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散文·随笔·短信

陈毅教诲永世难忘

时间:2008-09-27 00:00:00     作者:蒋任南      浏览:17741   评论:0   

 

陈毅教诲永世难忘

 

作者:蒋任南  

 

 

 

2 002 年元旦钟声敲响过后,笔者慕名采访了原华东军政大学学员、资兴市农机局原工程师、离休干部刘雄文老人。刘雄文现已八十高龄,但精神矍铄,回忆往事,激动不已。他说:“  1949 年10 月2 3 日,在华东军政大学我亲耳聆听了陈毅校长作‘为人民服务’的报告,从此,陈毅校长的讲话,就成了我以后工作中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

 


                                踏进军大校门

 

解放前的1921 年10月,刘雄文出生在湖南省资兴市蓼江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他7 岁念书,11岁丧母,后因家境贫穷无力供养而辍学,12 岁开始从事农村的肩挑劳务,生活十分窘迫。1940 年刘雄文的父亲因病去世,地主恶霸仗势欺凌弱小,多次行诈强购了他家的住房。当时的刘雄文义愤填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略施计谋把恶霸地主的卖契要了出来,并一把火将契约烧毁了。为防地主报复,他决心到外闯荡一番,以求自立成人,恰遇抗战,毅然投身从戎。于是,刘雄文在国民党军队中一呆就是8 年。年轻的刘雄文以为抗战胜利后,祖国会获得新生,谁知蒋介石竟挑起了内战,人民又陷入了水深火热的痛苦之中。1948年夏,刘雄文所在的国民党部队留守驻防泰州,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前线部队被人民解放军全歼。在这关键时刻,何去何从,在房东老大妈的帮助下,刘雄文毅然弃暗投明,悄然离开了国民党军队。1949年6月,获得新生的刘雄文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报考了华东军政大学,获得录取,正式加入了人民军队的行列。
    熟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的人们都清楚,军政大学的前身是红军大学,红军大学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抗战爆发后,在红大的基础上建立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并在华中、山东、晋绥等地设立了10个分校。在解放战争中,抗大又易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政治大学”,简称“军大”,全军分设华东、华北、西北、中原等规模宏大的军政大学。1949 年初夏,随着我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宁、沪、杭地区迅速解放,国民党武装力量大部被歼,全国胜利在即,第三野战军前委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指示,为适应新时期建设正规化现代化国防军的需要,教育和提高干部素质,决定将原华东军政大学与三野军政干校合并,正式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军事政治大学。 1949年7月11日 ,中央军委电令:任命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兼任校长并政委,陈士榘任副校长,钟期光任副政委,聂凤智任教育长。从红大、抗大到军大,都是人民军队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军政干部的大学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其一贯的校训和校风。 1950年11月28日 ,由于军事教育随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进行体制改革,华东军大改组成立军事学院,另一部分改建为第三高级步兵学校。
    刘雄文来到华东军政大学,先被分配到军大预科班学习半年,然后到军事本科学习中国革命史与军事业务一年。在预科班学习中,他担任学习分队长。那时,通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和思想改造,他进步很快,并评上二等进步奖,并颁发了奖证。在一年的军事本科学习中,他勤学苦练,虚心钻研,取得了理论考试优秀和两次实弹射击均获优秀的好成绩。期中总评时,又被评为一等进步奖,颁发了奖证。

 

 

亲耳聆听陈毅校长讲“为人民服务” 

 

刚组建不久的军大已于1949 年10 月18 日举行了开学典礼,陈毅校长因在北京忙于参加筹划新中国开国后的重大事宜而未能参加。当月下旬他终于抽身专程来到南京与全校师生见面并作报告。
     1949年10月23日 ,是刘雄文一辈子也难以忘怀的日子。这天下午,天气晴和,全校万余名师生列队整齐早早的来到宽敞的校部广场。这里,半年前还是蒋介石显赫一时的国防部大院,也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官邸。现在,一扫乌烟瘴气,成了人民解放军的一所军政院校。广场正面的大礼堂门口搭起了主席台,主席台后高大的钟楼上,挂有军大的校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8 个大字的条幅。广场周围的楼上,挂有各种显目的标语。从校门口经过广场通往主席台的道路两旁,静候着全校的师生。当陈毅校长乘坐的汽车来到广场时,队伍静穆得没有一点声音,只有军乐队演奏的《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那雄壮昂扬的旋律在广场回荡。陈毅校长头戴军帽,身着简朴的黄军装,一副魁梧的身材,在陈士榘副校长和钟期光副政委的陪同下,走到欢迎队伍面前时,大家都使劲地高呼口号,陈毅校长也向大家频频还礼。
    那天,刘雄文坐在广场的前面,一眼望去是真真切切的陈毅,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崇敬之情。青年人向来对古今的英雄人物是敬慕的,而青年战士对于陈毅更是敬仰,因为他是叱咤风云的传奇式英雄,又是指挥百万大军的将帅,还是具有儒将风度的诗人。刘雄文和其他战友一样,能目睹陈毅的神韵风采,怎能不欢欣鼓舞呢?! 待大家的掌声平息后,陈毅校长威武地登上主席台,他用浓重的四川口音声音宏亮地讲着“为人民服务”。刘雄文清楚地记得,充满豪爽风度的陈毅校长没有用讲稿,他是即兴演讲,并不时地用手势挥舞着,一开头就直奔主题,他说:“今天本校举行开学典礼,大家盼我来讲点对大家有帮助的意见,我今天不讲别的,我想讲讲大家入学三个月来经常讲的‘为人民服务’这个问题……

刘雄文一字一句的在笔记本上记录着。陈毅校长不时的用一些简朴的事例穿插于讲话中,既说明问题浅显易懂,又很风趣幽默,不时赢得师生员工的阵阵掌声。他一再强调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每个革命战士的终身事业。他说:封建社会把男女的婚姻问题,作为终身大事。但在革命战争年代,犹如疾风暴雨,用扫荡的形式去摧毁旧世界,人们尤其是青年人,会遇到许多困难。在战场上,在监牢里,在工作岗位上,出生入死,经受着各种残酷的考验,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需要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来换取人民革命的胜利。

陈毅校长继续说:为人民服务是艰苦的,是要决心奋斗的,不是今天为人民服务一下,明天不高兴了,就不为人民服务了,就走掉了。这个基本观点,青年朋友必须确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后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为这个目标而奋斗。陈毅校长语重心长的教诲,在所有听众的心中掀起一阵阵波澜,又激起了广场上全校师生的阵阵掌声。最后,陈毅校长说:建设事业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都要耐心地一点一滴地从“头”学起,从“头”做起。说到这里,陈毅校长迅速摘下军帽,露出了光亮的光头,师生为之一怔。陈毅校长却风趣地说:我跟同学们一样,从“头”做起!这时,全场沸腾起来了,师生望着陈校长的光头,掌声如潮,经久不息!熟知内情的人都清楚,军大校部在开学典礼前,要求大家按内务条令规定:女同志剪短发,男学生一律剃光头。当时,有不少男学员爱面子不肯剃光头,曾一度引起思想波动。陈毅校长知道后,决定以身作则。陈毅本来留着一头浓发,他决意剪个光头剃去胡须。秘书劝他说:“那规定是要男学员剪光头,与你有什么关系?”陈毅校长却一本正经地说:“关系大着嘿!立法容易执法难。军大的小青年都舍不得剃头,我是校长,是带头人,带头人不带头,怎么去要求别人?”说完,他便去剪了个光头。
    刘雄文听了陈毅校长的讲话,觉得句句都是金玉良言,是非常宝贵的精神食粮。会后,刘雄文激动之余,曾默默地在心中向人民发誓:“我要为人民服务一辈子……”

1952年2月,刘雄文由华东军大分配到山东军区鲁中南军分区汽车连工作。当时,领导分配他搞汽车修理,后又安排他驾驶汽车。他干一行爱一行,安全行车,未出过任何事故。后来,领导又叫他担任文化教员,他依然精益求精,精心备课,一丝不苟地用启发式教学,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53 年,刘雄文荣立三等功一次,山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颁发了奖状和功劳证各一枚。他所教的学员范大春为感谢他的辛勤教学,竟把自己参战获得的一枚“淮海战役纪念章”赠给他,以示纪念。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4年10月,刘雄文脱下军装从部队复员到地方后,马上参加了郴州地区和资兴县的农业机械化工作。1955 年,正值资兴县干旱时期,当时的县农林水利局知道他懂机械,就聘请刘雄文到县里搞抽水机灌溉工作。抗旱当中,尽管烈日当头照酷暑难当,他仍满负荷坚持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当时的旧市南桥安装了资兴县第一台25 马力的动力抽水机,及时投人了抗旱,扩大灌溉区600亩,水稻获得了丰收,农民脸上洋溢着笑容。从此,资兴县发展农业机械化打响了第一炮,受到了当地群众和领导的赞扬。同年9 月,刘雄文以精湛的技艺和忘我工作精神被上级看中,调到郴州地区农林水利局搞机电排灌工作。由于工作积极,1956年3月他转为国家技工,以工代干参与了郴州地区抽水机分站的建站工作。他通过一番调查研究和拓宽业务范围,为全地区培训了大批技术骨干,为全区机电排灌事业开创了新的局面。
    1963年10月,刘雄文由郴州地区调回资兴县水利局机电排灌站经管站工作。为了农村农机化发展的需要,他向领导建议,对资兴县北厢片的蓼市、七里、香花、木根桥四个公社建立机电排灌站,对旧市和鲤鱼江两个公社的机电排灌工作中实行中心管理站的建站工作,建议得到及时采纳,后来机电排灌在农业生产中又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当刘雄文倾心为农民服务时,1966 年“文革”开始了,他也受到了运动的冲击。谁也没有想到,那些“造反派”竟把他当作国民党的残渣余孽加以揪斗,一系列的批斗打骂让他苦不堪言,他靠边站了。但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低头,他想起了陈毅校长在作《为人民服务》的讲话时的教诲,既忍辱负重,又不失时机的与“造反派”斗,“造反派”没有捞到半根稻草,无奈之下,把他送到了当时的“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半年。 1969年8月1日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42 周年的纪念日,刘雄文从“五.七”干校第一批解放了,恢复了工作,正常上班了,他很高兴,感到又有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了。
    1972年,原资兴县农水局分设农业、水利、农机三个局,刘雄文按技术专长分配在农机局搞农机管理,三分之二的时间下农村,他仍保持部队雷厉风行的作风,边搞调查,边修理农机具和培训技术员,出现农机故障,力求现场解决。在工作实践中,刘雄文慢慢摸索出了一套经验,即农机修理和培训并举的办法,意即坚持在有老师的指导下,实行“以修带训,以训促修,修训结合”的办法。这样,一举两得,既修好了机器,又培训了机手。实践证明,在当时条件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很快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和推广。当时群众夸奖他说,刘雄文是资兴县修理机器的“华佗”,手到“病”除。还说他是传授技术的播种人,桃李遍山乡。
    1982 年,国家实行农用柴油由国家专拨供应制度,指标上面控制,农机部门掌握计划分配,石油部门凭票供应。当时,领导安排刘雄文掌管农用柴油指标分配。当时,这个位置也算是个“肥缺”,思想如不健康者,捞钱谋私很容易。刘雄文始终惦记着陈毅的诗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他不以权谋私,分配指标科学管理,接受监督,单独建账,按季结算。根据分配发放经验,他撰写了两篇科学管油论文,在郴州地区农机学会年会宣读推广,他的“调查研究,吃透两头,遵守政策,做好工作”16 字方法,引起了与会会员的极大兴趣。1984年6 月,刘雄文转为国家干部,在1985 年郴州地区农机系统工作总结会上,资兴市农机局评为地区农油管理的先进集体,刘雄文被评为湖南省农油管理的先进个人,地、市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国家农牧渔业部为表彰刘雄文长期坚持技术推广而作出的成绩,特颁发“荣誉证书”和“荣誉证章”。

 


                                夕阳燃烧献余热


    1987年,刘雄文在农机战线奋战了30 余个春秋后,离休在家。由于右腿残疾,行动困难,整日呆在家中,确实有些郁闷。为了教育下一代,他开始学诗写联,买来众多诗联书籍,边学边写,虚心求教,孜孜不倦,经过几年的悉心写作,编辑整理出了一本《静观楼集》,那字里行间,爱憎分明,得到了诗友们的肯定。

1999年10月9日 ,刘雄文应邀在京参加了华东军大北京校友举办的华东军大建校50 周年校庆纪念活动。校庆大会在军事科学院举行,国内外校友参加者有600余人之多。原军大训练部长80 高龄的高锐将军及军事科学院的有关领导亲切接见了校友,并一同合影留念。当时,为了纪念缅怀陈毅校长对军大的关怀之情,会议向每位校友发放了一份印着陈毅在军大作报告的画像及讲话《为人民服务》的全文,大家捧读着,激动不已。

2001年初春,原华东军大校友发起了“纪念陈毅校长诞辰一百周年”联谊活动,许多老将军、老校友纷纷撰文回忆过去的岁月,结集出版了回忆录《熔炉情结》和《 足迹》 两书,分别由钟期光、高锐两将军题写书名,刘雄文的回忆文章《 征程足迹》 被选录其中。

回忆往昔,历历在目。为表对陈毅校长之崇敬心情,刘雄文于 2000年3 月16 日赋诗一首:
                     新开世纪头一年,
                     喜逢校长百岁圆;
                     盛世学子心怀敬,
                     继承革命领先贤。

  

通联:湖南省资兴市晋兴路西边村马路边154号信箱  

作者:蒋任南(湖南省作协会员  中国自由撰稿人)  

 

                 2008-9-27   

  

 

 

 

【编者按】陈毅是中国的一代伟人,他是个好将军,同时也是好校长好老师。那些留在老将军、老校友的时光,永远是那么美好。

                                                                                                                                        编辑 儿狼

                                            2008-9-28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