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 杂文·评论·奇章

杂文·评论·奇章

  • 梦里有你(赛)

        该剧本旨在唤醒大学生的盲目与浮躁的意识流,能够较好定位把握校园中的爱情,梦想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梦里有你画外音(男中音朗诵):胆怯去惶惶回首手上青春还剩多少偶尔细数梳子的断发能有多少思念可煎熬   当想起你的微笑想象的世界一片美俏无意瞥见渐去的身影无奈感叹时光悠悠青春渐老 揣怀着不同的梦想希望与你走向共同小巷铭记青春萌动的誓言和你一起笑容在脸追逐希望全力以赴期待生活变美好 开场字幕:校园生活是一本可以细细耐心欣赏的书籍。爱情和梦想是一个已经被说得俗之又俗的词,但每个人都还会期待里面有着自己不俗的故事。时光无私,更无情,青春的梦想和爱情随之将要过去。偶尔回首间,你是否发觉有个梦有个人,经常挂在心头,那感觉淡淡的,涩涩的,甜甜的……    第一场场景:篮球场人物:男孩女孩时间:清晨太阳还没出,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校园显得很寂静,小草,树叶,嫩花蕾挂着晶莹的露珠。偌大的运动场,很多个篮球场整齐排列着,女孩一个人正拿着大大的篮球投向蓝筐,“砰”,可惜,球未进。女孩无事般拍拍手上的尘土,嘴巴调皮地翘一下,继续跑向滚去场边界的篮球,头上的马尾辫子活波地甩动着。迎面走来个匆匆忙忙低着头抱着球赶来的男孩。两人擦肩而过的霎间男孩抬起头来,不由自主的停下匆忙的脚步回过身去看刚才擦身而过的女生,看到的只是女孩低着头继续追赶篮球的背影。   男孩旁白:今天早上匆匆起床,马虎洗涮几下,本想是第一个赶到球场,希望在大学先尽快拿个第一玩玩,听师兄们说刚上大学最有激情,不把握在这样的时光争取一样的第一,以后就别妄想了。唉,怎么这次被一个睡不着觉的小丫头占了先机,还差点撞到了人,我人生地不熟的,可担当不起。不过,她的背影还真的很好看,能拿第一的人就是不同,看上去的感觉就是爽。奇怪,怎么她只看球不看人,在这个美丽校园有着美好风景的早晨,她竟对一个破球如此专注,从此她成为我心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第二场   场景:阅览室人物:男孩女孩其他看书的同学们时间:几星期后的一个上午   阅览室很安静,同学们在聚精会神看杂志看报纸,只偶尔听到几下脚步声和翻书的响动,女孩坐在靠近窗口的椅子上,静静的拿着一本杂志看着。男孩在各个书架间转来转去正在寻找他喜欢看的书。好久,男孩终于在其中一个书架上抽出一本书,低着头,一直走到另一个靠窗的椅子坐下,慢慢的看了起来。大约过了半个钟,男孩很快就把那本书看完,他拿着书刚要转身,似乎感应到什么不一样般猛的抬起头来,扫视了一下对面,看到的是不远处那抹念念不忘的身影,他眼睛闪动着惊喜的眼光,可惜看到的仍然只是女孩的背影。女孩仍然安静地沉浸在书的故事情节中,不时露出浅浅的微笑。   男孩旁白:开始感觉大学日子很无聊,整天疯狂跑在球场也枯燥,就到图书馆消磨一下时间,今天竟然会不经意间又看见她。真的太高兴了,她还是那么好看!看来我们俩还是真有点那个。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缘分?值得再留意。可惜每次看到的只是那美丽的背影,不过我也满足了。毕竟在这个远离家乡的陌生大学,虽说不算大但也不算小,连续在两个第一次去的地方看见到同一个美丽的令人兴奋的身影,确实是件难遇的喜事。女孩旁白:高考不如心意,不小心就考进这所大学,第一次远离家人和同学朋友,有点孤单但不孤独,因为我渐渐喜欢她了,这里有着美丽风景,可亲的老师,友善的同学。之前我喜欢在篮球场疯跑,现在也一样,但更喜欢呆在这大大的图书馆那浓浓的气氛里。摸摸书,体味别人故事的快乐,偷空想想未来,我很高兴,感觉更有活力。   第三场   场景:阅览室人物:男孩女孩另一批陌生的同学时间:紧接着的几天男孩女孩依然各自坐在之前靠窗的椅子,女孩还是那样认真地看书,脸的表情还是一样的平静,一样的纯洁。男孩依然不时在书架和椅子之间走着,每次转身的一刹那用含情的眼神瞥视一眼女孩,每一次又似乎在假装毫无在乎。男生旁白:我越来越喜欢来到图书馆,越来越喜欢坐在窗边的那个椅子,那里有着令我越来越心动的风景。有这份美丽风景摆在我眼前,我要去珍惜,不想在看不到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此。如果值班员再给我一个条件的话,我会拿起手机对着约我打球的队友说:“对不起,本用户已关机。”如果非要给这份风景加上一个承诺,我希望是天天来……   第四场   场景:阅览室人物:男孩时间:一个星期后男孩心不在焉的在书架和椅子间来回的走动,他总是装作不经意的抬起头朝着熟悉的椅子,不时看看门口。墙上的大时钟,一秒一秒地转着,男孩仍然徘徊书架和椅子间。值班师兄提醒说要关门休息了,他再匆忙看了一眼那熟悉的方向,实在没看出什么,才有点不舍走出阅览室。男生旁白:今天我本怀着与往常一样心情渴望再次看到那美丽的风景,但一直没有出现,有点失落。她怎么了?为什么会不来呢?希望不是出什么事!(接下来的几天)男孩依然在各个书架间徘徊,依然在静静的等待,依然直至值班师兄提醒时间到了他才有点不舍有点失落走了。男生旁白:很多天过去了,我的风景依然还不出现,我等待的心情越来越焦急,总胡乱想到许多,很多事情再没有心情去做。我能够这样继续等下去吗?   ——重复男生等待的身影~男孩旁白:也许这本来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是应该暂时离开一段时间了,我要重新寻找回自己的生活。 第五场场景:球场人物:男孩球友球场上,男孩和队友正激烈地抢夺篮球,一个队友抢到球,传给他,他接球,一个漂亮的运球过人,上篮,射球擦板,进了。场上的人都欢呼“漂亮!”男孩浅浅的一笑,大喊一声:“继续!” 第六场场景:通向教学楼的路上人物:男生众多学生时间:上课的日子校道上挤满着来来往往的形形色色学生,他们有的拿着书本,有的背着背包,有的提着挂袋,甚至有的两手空空……在人群中隐约闪现着和女孩一样的身影。男生旁白:时光很快,日子逐渐恢复平常,我开始过上被人叫做师兄的日子,慢慢理解了所谓的大学生活,认清什么叫做大学生。激情正如师兄说的,会被日子磨灭。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上网,还是吃饭睡觉上网。在甘愿麻木颓废的时间了,我偶尔还挂念起那个女孩,希望有一天会再遇上她,但惊喜一直没有再出现。我还是一直期待中……  第七场场景:男生宿舍楼人物:男生三个舍友时间:晚上宿舍已经熄灯,书桌上开着两盏台灯,灯光灰暗,舍友们有的躺在床上和女友熬着电话粥,有的兴奋玩着CS。有的正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不断闪动的QQ表情发呆。男孩一直躺在自己的床位上,枕头旁边散乱挌放着几本杂志,他的眼睛出神盯着天花扳,似乎在想着什么。男孩旁白:越来越不知道读大学是为了什么,迷失了原先的梦想,更不敢去追求渴望的爱情,。用寻找光明的眼睛在青春年华中看到得竟都是在堕落的丛神! 第八场场景:运动场跑道人物:男生时间:清晨太阳未出,东方才露出一道曙光,寂静校园,小草,树叶,嫩花蕾的露珠逐渐消失。跑道旁边的双杆上挂着一条擦汗的毛巾,下面挌着一个篮球。男孩正在跑道上不停地奔跑着,头上已挂满汗滴。他努力地跑完一圈又一圈,丝毫没有想停下的念头……东边的曙光愈来愈强。男孩旁白:感知自己逐渐走向颓废堕落,原本期待在生活中寻找到一份真诚的爱情,遇到心动的她,我又惧怕去吐露爱情,任凭思念的感觉愈演愈烈。在思念中我变得更加孤独,也更学会了去思考,我开始告诉自己:生活是没有借口的,不要因为寂寞而去追求爱情,不要因为想念看不到的爱情而忽略了原先的梦想。我要站起来,不断去奔跑,追逐我的梦想。 第九场   场景:自习室人物:男孩女孩时间:周末   男孩背着挂包走进自习室,在靠窗的座位坐下,拿出专业书,认真地看起来。好象外界没有别的什么存在。过了很长时间,男孩大概有点累了,他趟着伸伸腰活动的时间,顺便抬头扫视一会周围。突然,他眼睛一闪,似乎有个熟悉的身影。他赶紧努力张大眼睛,不错,是她,那份风景还是那么熟悉,那样美丽。对面,女孩坐在靠窗的位置上,正专心地学习着,表情还是静静的。男孩旁白:这么多天,我已经习惯呆在自习室的日子,喜欢在书本上寻找自己未来生活的资源,虽然这样的梦想比较真实,但很实在很充实。本以为不会再遇上她,可以慢慢去遗忘,今天却又意外在第三个地方重见她的身影,依然是那样恬静,只是她已经变得成熟很多,漂亮很多。人们常说好事不过三次,我却遇上她三次。这美丽的风景线,再次牵动起我悸动的心。我要珍惜,要更加去努力!女孩旁白:有个故事藏在心底很久了,我一直在假装忽视着一个奇怪的男孩,努力去逃避他,可有时又渴望见到他那略带忧伤,充满温情的真诚的眼神。今天又重新与他相遇,发现他改变很多,稳重,成熟了。他还是那样看着我,可我还是努力去假装,装做不注意到他。 第十场   场景:自习室 学校的路上人物:男孩女孩时间:一个下雨天的周末晚上   十点半左右,窗外雷电交加,自习室的人已经寥寥无几,男孩与女孩还留在里面,最后看着其他几个同学都撑着伞回去了。男孩却一点都不慌,他不时望望窗外的雨,又偷偷看看女孩。女孩一脸平静,丝毫不被外界影响。过了一会儿,女孩终于抬起头,望完外面,又扫视一下周围,刚好与男孩的眼光接触,两人都慌张地赶快把视眼转移开。女孩低着头收拾好书本,拿着伞走向门口。男孩慌了,匆匆收拾一下就紧跟上去。男孩旁白:今天虽然下着大雨,我忘了带伞,但我的心情比什么时候的都好,因为我有机会与她共一把伞回宿舍。终于不只是望着她背影感叹,她的气味让我着迷,我们谈了一些话,进行了初次的思想交流,原来她还记得我。我越来越发现她是我要找的人。道别时我终于鼓起勇气把写满我对她的思念的纸条递给她,不知结果可否期待?女孩旁白:下雨也许只是偶然,那个奇怪的男孩不带伞,今天两个人一起行走在无雨的伞下,外面却是湿漉漉的,那种感觉说不出口,我开始忆念起电影里的两个人的浪漫世界。男孩话语不多,简单的,淡淡的,略带幽默,给人一种舒畅坦荡的如沐春风感觉。临别时,他突然递来一张纸条,我不再敢正视他深邃的眼神了。我感觉心头有一股淡淡的味道,却无法用什么言语说得出来。    第十一场场景:男女宿舍楼  人物:男孩女孩时间:晚上站在各自宿舍的阳台上,男孩望着空洞的夜天,女孩看着楼下泛着白光的小湖,在思考着。宿舍内宿友都痴迷地坐在开着的电脑前,聊Q,打游戏,看电影……男生旁白:她是个做事认真的好女孩,看着纯真的她,想着不久大家都要毕业,有时真的不想打破她平静的生活,干扰她单纯的心灵,也许沉默的爱永远无人知晓,却可以在心底留下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人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找到一个自己想去爱的人,现在我已经用时间去证明已经忘不了她,怎能再自欺欺人?真的很矛盾。女孩旁白:我相信他是好男孩,但我惧怕那个事实:女孩都是为爱情折断翅膀的天使,男孩子都是地狱里的恶魔。虽然一个人在大学走有时侯还是有点孤独,但为了以后能够独立生活,我要学会沉稳住容易躁动的心。我爱自己,所以珍惜美好的大学生活。可那个真诚的男孩,撩起了我微妙的情绪,难道大学真的也会出现真正的感情吗? 第十二场场景:篮球场人物:男孩女孩时间:黄昏斜阳把校道两边的树拉得长长的,映着几对学生情侣的脚步,来来回回,零零散散的。男孩心不在焉,一边拍打着篮球,一边不断抬头望着球场的入场门口。天色越来越黑,男孩心情开始有点躁动了,他又投了几个三分球,还是在筐上转了几圈就滚出来。他无奈擦拭几下头上的汗滴,慢跑上去把场上控制灯光的开关打上,场上的灯光慢慢由暗淡变成雪亮。突然一个篮球滚落在他的脚下,他迟疑地抬起头,是女孩来了,她脸上气色匆匆,红红的。女孩说:我以为你没球的,便走遍满栋女生搂借来一个。男孩露出浅钱的微笑:没事,我们开始吧!好吗?两人对望十秒,会心地笑起来。拍球声,欢笑声,飘向夜空。头上,灯光开始变得更加耀眼,整个校园在他和她青春的笑脸感染下愈显安静……(镜头逐渐淡去,音乐起)结束字幕:美好的校园生活最终还是会结束了,但可以好好去珍惜把握里面的每一天,每一个人,带上坚强勇敢的心,执着着遇上的爱和共同梦想,继续上路,虽然难免遭受风雨,但只要坚持,不放弃,将来一定会变得美好,真正的爱会永恒。完结。  

    2007-12-28 18:49:20 作者:周宏理
    • 0
    • 9516
  • 寻找陈独秀3(赛)【编辑推荐】

    三、“声名晦已久,不挂齿颊间。时乖遂入市,曲尽宜归山”。1938年8月3日出狱不到一年的陈独秀携妻潘兰珍来到了小城江津,这在某种意义上也象征着中国往日这颗“光焰万丈的大彗星”已失却了“汝南晨鸡”的翘首。这年离陈氏逝世也只有短短四个年头,五度入狱,已使陈氏病痛周身。可怜的老人,在这个陌生的小城,也许就像姑苏城破在即的夫差一样,一生的轰轰烈烈过后,所剩的还有几许,于是干脆困守孤城,坦然面对失败。夫差老了,老到即使有机会迁都淮左,假以时日又可东山再起他也放弃了。越军攻破了姑苏,站在曾是手下败将的勾践面前,夫差举起给吴国带来谋略和智慧的伍子胥自杀时用的属缕剑自刎了。想起十年前赐死预言吴国将被越国所灭的伍子胥,夫差也许早已悔恨难当。回忆对于某些人来说实在是艰难的苦闷的。《长河如烟》的作者夏坚勇先生在评及夫差最后的失败时说:经历了一生的轰轰烈烈和成败得失,这时候的思考往往可以触及到生命甚至哲学的某些本质。老实说,夏先生对历史有着他独特的诠释语言,不得不令人折服和惊叹。晚年的陈独秀,开始反思自己动荡多变的一生以及中国雄伟悲壮的革命事业,多少仁人志士牺牲了,多少亲朋挚友倒下了,李大钊,自己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再想起现在身边的孤寂,孤楚的老人可谓万念俱灰。比起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陈独秀潸然泪下,于狱中献酒祭先烈,祭自己的儿子,晚年的陈独秀却更显超然。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先生在香港逝世。消息传来,陈老徒增悲痛,在哀悼蔡先生的文章中,陈独秀用了“后死的我”四个字。到最后,死也变成了一件平常的事。“古来何物是经纶,一片青山了此身”。一生漂泊在外的陈独秀,临死之前终于想起嘱咐自己的儿子陈松年把自己的棺木带回老家。虽说同是青山相伴,可也许家乡的山会别有一番亲切。怀宁县城,了解陈老的也许不多。这也正好,童年时的陈独秀是倔强得那么安静,那么祥和,那么死后也应该归于青山绿水,归于自然,归于纯朴。也许就像布伦海姆庄园里呱呱坠地的丘吉尔,幼儿时他穿着巴掌大的背心,在偌大的庄园里发出他沉睡的声音,而晚年的这位政治泰斗,也一样在讨论关于国家大事的会议上酣然沉睡。两者浑然一体。关于人的诠释,也在这里得到最有趣味的延伸。陈独秀像神出鬼没的勾魂使者一样,气势汹汹的来到了人间,本想在世间多勾走些许灵魂,但没想到气急败坏的阎罗大王嫌人间太过混乱和嘈杂,于是早早的召他回去。但陈独秀毕竟是真真切切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时代,一个发现人,解放人的时代。抛开政治上的错误不说,陈独秀无疑是中国来辛式的人物。即使就陈独秀整个人生而言,历史评价也不应该是势利的舞台解说词。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是可以讲一讲的,他是有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等,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我们是他那一代人的学生。”毛主席的话听起来好像是对陈独秀的极好的评价,可我总觉得有点刺耳。这样的句式,这样的字眼,饶有兴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清晰的师生脉络。他们三人都是史上有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成就如此巨大,可每个人的成就层面却是多层次的,宽领域的。更重要的是柏拉图深深的理解了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而亚里士多德也景仰着他的老师。歌德说:“今日的一切/不过是盛世祖先/凄凉的余响。”观看今日的文化,有多少值得我们拿出来傲视历史的浅薄?前些日子在上“西方经济与政治”课的时候,有幸聆听了老师在谈及现今社会状况时的妙语。其间老师提出了一个极富价值的命题:文革失败后,中国分别在政治与经济层面上进行了有益的改革,那就是70年代末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中国在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方面的进步是明显的,卓有成效的。然而30年的发展也积累了些许问题。近几年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口号。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号召,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认识社会文化,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如何弥补文化层面上的缺失,也许将是我们面临的最大使命。既然我们可以在政治和经济层面进行改革,那么我们可否在文化层面也进行一场有益的尝试呢?如果可以,那将是多么快意的事。如果有那么一天,那历史是该在这时候为具有浑厚功力的陈独秀划上厚重的一笔。到那时候,历史也许就多了些许无可厚非。     【编者按】   追忆并剖析一个产生过影响的人物,带动对历史的思考。三篇归一,斯推荐之。                                           ——徐尚瞻                                           2007/12/27

    2007-12-27 10:21:18 作者:一个人的村庄7
    • 0
    • 9517
  • 寻找陈独秀2(赛)

                                二、作为知识分子的陈独秀,无疑是孤傲的杰出的,也是站在世界潮流前列的。然而让人铭记的陈独秀,却是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出现,而且这样一种身份也显得狼狈,显得不光彩,显得尴尬。陈独秀这颗巨星在中国的陨落,最深刻的昭示就是作为政治家在“八七”后的惨淡收场。中国的革命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领导,多少年来这句话都只是单一的被人重复,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过?1927年9月上旬,也就是“八七”之后,陈独秀和秘书黄文容等一行四人秘密登船取道上海。一路上陈老很少开口,偶尔喃喃自语,也只有一句话,那就是“中国革命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领导”。我已经忘却了这句话究竟有多深刻,我只是想让后生的我们明白,在这句话背后,究竟是多么惨淡的一种心境。“谁来领导中国革命”?也许在“八七”之前的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思考中,陈老就明白了革命的出路,然而却空落彷徨。来自共产国际的影响,始终像拂不去的尘埃掩盖了一次次崭新的想法。陈独秀固然有过,但作为政治家,他有对政治对时局的敏感,加之生性的桀骜不屈,使他始终有着一分固执,如同迟暮时的毛泽东。作为在未明的境况中艰难前行的开拓者,陈独秀又是迷茫的,也正因为如此,弱小的中共才一次又一次的接受了共产国际出了窍的灵魂的指引。面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失败,有人不禁要问,是陈独秀之罪,还是共产国际之罪?从“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到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陈独秀完成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现在看来,这也是最不可理喻的转变。也许就像自称“《女神》之后,我已不再是诗人”的郭沫若一样,他们走的是中国式知识分子的歧路。郭氏的一生,著作甚丰,然而真正拿得出手的却甚微。作为政治上的犬马,他失却了起码的良知,“杜甫”一案,更使他完全被抽离了人格。想想今天《鲁迅全集》被一版再版,而郭氏的文集呢?却只能一再的顾影自怜。所幸的是陈独秀始终有着一颗良知的心,政治上的失意,也未能改变他与生俱来的淡泊超然。始终记得的是朱蕴山对陈公的精妙评价:“一瓶一钵蜀西行,久夜山中眼塞明。僵死到老终不变,盖棺定论老书生。”陈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人们愿意去理解的陈独秀又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朱老一语道破。说到底陈独秀只是一介书生。政治上的纵横捭阖、明争暗斗,历来只属于政治家,我向来都是这样认为的。毛泽东就该算是一个强势的政治家,关于这一点,历史是早有佐证。毛泽东最早的一首诗,是他在1910年秋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入学应考时写的《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距,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孔庆东教授在《47楼207》一书中以这首诗为模本,剖析了毛泽东诗词中的君王意识。依我说,我们不妨把“诗词中的”这几个字去掉。17岁该是一个多么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年岁,然而毛泽东却“独”坐池塘边的杨树下“养”精神,也许周围在他看来是多么的风平浪静,只要他不说话,大地就是一片寂静。此时的毛泽东,俨然就是一个老者,有着沉稳和老成。但他又只是在“养”精神,蓄势待发。“山雨欲来风满楼”,短暂的风平浪静不就是阴谋的前夕?浪漫幽默的北大醉侠,踉跄上场,刚见宝剑锋芒就已挥剑回鞘,生活对他来说永远像是在别处。然而对于毛泽东来说,短暂的快意又怎及“浪遏飞舟”之潇洒和超越。贯穿于毛泽东整个创作生涯和整个政治生涯的君王意识,恰如其分的把这位伟大的领袖推向了一种极致。中国的革命最终是由伟大的毛主席领导着走向了成功。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是陈老所不敢想象。政治向来就像一碗冷了的面条,既然冷了,也就尘埃落定了。即使你在某一天加一把火把它烫热,面条也已经变得稀烂,且已经变得模糊,不再像当初的脉络清晰。其实也很难想象中国的革命一直由陈独秀来领导是怎样一种局面,就像很难想象1989年的海子如果不死,像他这样一个感性又狂妄多情的人,将如何生活在这样一个青年人急切展示他们“21岁的年龄,12岁的风度”的年代,海子他那多情柔美的姐姐和妹妹,是否一直一直那么鲜活的生存在他的心中。还有他的诗歌,他的王位,是否还是向着最热烈的太阳。山冈上的芬芳是在凝聚还是在扩散,在迷失?当然,这样的想象也许也像想象死于1962的雷锋活在罪恶的文革中是怎样一种狼狈一样。热情善良的时代人道主义者,是否会一边去公共汽车或火车站上扶老携幼做好事,一边又得急急忙忙地赶去参加某个著名童话作家的批斗会,那时的雷锋是否也像奥威尔的《动物农场》里的老马一样,在平凡的日子里,耕耘着时代的繁重。用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的话说是:补缀着道德破旧的短裤,用《一九八四》里的旧话说是收拾着历史的苟延残喘。跨越历史的想象有时候是多么的深刻,但又是多么的残酷和无情,所以它才成其为想象,而不是历史。

    2007-12-27 10:18:05 作者:一个人的村庄7
    • 0
    • 9513
  • 寻找陈独秀(赛)

                                     一、1942年5月27日上午9时40分,一个孤傲而优秀的灵魂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他就是陈独秀。死前的他在《小学识字教本》上写下了一生所写的最后一个字:抛。作为20世纪神州大地上惊天动地的人物,在他弥留之际,他不得不抛弃了他曾经热爱的并坚持不懈改造着的世界。然而想想这其实是多么的可悲。陈先生的死讯,当时只占报纸上不重要的几行地位,除掉几个亲近的人送他入土,没有什么“哀荣”。这多少表现了社会对他的苛责。一个一心想建立民主的国家却容不下一个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民主而谢世的人。陈老一心倡导新文化下的人的解放,到最后,却换来了只生动的出现在鲁迅笔下的冠冕堂皇的“淡漠”。“后死的他”,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也默默的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一个被中国过早抛弃的先驱,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他是多么的厚重,又是多么的轻浮。把目光投向西方,1940年,伟大的英国首相,也同样遭遇了某种民主的“扼杀”。一个赫赫有名的二战英雄,竟然在本国的大选中落败。满腹狐疑的丘吉尔,愤愤不平的说:“只有伟大的民族才是忘恩负义的。”我宁愿把这句话看成丘吉尔对民主体制的精妙诠释或者是构思。聪明的英国人是富有奇思妙想的,他们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保护了一个真正的英雄,让他功成身退。而一个优秀的英雄他势必只有在淡出之后依旧享受到国人不时投来的崇敬和推崇,他才能深刻的理解什么叫做英雄。生于中国的陈独秀,多少有点悲凉。古老的中国对一个犯错误的人,向来只有一种处理方法,集体的冷漠和轻视。即使到了近代,到了国民追求民主的时代,国人还是用一种古老的方法悬空了一个犯了错的陈独秀,一个大师。这也许正是我们依旧在追求所谓的民主的原因。国民的赤子,他就这样离我们而去,而且越来越远。倘使作为一个单独的生命个体而言,这无疑是最令人向往的。一无所有而来,又一无所有而走,没有喧嚣,没有嘈杂,陈独秀他阴错阳差的享受了这样一种生命的原始状态。然而,作为一个与社会有着纷繁复杂的联系和纠缠不清的关系的个体而言,陈独秀无疑是值得人们不断思考的。回首陈独秀的一生,浅薄的我只能给予他一个“被淡化的大师”的称呼。“言皆断制,行绝诡随,横览九州,公真健者。谤积丘山,志吞江海,下开百劫,世负斯人。”抗日名将陈铭枢如此评价陈先生。童年时期的陈独秀就已经表现出了他的执拗不屈的个性,他经常因为背不出“四书五经”而挨祖父的打,但他却一声不哭。严厉可怕的“白胡爹爹”伤感的说:“这个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可正是这个不一般的强盗,却像普罗米修斯盗火种一样,给中国盗来了一片光明。也许正是祖父的强制造成了陈老的反叛心理,陈老第一个反叛的口号就是“打倒孔家店”,他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大清算。《新青年》的横空出世,无疑增添了陈老的厚重。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新青年》之所以给了当代青年当头一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青年》给了世人一种狂热,狂热到不知不觉产生了政治上的欲望。从这里开始,陈独秀走上了不归路,创刊后“二十年不谈政治”成为空响。就连留美归来时发誓二十年不谈政治的胡适之,也难幸免。作为中国当时少有的思想家和一代文化大师,陈独秀足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和成就。胡适也曾经感慨:如果陈独秀不去搞政治,凭借他的学术根底,只怕当世无人能及。但是,他却为何不能受到世人公平的审视?一代文豪鲁迅先生是陈老同一时代的人,毫无疑问,鲁迅先生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厚厚的一本《鲁迅全集》,装载的是岁月的峥嵘,更是千年不惑的情怀。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虽贵为经典,却愈显真诚。难怪有人说:鲁迅是火,火是炽热的。读鲁迅,让人感动,让人哀叹,让人热血沸腾。相比于鲁迅,有人把陈独秀比成冰。“陈独秀是冰,冰是透明的。读陈独秀,让人清醒,让人深邃,让人冷静镇定。”这样说也不无道理。陈独秀在《研究室与监狱》一文中写到: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被胡适称为“终身反对派”的陈老,曾五度下狱,然而他却始终把囚牢当战场,继续他的科学民主之路。这样一种真切,确实让人深思。相比于鲁迅先生,陈老的话也更见大度。何谓文明?文明不就正是他说追求的德、赛先生?而鲁迅先生的“孺子”,不正是他“故乡”中的某个安分的角色?“鲁迅虽然称自己是‘孤独者’,但还是‘奴隶’和‘看客’中的一分子,陈独秀则在骨子里把自己当成了落后国民的导师。”也许这样说也不无道理。鲁迅先生念念不忘的是故乡的人,而陈独秀一开始就是大手笔。一个是“故乡”情结,一个是民族意识,又岂可同日而语?   二、作为知识分子的陈独秀,无疑是孤傲的杰出的,也是站在世界潮流前列的。然而让人铭记的陈独秀,却是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出现,而且这样一种身份也显得狼狈,显得不光彩,显得尴尬。陈独秀这颗巨星在中国的陨落,最深刻的昭示就是作为政治家在“八七”后的惨淡收场。中国的革命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领导,多少年来这句话都只是单一的被人重复,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过?1927年9月上旬,也就是“八七”之后,陈独秀和秘书黄文容等一行四人秘密登船取道上海。一路上陈老很少开口,偶尔喃喃自语,也只有一句话,那就是“中国革命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领导”。我已经忘却了这句话究竟有多深刻,我只是想让后生的我们明白,在这句话背后,究竟是多么惨淡的一种心境。“谁来领导中国革命”?也许在“八七”之前的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思考中,陈老就明白了革命的出路,然而却空落彷徨。来自共产国际的影响,始终像拂不去的尘埃掩盖了一次次崭新的想法。陈独秀固然有过,但作为政治家,他有对政治对时局的敏感,加之生性的桀骜不屈,使他始终有着一分固执,如同迟暮时的毛泽东。作为在未明的境况中艰难前行的开拓者,陈独秀又是迷茫的,也正因为如此,弱小的中共才一次又一次的接受了共产国际出了窍的灵魂的指引。面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失败,有人不禁要问,是陈独秀之罪,还是共产国际之罪?从“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到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陈独秀完成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现在看来,这也是最不可理喻的转变。也许就像自称“《女神》之后,我已不再是诗人”的郭沫若一样,他们走的是中国式知识分子的歧路。郭氏的一生,著作甚丰,然而真正拿得出手的却甚微。作为政治上的犬马,他失却了起码的良知,“杜甫”一案,更使他完全被抽离了人格。想想今天《鲁迅全集》被一版再版,而郭氏的文集呢?却只能一再的顾影自怜。所幸的是陈独秀始终有着一颗良知的心,政治上的失意,也未能改变他与生俱来的淡泊超然。始终记得的是朱蕴山对陈公的精妙评价:“一瓶一钵蜀西行,久夜山中眼塞明。僵死到老终不变,盖棺定论老书生。”陈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人们愿意去理解的陈独秀又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朱老一语道破。说到底陈独秀只是一介书生。政治上的纵横捭阖、明争暗斗,历来只属于政治家,我向来都是这样认为的。毛泽东就该算是一个强势的政治家,关于这一点,历史是早有佐证。毛泽东最早的一首诗,是他在1910年秋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入学应考时写的《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距,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孔庆东教授在《47楼207》一书中以这首诗为模本,剖析了毛泽东诗词中的君王意识。依我说,我们不妨把“诗词中的”这几个字去掉。17岁该是一个多么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年岁,然而毛泽东却“独”坐池塘边的杨树下“养”精神,也许周围在他看来是多么的风平浪静,只要他不说话,大地就是一片寂静。此时的毛泽东,俨然就是一个老者,有着沉稳和老成。但他又只是在“养”精神,蓄势待发。“山雨欲来风满楼”,短暂的风平浪静不就是阴谋的前夕?浪漫幽默的北大醉侠,踉跄上场,刚见宝剑锋芒就已挥剑回鞘,生活对他来说永远像是在别处。然而对于毛泽东来说,短暂的快意又怎及“浪遏飞舟”之潇洒和超越。贯穿于毛泽东整个创作生涯和整个政治生涯的君王意识,恰如其分的把这位伟大的领袖推向了一种极致。中国的革命最终是由伟大的毛主席领导着走向了成功。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是陈老所不敢想象。政治向来就像一碗冷了的面条,既然冷了,也就尘埃落定了。即使你在某一天加一把火把它烫热,面条也已经变得稀烂,且已经变得模糊,不再像当初的脉络清晰。其实也很难想象中国的革命一直由陈独秀来领导是怎样一种局面,就像很难想象1989年的海子如果不死,像他这样一个感性又狂妄多情的人,将如何生活在这样一个青年人急切展示他们“21岁的年龄,12岁的风度”的年代,海子他那多情柔美的姐姐和妹妹,是否一直一直那么鲜活的生存在他的心中。还有他的诗歌,他的王位,是否还是向着最热烈的太阳。山冈上的芬芳是在凝聚还是在扩散,在迷失?当然,这样的想象也许也像想象死于1962的雷锋活在罪恶的文革中是怎样一种狼狈一样。热情善良的时代人道主义者,是否会一边去公共汽车或火车站上扶老携幼做好事,一边又得急急忙忙地赶去参加某个著名童话作家的批斗会,那时的雷锋是否也像奥威尔的《动物农场》里的老马一样,在平凡的日子里,耕耘着时代的繁重。用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的话说是:补缀着道德破旧的短裤,用《一九八四》里的旧话说是收拾着历史的苟延残喘。跨越历史的想象有时候是多么的深刻,但又是多么的残酷和无情,所以它才成其为想象,而不是历史。三、“声名晦已久,不挂齿颊间。时乖遂入市,曲尽宜归山”。1938年8月3日出狱不到一年的陈独秀携妻潘兰珍来到了小城江津,这在某种意义上也象征着中国往日这颗“光焰万丈的大彗星”已失却了“汝南晨鸡”的翘首。这年离陈氏逝世也只有短短四个年头,五度入狱,已使陈氏病痛周身。可怜的老人,在这个陌生的小城,也许就像姑苏城破在即的夫差一样,一生的轰轰烈烈过后,所剩的还有几许,于是干脆困守孤城,坦然面对失败。夫差老了,老到即使有机会迁都淮左,假以时日又可东山再起他也放弃了。越军攻破了姑苏,站在曾是手下败将的勾践面前,夫差举起给吴国带来谋略和智慧的伍子胥自杀时用的属缕剑自刎了。想起十年前赐死预言吴国将被越国所灭的伍子胥,夫差也许早已悔恨难当。回忆对于某些人来说实在是艰难的苦闷的。《长河如烟》的作者夏坚勇先生在评及夫差最后的失败时说:经历了一生的轰轰烈烈和成败得失,这时候的思考往往可以触及到生命甚至哲学的某些本质。老实说,夏先生对历史有着他独特的诠释语言,不得不令人折服和惊叹。晚年的陈独秀,开始反思自己动荡多变的一生以及中国雄伟悲壮的革命事业,多少仁人志士牺牲了,多少亲朋挚友倒下了,李大钊,自己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再想起现在身边的孤寂,孤楚的老人可谓万念俱灰。比起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陈独秀潸然泪下,于狱中献酒祭先烈,祭自己的儿子,晚年的陈独秀却更显超然。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先生在香港逝世。消息传来,陈老徒增悲痛,在哀悼蔡先生的文章中,陈独秀用了“后死的我”四个字。到最后,死也变成了一件平常的事。“古来何物是经纶,一片青山了此身”。一生漂泊在外的陈独秀,临死之前终于想起嘱咐自己的儿子陈松年把自己的棺木带回老家。虽说同是青山相伴,可也许家乡的山会别有一番亲切。怀宁县城,了解陈老的也许不多。这也正好,童年时的陈独秀是倔强得那么安静,那么祥和,那么死后也应该归于青山绿水,归于自然,归于纯朴。也许就像布伦海姆庄园里呱呱坠地的丘吉尔,幼儿时他穿着巴掌大的背心,在偌大的庄园里发出他沉睡的声音,而晚年的这位政治泰斗,也一样在讨论关于国家大事的会议上酣然沉睡。两者浑然一体。关于人的诠释,也在这里得到最有趣味的延伸。陈独秀像神出鬼没的勾魂使者一样,气势汹汹的来到了人间,本想在世间多勾走些许灵魂,但没想到气急败坏的阎罗大王嫌人间太过混乱和嘈杂,于是早早的召他回去。但陈独秀毕竟是真真切切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时代,一个发现人,解放人的时代。抛开政治上的错误不说,陈独秀无疑是中国来辛式的人物。即使就陈独秀整个人生而言,历史评价也不应该是势利的舞台解说词。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是可以讲一讲的,他是有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等,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我们是他那一代人的学生。”毛主席的话听起来好像是对陈独秀的极好的评价,可我总觉得有点刺耳。这样的句式,这样的字眼,饶有兴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清晰的师生脉络。他们三人都是史上有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成就如此巨大,可每个人的成就层面却是多层次的,宽领域的。更重要的是柏拉图深深的理解了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而亚里士多德也景仰着他的老师。歌德说:“今日的一切/不过是盛世祖先/凄凉的余响。”观看今日的文化,有多少值得我们拿出来傲视历史的浅薄?前些日子在上“西方经济与政治”课的时候,有幸聆听了老师在谈及现今社会状况时的妙语。其间老师提出了一个极富价值的命题:文革失败后,中国分别在政治与经济层面上进行了有益的改革,那就是70年代末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中国在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方面的进步是明显的,卓有成效的。然而30年的发展也积累了些许问题。近几年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口号。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号召,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认识社会文化,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如何弥补文化层面上的缺失,也许将是我们面临的最大使命。既然我们可以在政治和经济层面进行改革,那么我们可否在文化层面也进行一场有益的尝试呢?如果可以,那将是多么快意的事。如果有那么一天,那历史是该在这时候为具有浑厚功力的陈独秀划上厚重的一笔。到那时候,历史也许就多了些许无可厚非。编者按:文章从多个角度多个事件分析了陈独秀的事迹,深刻而让人反思.编辑漫天雪 点评意见:笔触大气,论述精到,本文是一篇具有着文化方面现实意义的文章。——编辑:昊岸  【编者按】:本文深入剖析了倡导民主和科学的共产党主要创始人陈独秀的一生,          论述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文化对人思想的影响。                              -----扫地叔叔----                                  2008-1-7

    2007-12-27 10:17:06 作者:一个人的村庄7
    • 0
    • 9512
  • 远走高飞(赛)

    小时候,常常看见电视剧里,一个热血青年身着一袭笔直的中山装,站在直插云端的高山顶上,面临着波涛滚滚的大江大海,振臂一呼:从此我要远走高飞!又或是一双不为世俗所容的情人,一起坚定地许下誓言:携手远走高飞!……如此种种有许多,具体的剧情我是不记得了,但是惟有这一句“远走高飞”却深深地铭刻在脑海里。总觉得这句话有一种惊天动地的神力,能撼动山海,移天换日。否则的话,为什么它的出场总是在那么惊心动魄的剧情里?有时候,年幼的我甚至在幻想着,有一天也要试一试这“远走高飞”,挣开父母掌心的呵护(当时却想这是束缚我自由的罗网),到天涯海角去印下我的足迹,绕着赤道、两极和宇宙潇洒地穿行往来,那应该是多么豪情壮志的一件事情啊!一个独行侠,背着一个背包走江湖,以天为庐地为盖,甚至还有一点浪漫主义的色彩。每每想到此处,嘴角总禁不住微微上扬,心,早已神往其中。直到今天,十八岁的我正式迈入大学生活里,我才体味到这四个字中那隐于背后的辛酸苦辣,以至于无奈和沧桑。目前的我,甚至不同于一个月前的我。至少那时候的我还在豪言壮志地说,我可以洒脱地远走他方,像徐志摩笔下的诗句“轻轻地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仿佛心中是没有什么牵挂的,是不为什么东西所羁绊的。那时候的我甚至还会暗地里掩嘴,笑话朱自清与胖胖的老父在火车站里离别的那一幕落泪,因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嘛!甚至,我也会笑话古人离乡别井何以有那么多愁苦呢?难道天涯何处不能容身么?到了哪里还不是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么?有什么不同!但是,当我真正走出了家门,独自一人“远走高飞”,到他乡求学的时候,我才赫然脸红地发现,原来,什么是“年少轻狂”,原来,什么叫做“思念” !现在的我,可谓真的是“远走高飞”了!我,独自一个人在大学里生活,独立承担了一个人作为“人”所要承担的责任,包括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健康,自己的学习,如此等等。必须事无巨细地躬身自理,必须三思而后行,必须独立思考一件事情的可行与否……许多的“必须”,组成了我“远走高飞”的定义。然而,这种定义,与我开始所想,是相去甚远的!于是,我开始羡慕那些总角的孩童,那些牙牙学语的婴儿,那些还在父母庇佑下成长着的孩子们!当初那些对于孙中山远渡檀香山、周恩来出洋留学、宋氏三姐妹漂洋求学的艳羡和渴求之情全然没有了!我为我竟变得如此没有大志向而感到惊讶并且脸红!噢!于是,我开始咒骂那些写电视剧的编剧们,为何没有解释清楚,“远走高飞”本是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本是有许多的无奈艰辛?其背后那种孤独寂寞,那种迫于无奈而奔走他乡的感情,那种餐风露宿的凄凉,那种须事事躬亲的劳苦,何以没有一提?但是转而一想,本是有的东西,本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何以值得提起呢?只是我本浅陋,并未明白那些道理,便无端地羡慕起“远走高飞”的人们罢了!然而,究竟我还要不要渴求“远走高飞”呢?人生只有两种旅途,要么就止步不前,安居乐业,在自己安定的小窝中暖暖和和地度过一辈子。诚然,众看官必定要嗤笑这种人的小家子气,但细想一下,这样的确生活得很惬意舒适。另外一种,就是一生都在赶路,轻装简便,天地为家,历经世上风霜雪雨。此种人必定是心有大志向,为着理想而奔忙,有点像夸父追日的味道。这种人是必定要承受大苦大难的,但是他们的生命也必定是惊天动地,或可载入青史的。两者权衡,我竟有点为难。不过,人生只有一次,我怎么能偷安呢?流星璀璨,那是它的身体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的光热;蜂蜜虽甜,没有蜜蜂的勤劳怎可得?趁着年轻,我还是去闯闯罢!经受“远走高飞”的历练,去广阔的天地间狂奔呐喊吧,尽管那里有荆棘有丛林,有湍瀑有奔流,有日晒有雨淋,有狂风有雷电,但是那里最最重要的是有宝石一般的理想,那里我人生的目的,那是我生命的意义所在。我怎么能够放下生命的目的和意义,那我来人世间何为?我,还是去闯闯罢!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征文:大学(专)组

    2007-12-25 11:14:41 作者:瑶木兰
    • 0
    • 9509
  • 一年了吧?(赛)

    珠海的五月,骄阳似火;珠海的五月,大雨滂沱……珠海真的是一个奇怪的城市,呵呵,天气一天里头可以变换好几回,其惊人的速度足以让你目瞪口呆!来珠海快一年了,常常脑袋里会突然冒出这个念想。这念想出现的次数最近且更频繁了——大概是最近又快高考了,铺天盖地的消息或见报、或被口耳相传。我本以为大学的校园应该是与高考最无关的地方,像一个密闭的围圈,隔绝了走进这金字塔时所付出的壮怀激烈,隔绝了走出这金字塔时所面临的生存压力。里面应该是一片宁静而饱蘸书香的乐土。但,即使是在已经跨越了高考这道坎的大学校园里,依然在悄悄地传递着高考的信息——也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是一种轮回的感觉,就像“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高考是风雨不催的营房,始终顽强坚固地架在学子们漫漫求学生涯之中,而被压抑成“书奴”的学子们,则为流水线变换着年年不同的新鲜面孔。当我回首,想想“去年的今天我在干嘛?”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感怀的心情涌动在心头,感慨时光的飞逝,感动于我已走过的步步足迹履印。人生有一个定律,叫做“身不由己”。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这条真理被再一次证实了。无论再怎么想学陶渊明在五柳树下做个悠然的隐士,也逃不开所处环境的种种琐事的羁绊。这有点像蜘蛛——在一个地方安定下来了,就必然会织网,然后就必须守着那张网过日子,缝缝补补,一直忙碌到下一次的游徙。读书十几年了,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就是一次次的迁徙,每一次都会结识新的人群,每一次都是从新开始织网的过程。慢慢地,自己会熟悉周围,可以到很细致的地步——比如上学路上的哪一块砖有什么残破之处、比如汽车须的哪一班次才比较空、比如某个时刻会见到哪个匆匆赶车而来的学生……然后自己也会被周围的环境和人事所熟悉,一路上会有会心的点头示意,会被人不断重复自己的名字……然后,当初怎么看怎么陌生的地方,现在不用看也熟悉得很;当初怎么看怎么别扭的东西,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习以为常了,甚至觉得它本来就应该是这副长相才合理。然后,从一开始在新环境里不知道干什么好,渐渐地就发现有许多的事情找上门来,琐琐碎碎地缠着人。于是发现,自己已经融入了这个环境,自己已经与这里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了这里面的一分子。然后,让你对这里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时候,又意味着下一次迁徙的开始。你又得去重新出发,重新认识,重新熟悉,重新织网。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地轮回着,不断地螺旋式发展着,仿佛是一再地重复着同一套动作,但是人生已经在向前迈进了,人生已经在你的不经意间,走出了很远的距离。啊!又一年了!当今年的九月,我再踏入校园的时候,看着新生初到校园茫然而不知所措的神情,我又会想到什么呢?我肯定是满怀道不出、道不尽的感想,那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心情——但我敢肯定,每一个用心生活过的人,都会体会过! 征文:大学(专)组  作者注:本文写于2007年高考前夕,经年已过,纪念作者的高考一周年,也献给同届的朋友以及今年高考的师弟师妹们。

    2007-12-25 11:09:41 作者:瑶木兰
    • 0
    • 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