却不是这个道理,是例外的。
当我们面向写作时,是面向,而不是深入。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写”的问题,就如同一只雏鸟要学会如何发声,就必须学习和模仿。学习是掌握技巧,而模仿则是找到形式。其次是深入写作,而不是面向,是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这就关乎到心灵,关乎到人性,关乎到写作的本质,并且构成文本的底线。否则,任何的写作都会是无效的,仿佛千篇一律的鸟叫,唧唧喳喳地集体恬噪。简单地说,“如何写”就是到写作中去的,而“写什么”则是从写作中走出来。
在这里,我们想强调的是“雏鸣”,而不是一只雏鸟。我们说,每一次写作都是“雏鸣”,而不是说每一次写作都是“雏鸟”。对于写作者而言,成熟是必然的过程,但写作却是追求先锋的过程。先锋的写作是反对经验主义的,而“雏鸣”的心态则能保持我们的激情和创新性,避免了惯性和惰性的写作。昆德拉认为,“人的大地是无经验的地球”,就是告诫我们的写作是从无经验可言的。只有把每一次写作都当成“雏鸣”,我们才会在写作中有所发现。
为了更好的写作,或者拥有一个专业的态度,“雏鸣”对于写作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个鸟群淹没个性、充满着鸟叫的嘈杂环境,“雏鸣”的声音是原生的、清脆的和单纯的,而这正是我们对写作的莫大追求。既然不能做一只永远的雏鸟,那就让每一次的写作生发出“雏鸣”吧。
作家简介:
余丛,1972年出生于江苏灌南,现居广东。著有诗集《诗歌练习册》、《多疑的早晨》,随笔集《疑心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