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读《落泪是金》有感

时间:2016-03-17 03:25:22     作者:      浏览:9522   评论:0   

读《落泪是金》有感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1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3班 苏永坚


列夫.托尔斯泰曾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富裕与满足;而不幸的家庭却因为物质上的匮乏与缺失,而衍生出一个个凄怆悲凉、催人泪下而不为人知的故事。

“对有知识者,大学是精神与灵魂的圣地;对普通百姓,它是命运与财富的圣地。”在中国广大农村,上大学或许是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唯一的也是最佳的道路。对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本性淳朴的农民而言,上大学或许是对“出路”最直接也是最具体的诠释和操作方式。于是乎,一批又一批“寒士”前仆后继,即便是赴汤蹈火、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也在所不辞。与其说,“大学梦”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不屈于命运的安排而奋力的抗争,还不如说是他们出于对自己卑微人格和尊严的捍卫,更是饱受贫困折磨和土地束缚的农民这个群体对自己及后代命运与前途的重新思考和重新抉择后而进行的孤注一掷。

因缺钱而挣扎在痛苦边缘的学子,更多的时候他们的求学史是一部催人泪下深沉而凝重的苦难史。为了上大学,作为“天之骄子”的他们可以为了学费漂泊打工,也可以为了学费答应一桩牺牲青春、牺牲前途的草率婚约,还可以为了学费路边行乞,饱受他人的冷嘲热讽,甚至当起了为人所不齿的“三陪”小姐。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就如一个溺水者见到了飘浮的木板那样紧紧地抓住这根可以改变他们命运而实现龙门跳跃的稻草。

“在中国人的心中,无论何朝何代,永恒不变:大学是门第,大学是俸禄,大学还是光宗耀祖、恩泽后代、改变自我命运的金招牌。”这是无可非议的。一位姐姐用自己的生命为弟弟大学引路,在遗书中写道:“山里人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留在山里等死,一条是走出山外求生。”这道出了山区学子的辛酸与无奈。他们为了摆脱贫困、改变命运而垂死挣扎,历经辛酸迈进大学门,然而这也许只是另一个苦难的开始。而失去的东西却太多了、太多了,或许其中也包括了他们自己的生命。我们不应该对他们上大学这个带有功利性的动机多加非议和指责,因为我们无法也不能设身处境去体会和感受他们对“生存”的渴望程度。

然而,贫困依旧是他们挥之不去的阴影,贫困是他们对生活最初的也是最深刻的记忆。面对贫困,有时,他们也会感到孤独,痛苦,无助,甚至恐惧。其中的多少辛酸、泪水和苦难,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让他们感到最痛苦的不是吃不上好饭、没有像样的衣着,也不是漂泊打工,干着粗重肮脏的活儿,而是由于贫困而给自尊心所带来的伤害。贫困又使他们过分地自尊,较之常人都有一颗年轻炽热而敏感的自尊心。

青春年华如同晨曦和晚霞,绚丽多姿而又变幻莫测。而贫困和苦难却无情地剥夺了他们的青春。在学业和生活双重压力下,他们当中部分意志薄弱者,自甘堕落,扭曲人格和践踏尊严,最终导致身败名裂,甚至自我的毁灭;但绝大多数学子依然穷其心力去守护和经营自己的心灵家园,为了摆脱贫困的阴影而刻苦学习,在平凡的生活中怀着自立、自强和自尊之心,执着地憧憬和追求属于他们自己的伟大理想。也许,在常人看来,他们的理想和事业过于渺小与卑微,但别忘了星星之火,却可以燎原。梁启超说过:“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

打造强而有力的中国大学“希望工程”,需要亿万国人的携手努力,更需要你我他奉献点滴爱心。愿我们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心投入到为“寒士”的圆梦行动中去,为天下“寒士”的“大学梦”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