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散文·随笔·短信

  • 岭南师范学院教师院三下乡活动文化支教“火热进行中”

    日期:2020-8-5来源:岭南师范学院“启明星”文化支教队作者:胡子茵7月25日,岭师2019届三下乡活动的号角声已经响起。由于疫情的影响,很多活动和课程大都在线上进行,每年传统活动“三下乡”也不例外。本次三下乡的活动主题是“青春助脱贫携手奔小康”,我们“启明星文化支教”队伍由十名云支教志愿者和活动指导老师组成,我们通过开展中小学学生文化课程、艺术体育、心理健康等线上线下课程辅导,以“扶智”“扶心”助力“教育扶贫”“思想脱贫”,正好诠释了“青春助脱贫”活动主题。第一次在线上教学,并且是以小老师的身份和学生初次见面的腼腆与紧张。上课的认真打破了上课前的尴尬,学生也慢慢地适应课堂,开始与小老师互动交流。小老师不仅仅在课上帮助学生理清做题思路,课后也会传授学习数学的经验,和提高分数的方法。岭南师范学院师生的无偿教学,展示了岭南师范学院师生的良好精神风貌,时刻传递正能量。

    2020-08-05 20:39:14 作者:胡子茵 9601 0

  • 同样是暑期三下乡文化支教,它相比线下支教到底牛在哪里?

    日期:2020-8-5来源:岭南师范学院“启明星”文化支教队作者:邱霖锋看到标题,很多同学会满脸问号,它是谁?它又牛在哪了呢?其实它呀,是岭南师范学院2020年暑期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的文化支教实践活动,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由线下转为线上的形式,主要指以省“两帮两促”“青年云支教”与学校“中小学线上教学万人志愿联盟”为平台开展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此次活动是为了响应“青春助脱贫,携手奔小康”的主题,重点针对所在地农村贫困户孩子,为其开展中小学学生文化课程、艺术体育、心理健康等线上课程辅导,以“扶智”“扶心”助力“教育扶贫”“思想脱贫”。介绍完我们的主角,下面就解释一下它到底好在哪里:1、牛在有个性化的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来选择课程,也可以备注希望的辅导老师的特点,后台根据学生的备注信息筛选出学生心仪的辅导老师,这样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节省了学生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因为这次活动的教学方式是“一对一”,所以辅导老师能够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诊断,为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和课程,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有效的提高学习成绩。2、牛在节约成本回顾往年的暑期三下乡文化支教活动,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安排好辅导老师的住宿和饮食,还得担心各种安全隐患。现在有了线上教育平台,辅导老师只要设备齐全便可以不限地域地进行教学,自然少了很多顾虑。而且岭南师范学院举办的此次活动均为志愿活动,招募的都是校内优秀的师范生进行云支教,不收取辅导学生的任何费用,有些没有设备的学生还为其提供上课的设备,为贫困地区的学生带去了一缕阳光。3、牛在文化支教不再限于低年级往年的暑期三下乡文化支教活动常常因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只能在贫困地区的小学开展,而此次省“两帮两促”“青年云支教”与岭南师范学院“中小学线上教学万人志愿联盟”活动不再限制于低年级的学生,很多贫困地区需要学业辅导的初中生以及高中生也能参加。最后,感谢岭南师范学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锻炼机会,希望我们的活动能够帮助更多贫困地区的学生,启发更多的明日之星!

    2020-08-05 20:35:26 作者:邱霖锋 9607 0

  • 感受浮月村的日常生活

    当第一缕晨曦划过漫无边际的黑夜,天空露出了鱼肚白。公鸡一如既往地打鸣,将还在睡梦中的人们唤醒,将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村庄唤醒。我们小队的实地考察也随之开始。一缕缕炊烟从村子里升起,象征着新的一天已悄然开始。人们在为自己准备好早餐后,便扛起农具往田里走。走去田里的路途中,偶遇同行的二三好友,便也会八卦上几句。来到地里,人们挥汗如水,向这片土地诠释着何为勤劳。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描绘着自然最美的画卷。虽然村子已经成为一处景点,但人们还是选择坚守自然,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站在高处,我们看到了整个村庄的农田井然有序,不禁让人想起桃花源记中的一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午时分,避过猛烈的太阳,人们早就离去田地,找地方纳凉休息,而我们也找到了一处避凉的好去处。在古榕树的巨大树荫下,却又别有一番风味:小贩们会将准备好的商品带来此处售卖,若是无聊,还可以和隔壁的摊主聊上几句。不知不觉,已是傍晚。辛勤劳作了一天,人们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家里走。村庄又飘起一缕缕炊烟,饭菜的香气走遍大街小巷,呼唤着家人们的归来,同时也在提醒着我们——该吃晚饭了。晚饭过后,大人们在一旁纳凉、拉着家常,小孩子们在另一旁嬉戏玩耍,倒又有几分怡然自乐。渐渐地,夜已深,这座小村庄又连带着她的儿女们一同睡去,我们小队一天的实地走访也已经结束。当明天的太阳升起之时,会不会又有几分生气?

    2020-08-05 18:42:53 作者:冯家辉 9605 1

  • 浮月古物寻——坚守本心,砥砺前行

    今天,我们的实践小队再次对浮月村著名的洋楼进行探访。而这一次,我们将深入这些洋楼,来一次“面对面”的约会。推开吱吖吱吖响的大门,历史沧桑的气息扑面而来。从外面看整栋洋楼十分古老,但内部的墙壁看起来还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走入一楼的大堂,其风格与百年前的平常人家并无一二。其厨房也在一楼,古老的木质方桌静静地待在那里,似乎在为我们重现百年前一家人开开心心坐在一起吃饭的场景。在一楼一旁还有个储物间,里面摆放的箱子和架子映入眼帘。是的,在以前,每户在地里辛勤劳作的人家几乎都有自己的一个小储物间。架子用来存放盛着需要晒制保存的农作物,箱子或是用来摆放一些杂物。走出储物间,沿着窄窄的楼梯往二楼走。而楼梯上的小窗户便为一楼和楼梯提供主要的光源。来到主人的卧室,里面俨然摆放着具有年代性标志的睡床和梳妆镜。纵使上面布满了灰尘,我们也能体会得到那个年代拥有这些家具的幸福生活。走出卧室,西式装修风格的阳台向我们诠释这座古楼被称为洋楼的部分原因。在阳台,我们欣赏着绿色的海浪,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拥抱着凉爽的风,不禁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探寻古洋楼,好似在阅读一本古老的书。它似老人,向着来往的人们分享他所经历的风雨。在这个被科技冲击的社会,他还是保持着自身的宁静,不为喧嚣的外界所沾染,静静地说着他的故事。房子不小,用来存放古物刚刚好;心门不大,守得初心倒也合适。这便是历史,不应让人们遗忘的历史。不忘初心,方可砥砺前行。

    2020-08-05 18:41:37 作者:冯家辉 9622 1

  • 浮月村——老照片的故事

    “浮迹行”实践小队在之前探访浮月村洋楼的过程中,发现洋楼里挂满了耐人寻味的老照片。经过岁月的洗刷,照片都已微微泛黄,但其背后的故事及其意义,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说浮月村是侨乡,那必定少不了华侨们的旧相片。从他们的相片里,依稀可以看出侨民们身上敢打敢拼的珍贵品质。在那个岁月不静好的年代,他们背井离乡,只为谋求更好的出路。有些离乡较近的便在香港、澳门奋斗;有些离乡远的,选择在南洋亦或是当年的旧金山打拼。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这些地方寻得好生活之后,还是会选择回乡,为家乡的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浮月侨民们一直不忘根本,有始有终。一张全家福,不用多说,道出的便是当年人们幸福的生活。一个小家的团圆美满,背后是国泰民安的根本。这个小家,或许只是当时无数百姓生活的一个小小缩影。这张排球队的老相片,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话: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从中看出的,是人们对体育的重视。如今,我们更应该重视体育。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才是“革命”之根本。一张张老相片,展现的是历史,蕴含的是曾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020-08-05 18:40:31 作者:冯家辉 9599 1

  • 密探蓬洲村,深挖潮汕文化

    本次的实践活动我们队里大部分是潮汕人,并且非潮汕人也表示想要了解潮汕文化。我们便将实践活动中的其中一个看向了潮汕文化。在众多地点中我们选择了蓬洲村,这个富有历史底蕴的城村。而其中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便是三都城隍庙,它位于蓬洲所城东门内,是明朝洪武年间的建筑物,至今已经有六百出年的历史。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蓬洲所城建成后,按古例凡建城必建城隍庙,于是同时也建成了该庙。但不得不说,他真的给人一种“生人勿近”的感觉,我们是坐公交车去的,一路上,车上从拥挤到只剩下我们几个人,等我们下车时,我们仿佛穿越了一般,这里的人烟确实是稀少。再待到我们走进三都城隍庙,没有百度百科上写的那么富丽堂皇,而是灰尘满满,本应色泽饱满的人像,却黯淡无光。但当我们从外面进行围观时,那精细的建筑工艺还是令我们赞叹不已。城隍是中国民间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是道教尊奉的主要冥界神灵之一。道教称城隍剪除凶恶,保国护邦,掌管阴间事务,是城市的保护神,因此,凡建都城,必建城隍庙。甚至到现在还是有些人还是会到这里祭拜,或许有人说是迷信,但我们却认为其实是一种传统。年轻人基本上都慢慢淡化了这样的传统。现在各地发展速度都很快,传统文化或是历史总会轻易的被人们淡忘,但愿有一天三都城隍庙的灰尘可以被扫净,继续点亮那神圣的光火。

    2020-08-05 15:46:49 作者:阿卢 960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