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回顾历史,指望为来

时间:2008-08-12 07:41:33     作者:吴伟亮      浏览:17740   评论:0   

回顾历史,指望为来

   

04司警(3)班

   

“怒潮滂湃,党旗飞舞,这里革命的黄浦!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中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牵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本校精神,发扬本校精神。”我们乘渡油轮,迎风过江,此刻仿佛听见了黄埔军校师生那洪亮的歌声,仿佛看见了当年的黄埔男儿并肩作战,冲锋陷阵的身影。  

黄埔军校,这所世界闻名的学校,她的历史浓缩着中国近代历史的面貌和过程,她的名字,几十年来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她的历史,曲折而传奇……  

创办军校,挽救危亡。 1924120 ,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它标志着改组工作的胜利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孙中山在多次的革命教训中悟出一个道理:没有坚强的军方力量做后盾,革命是难以成功的。于是,在苏联和中国******的帮助下,这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便应运而生,最初,军校定名为“中国陆军军官学校”校址设在黄埔长洲岛。校名虽然多次变更,但校址不变,统称黄埔军校。  

黄埔长洲岛坐落在广州东南部,距广州约15公里。它四面环水,远离城区,地当要冲,历史上是军事要塞,便于讲学习武,它作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地,成为办学校的理想之地。  

 1924210日,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军官学校考选学生规章》进行考核和选拔人才。当时,黄埔军校成为了各地爱国青年所向往的热土,“要革命,投黄埔”成了他们胸怀明志的明亮口号,各地很快地掀起了报考军校的热潮。 192455 学生入校编队,经过多年的酝酿,三个多月的筹备,陆军军官学校终于诞生了。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说:“要用这个学校的学生做根本,为建立革命军作准备,学生就是建立革命的骨干,开办这所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他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演说,成了军校师生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军校的最高领导机构是校本部,由军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和学校党代表廖仲恺组成,直接隶属于中央执行委员会,19258月,廖仲恺遇刺后,由 汪精卫任党代表。军校初创时期,各部门机构设置相对简易。校本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政治掌管全校的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工作。  

黄埔军校的创办和发展,是同苏联政府的援助分不开的。苏联顾问在军校卓有成效的工作是有目共睹,功不可没的,其中著名的有政治顾问鲍罗延,军事顾问加伦等。在黄埔军校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推行新制,知行合一的教学方针,同时开设分校,人才辈出,从黄埔军校建校到退出大陆,黄埔师生经过北伐战  

争、十年内战,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战争,出现了许多的高级将领,成为了国共两党军队的骨干力量。其中,人民解放军的10大元帅中,叶剑英、陈毅、徐向前、林彪是出身于黄埔军校,10名大将中,罗瑞卿,许光达也是黄埔出身。可恨 孙中山 先生逝世后,革命阵营内部矛盾日益尖锐起来,反革命势力勾结帝国主义,疯狂破坏革命。蒋介石先后制造了“中山航事件”“整理党务案”“清党运动”“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四处捕杀******员和革命者,查封革命组织和进步团体,蒋介石变成一个比吴佩多,孙传芳,张作霖,张宗昌等还要凶顽,还要狠毒,还要狡猾的刽子手。  

真是可悲,可恨,令人断肠。  

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国共合作的破裂,黄埔军校的学生也各奔西东,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回想昔日这一段黄埔历史,让我感慨万千,今日渡横珠江亲临修茸后的军校,又让我再度肃然起敬,再度生感,心里也有了更多的想法。  

黄埔军校,这个响亮的名字,80年来,一直牵动着海内外无数中国人的心,它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以武力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的体现。它在艰难困境中成立,走过曲折发展的道路,为民族的解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新世纪里,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黄埔精神,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海峡两岸的中华民族子孙应携手合作,为推动两岸的早日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按]:文章中由黄埔军校的历史带出一段国共两党的昔日恩怨历史让我们看到了的中华民族以武力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的那段黑暗与光明并存的时期,但中华民族是任何强大势力都不能挫倒的,这是一种伟大民魂的的所在。   

                                                                                                                                       子鹜

                                                                                                                                  2008.08.13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