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散文·随笔·短信

  • 我与外婆、老外婆

    我与外婆、老外婆我的外婆和老外婆,都是命运多舛的女人,脾性却完全不同,常常争执不下。谁都拿她俩没办法,而当我这个“小东西”、小丫丫,出现在她们俩前时,竟然有了统一的话题、统一的口径,甚至统一的笑容和眼神了。从童年到少年,我都是在她们的疼爱下长大的。如今,外婆、老外婆远在天堂,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离我越来越远了,而所有与她们有关的情景,却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了……一在我出生时,老外婆已经82岁了。在我对她有记忆时,她摆弄着我的小脚丫,羡慕道,“好有福气的小丫头,这么好看的小脚丫,不用再受我当年的罪了哟。”随着我长大,对老外婆说的三寸金莲愈发好奇,她后来不断讲给我听。老外婆问我,“你听懂了吗?”我点点头,却是似懂非懂,老外婆点着我的小脑袋,“你要学会识字,把太姥姥讲给你的都记下来就好了。”我记录的第一篇文字,就是老外婆讲我出生的故事:“……太姥姥说我外孙女羊水在后半夜突然破了,她被紧急送往医院,我家的小丫丫就要来了……这是我出生时,太姥姥说的最令我激动和兴奋的话,我感觉我的诞生很不平凡,有了别样的意义。太姥姥睡不着了,她起床穿好衣服,指挥外婆打开所有门窗和抽屉。打开这些东西,意即‘开门’顺利生产、‘欢迎回家’。太姥姥和姥姥还按照最古老的方式,给即将出生的我祷告和祝福,期盼送子观音平安喜庆地将我送来……”她们欢天喜地地做着这一切,同时又担忧着,毕竟我的妈妈是一个重度残疾人。妈妈经过剖腹产手术,顺利将我娩出。我是一个发育正常、身体健康的孩子,尽管我在母亲畸形的子宫里,艰难孕育、存活、成长,但还是有惊无险地出生了。1989年12月1日早晨,老外婆看到自己四世同堂的梦想成真。二曾经外婆面对重度残疾的女儿,愁苦不堪,“你残得这么重,给你根打狗棍,也难讨一口饭,以后还不得饿死?”自从我像一颗种子,扎根在我妈妈肚子里,外婆兴奋地高叫,“这下好了,这下好了呀!我闺女后继有人喽,饿不死了,我死后能闭上眼了!”外婆这话,在我面前不知说过多少遍。年幼的我,瞬间觉得自己是为妈妈而生,是来拯救妈妈的小天使。妈妈因为残疾,高中毕业后一直没有工作。眼看我妈妈结婚生子,没有经济支持怎么行?外婆决定,在我家楼下那块仅有四平米的地儿开一个小卖部。为建小卖部,一砖一瓦都需要我爸爸去准备。外婆陪同我爸爸,推小推车、搬石块。房屋的地基需要大石块,外婆一马当先推开两个男人,对我外公说,“你当干部坐办公室一辈子,这活得我干。”她又对我爸爸喊,“孩子,你还年轻,别抻了腰,我来!”外婆用一根木棒,拼尽力气撬动大石块,一点点支到小推车旁……三个人合力将大石块搬上车,推回来;又是他们三个人,挖沟打地基、和泥、砌砖、装门窗,直到全部完工。外婆看着盖起来的小屋,喜极而泣,她抱紧我和妈妈,“你们有吃饭的家什了,往后日子不愁了。”三我出生那年,外婆外公刚退休,而我的到来填补了空虚,我成了他们“手心里的宝”。实际上,如果没有他们的疼爱,我真的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因为爷爷奶奶反对我父母的婚姻,与我们家断了关系。有爷爷奶奶,却不见爷爷奶奶,就是没有爷爷奶奶。小孩和大人都嘲笑我,我还被小孩们扔来的小石块打在头上,我又惊又怕地哭起来……老外婆将我揽进怀里,又开始讲故事:“……从前,一个下雪天,一个有一对小脚的妈妈,领着她的女儿,走在风雪里。女儿喊,‘妈妈,我饿、我冷,我要回家。’而小脚妈妈没有饭给她吃,也没有家领她回去……就在下雪之前,妈妈的丈夫、女孩的爸爸,不要她们了。小脚妈妈和她的女儿,听到那个男人说,‘你们走吧,我马上就要结婚了,这里已经没有你们的地儿了。’妈妈踮着小脚,跪下来苦苦哀求,希望男人不要抛弃她们。可是,说什么都无济于事了,男人铁了心不再回头……”正讲在兴头上,外婆进来听见了,朝她吼,“你怎么净说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对丫丫影响不好,你快住嘴吧!”我替老外婆争辩着,“没有,太姥姥给我讲故事,还在教育我,我明白很多道理。”后来,老外婆悄悄告诉我,她讲的小脚妈妈和女孩,就是她和我外婆。在我外婆八岁那年,她们母女去城里找丈夫,却被丈夫抛弃,无家可归。她只得和年幼的女儿相依为命,独自带大女儿。做人谁都不容易,谁都会遇到沟沟坎坎,迈过去就好了。四小卖部建在一条小路上,专卖日用品。因为靠着盛煤和柴火的地方,阴暗潮湿,房顶上常常掉下叫草鞋底的虫子和蜈蚣。外婆担心毒虫钻到我耳朵里,用棉球塞进我耳中。外婆为增加收入,成了倒卖啤酒贩子。我们这里的啤酒很出名,而我家离啤酒厂不远,外婆托人早早排队,买刚出厂的啤酒。之后,外地贩子纷纷围拢上来,买外婆的啤酒。外公外婆将退休金和卖啤酒的收入,都投进我们的生活中。他们的日子过得极其拮据,已经不仅是省吃俭用了。80多岁的老外婆,也像一个小孩般嘴馋。有一回,她见垃圾箱里有未拆封的面包,就捡来吃。恰恰被外婆看见了,被一把抢走面包,还被骂。老外婆吃垃圾箱里的面包,很是刺激着我,一旦想起就想哭。因此,我读书学习的目的很单纯——挣很多钱,给老外婆和外公外婆,买他们想吃的好东西,直到吃够。五在我的求学时代,回家里写作业,是惬意而幸福的时光。三位老人围坐在桌前,脚下还有我们家的猫咪“猫大妮”围绕着。老外婆和外婆,看着我和猫大妮一天天长大,很欣慰。老外婆90岁、我8岁那年,她在睡眠中安然去世。近十年的每天早晨,爸爸将手擀面端进老外婆房间,叫她吃早饭。她躺在床上,没有一丝回应。老外婆终是没有吃到我买的好东西,好在爸爸走进这个家后,每天都为老外婆做好热气腾腾的手擀面端上去。劲道的面、水嫩嫩的荷包蛋,老外婆百吃不厌。外婆辛苦一辈子,自己也留下一身病。外婆因为糖尿病、髋关节骨折、心衰等病倒了,我们守在她床前。外婆的伤口久未愈合,疼痛难忍。我心疼地看着煎熬中的外婆,一点办法都没有,她的痛我无法替代。我17岁那年的冬天,外婆永远离开了我们。在外婆去世的三七祭日里,猫大妮也随外婆而去。世上最爱我的外婆走了,我最亲密的玩伴猫大妮也远去了,我悲凉的17岁。后来,因为出色的外语成绩,我被外派澳门工作。那时,家里有年迈的外公、身残的妈妈,走与不走,久久纠结着我。是爸爸力挺我,“你去吧,外面的世界很大,趁你还年轻。别担心,家里有我呀!”我难舍难分地离开家,去澳门工作,其间外公去世了,我未能见他最后一面……如今的我,在外婆家空荡荡的房子里,久久呆立泪水长流。我坐在老旧的方桌前,用我童年用过的铅笔,一笔一画地写下《我家四代与那只猫》。后来发表在澎湃新闻麾下的“湃客工坊”,之后被“全民故事计划”、青年文摘彩版、《读者》《意林》等先后转载。作者简介丫丫,山东青岛人。作品散见于《三联生活周刊》《南风窗》等。

    2025-02-07 16:35:14 作者:丫丫 45 0

  • 把美好镌刻在成长里

    把美好镌刻在成长里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出省旅行,是七年前到的湖南郴州。那时正值天空略雾,我不情愿地跟随父母看日出。那个幼小无知的孩子睡眼朦胧,鼓着腮帮子,摇动在妈妈手心里的手闹着:“妈妈,我们这么早起干什么嘛?我好困呀。”妈妈笑着摇摇头:“孩子,我们去看美丽的日出,到了你就知道了。”来到观景台,我困倦地看着那无趣的黄色云彩,转眼昏昏睡去。而这一睡,便时过境迁,七个春秋。今年国庆,恰逢祖国七十五周年诞辰,我们再次来到了湖南林邑。环绕着公路,盘旋来到山腰间的一户民宿,便在此地客居一夜吧。晚上,我们住在窗明几净的房间里,茶香香薰的清幽淡雅笼罩着整个房间。拉开窗帘,映入眼帘的是在灯红酒绿的城市未曾见过的景象—星河流转,漫天的星辰遍布在黑夜的晴空上,他们跳着,唱着,舞着,毫无顾忌地宣泄着在乡村居住的无忧无虑。蝉与鸟的鸣叫与远处母鸡的咕咕,小狗的轻吠互相呼应。此刻,无比恬淡的美好镌刻在心间。清晨很快到来,我们在美好的旋律中醒来。穿上大衣,走出门去,登上二楼的露台。日出的时刻,将要来临。我们的面前是烟波浩渺的东江湖,远处的群山顶着一条暗红色的绶带,好似给灰暗的群山打上一层同样黯淡的描写。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暗红逐渐变成亮红色,天空呈现出一片鱼肚白,似乎等待着天神的作画。这层白色越来越亮,变成的金黄色如同珍贵的金属;东江湖上同样波光闪烁,真是“浮动的光好像跳跃的金子,湖中的日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了。顷刻后,天完全亮了,无限的湛蓝之中万里无云,太阳若火轮飞旋于天空之上,无限耀目。一个小弟弟从房间里出来,登上露台,坐在我的旁边,他的神情睡眼朦胧,满脸写着不情愿三个大字。他说:“哥哥!你们这么早起干什么呀?我好困呀。”声音之中是童年的无限懵懂。我笑着摇摇头,思绪却回到七年前的我身上,我说:“弟弟,我们去看美丽的日出……到了你就知道了。”我攥着弟弟的小手,感受着他略微冰凉的肌肤。静静地,我微笑着面对着他:“弟弟,你看那白白的天空变蓝了,像不像太阳公公在天上画画呢?多美好呀!”弟弟用好奇的眼神望着我,又看看万里无云的蓝天,咧嘴咯咯地笑了。当下,我的心中充斥着他那银铃般的笑声,渐渐陶醉。回过神,才知那是早已经由多年前的年幼无知的我,用稚嫩的笔触,笨拙地镌刻在我的成长里的无限美好。作者简介谭圣耀,笔名言土羽,2009年生,广东华侨中学学生,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校内建立并运营22三侨写作论坛(学生团体)。爱好文学创作,曾在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获省级优秀奖,作品曾发布于《岭南少年报》。擅长写景类诗歌、批判小说、科幻小说及网络文学。

    2025-02-07 14:39:42 作者:言土羽 67 0

  • 秋日物语

    在宁静的时刻,我常常将细碎的过往和点滴的心情化为文字,存放在心灵的空间里。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但它们终究是我的心声,堆砌着那些平凡的点滴,记录着流年的轨迹。很久没有更新日志了,偶尔会有很多感想,但都没有及时记录下来。偶尔无意中会去浏览空间,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文字会让我领略到另一种滋味,仿佛与我息息相关,又仿佛与我无关。转眼又是秋天。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以悲秋为主题,宋玉在《九辩》中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开篇,更是奠定了这一传统。然而,李白却以“我觉秋兴逸,谁言秋兴悲”来表达他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尽管像李白这样乐观豪放的诗人并不多见,但杨万里的“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却展现了另一种美丽,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宜人之处。而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更是以超然的姿态,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我很喜欢刘禹锡那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情逸致。然而,喜欢归喜欢,我始终没有达到他那样的豁达和才情。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学到、领悟到不少东西,心境和观念也改变了不少,但有些东西却是明明知道要去改变却很难改变的。似乎已经很久远,上一次与爸妈共度中秋的时光变得模糊不清。那次在韶关的短暂相聚,虽然只有三四天的光阴,却让中秋佳节充满了别样的温暖与意义。每次家庭聚会,我都希望能好好照顾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热情与关怀。然而,结果往往是妈妈忙碌的身影占据了大部分画面,就像每次回家,她总是忙里忙外,不得闲暇。这么多年了,一直都是他们在为我们操心,为我们付出。只有在父母面前,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任性,可以无条件地依赖,可以不必担心他们会对我们产生误解或偏见,可以把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可就像上次一样,我也会因为他们不肯多留几天而感到难过,但其实,让我难过的远不止这一点。有人曾邀请我写一篇关于中秋怀人的文章,惭愧的是,我终究还是没能完成这个任务。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最怀念的是爷爷奶奶,但我已经开始害怕去触及心灵最深处的那份情感,因为那里既有快乐的回忆,也有无尽的悲伤;我最挂念的是爸爸妈妈,然而我也深知,自己无法改变岁月的匆匆流逝,那白发苍苍的背影又是怎样的一种感伤;我还怀念着许多同窗好友,虽然有些已经不知散落何方,但记住的便永远都记住了。如果有一天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我希望能喊出对方的名字,让那份记忆再次鲜活起来。这个秋天,我以为自己已经淡漠了那些悲伤的心情和文字,因为已经害怕去触及心灵最深处的那份情感。然而,一提到“怀念”两字,尤其是在这样万人皆言悲的季节里,我还是会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落寞。其实,我本不该如此。岁月流转人事更迭,但那些美好的记忆和深情的怀念,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我都会珍惜那些曾经陪伴过我的人,感激他们给予我的温暖与关爱。在这个秋天,愿我的思念能穿越时空的阻隔,传达给每一个我怀念的人。【作者简介】邓晓春,女,湖南衡阳人,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学习强国》《人生》《中国自然资源报》《南方工报》《清远日报》等报刊杂志及新媒体平台。曾获省总工会“阅读成才创建新功”征文活动三等奖并获评“十大阅读成才女职工奖”。

    2024-11-21 10:50:48 作者:邓晓春 196 0

  • 桂馥

    “金桂树,开金花。秋风一吹香万家。”老家的老围龙屋内有一株金桂树。围龙屋院墙高大,里面的人看不到外面,外面的人也无法窥探内里。然而一到每年秋季,这株金桂树的幽香总会颤颤巍巍地从高墙内往外探。钻进每位路过青石板巷的路人鼻腔里,高调的宣告这高墙内还有一株桂树;却又总会调皮的搭上路人,与他们一起前往不同的地方旅行。南方地区湿热,旁人种植桂花总是选择四季桂等更实惠,更易生长的品种。金桂,种植麻烦,养护工序繁多。许多人不愿给自己找事干,自然能见到的也就少之又少。可为什么老家的这株是金桂树呢?说起来,这株金桂树还是祖父送给我的生辰礼。我出生那天由祖父亲手植下,成长到如今。已是十九年来,它同我一起成长,一起见证了村庄的变迁。金桂树的始花期是种植下去以后的第四年。在我们四岁那年,它开始长出几小簇金灿灿的桂花。第一年开花的金桂花香远没有如今那么浓郁,离得近还不够,还得细细地嗅才能闻到那一缕缕的清香。母亲说那时的祖父总爱带着我趴在不高的金桂树前,嗅着那似有若无的桂花香。金桂开花的那年,小舅他们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深圳赚到了第一桶金。这第一桶金就带回来给祖父祖母盖了一栋三层的小洋楼,作为村里第一栋盖起来的小洋楼,好不阔气。我还记得那年崭新的洋楼里还放有一台大彩电,母亲说等洋楼装修好,祖父祖母搬进去也就该享福了。小洋楼建完外公催促着让小舅做点好事。于是小舅便用多余的钱给村子里修好了新的水泥路,又用水泥桥面代替了通往村子的独木桥。村子的路面终于不再尘土飞扬,外来的车子也终于可以开进村里了,村里的人们喜不自胜,都说村子终于也赶上时代的发展了。在我们八岁那年,金桂进入了盛花期。那年秋天围龙屋和屋前的青石巷每一处都充满了桂花浓郁的馨香。它的馨香伴着秋天的第一缕秋风,叩开了祖父母新家的房门,花香四溢,沁人心脾。村里也陆陆续续地盖起了许多小洋楼,四层的,五层的;我们家的小洋楼淹没在一堆小洋楼里,不再如以往那般阔气,反倒是因为年代久远显得有些灰白。村里的路装上了路灯,走夜路再也不用担心翻下田里滚一身泥,夜晚小孩子嬉戏又多了一个好去处。我的金桂长得更高了,明明同样是八岁,如今却也到了我需要仰望它的时候。我们十八岁那年,金桂结果了。过了始花期,盛花期,在第十八年,金桂进入了结果期。这年秋金桂花香依旧准时的叩开了洋楼的房门,今年却不仅仅它独身前来,伴着它一起来的,还有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是这一年,村子通上了每家每户的天然气,不再使用笨重的罐装煤气,也不需要再上山拾取柴火,山上砍柴火的路一点点闭塞,家里的镰刀工具也随着时间生锈而被丢弃在了时光里;四岁那年修的水泥路面也被如今崭新的沥青路面替代,童年那条每个夜晚都由外公宽厚的背脊背着我慢悠悠走过的小路消失在了时间的尽头;八岁那年安装的路灯,因为电压不稳而总闪烁不明的路灯,被更稳定的太阳能路灯取代,曾经在下面与伙伴嬉笑玩闹的身影也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河对岸建造起了更为高大的现代建筑,通体的落地窗折射着秋日的阳光,显得整栋建筑精致却又疏离。村子终于赶上了时代,我的外公也消失在了茫茫的人海。但幸好,那株由他亲手栽培下来的金桂树,仍旧恪尽职守地陪着我在新时代里展望未来。再走一走如今人迹罕至,破败不堪的青石窄巷,再抚一抚围龙屋高墙粗粝的墙面,再嗅一嗅金桂弥漫深巷的飘香。我的金桂仍然在老围龙屋内静静的守望着,守望着村子的变迁,守望着我回到自己的家乡。【作者简介】彭莹丰,女,广东梅州人,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学生。小说集发表于晋江。曾获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方言馆征文二等奖、优秀奖等奖项。

    2024-11-21 10:40:53 作者:彭莹丰 198 0

  • 烟火气里看广州

    在那个晨光还未全然舒展眉眼的清晨,我仿若被一种莫名的期许唤醒,早早起身,于是,便有幸撞进了广州那最为真实且动人的怀抱。生活宛如一枚硬币,有着截然不同的两面,各自绽放着独特的光芒,演绎着人间百态。其中一面,弥漫着热腾腾的烟火气息,炙烤着尘世里的琐碎与奔波。这便是为了生计而奔波忙碌的日常写照。曾见过地铁站台人头攒动,一片涌动的人海。上班族裹挟在人群之中,只能随着人流缓缓挪动,眼神中透露出焦急之色。待地铁门开启的刹那,潮水般的蜂拥而上,挤得歪歪斜斜的身子,手中那原本就攥得不太紧的包子,差点掉落。那一路匆忙的脚步声,夹杂在人群的嘈杂声里,伴着早点给的慰藉。而生活的另一面,则是那诗意的留白,是一片尚未被尘世沾染的纯净雪地,藏着对世间深情的期许与寻觅。在广州的晨曦里,大街小巷间早点的烟火气息悠悠而起,一首悠扬婉转的古曲,一曲晨风中的生活赞歌。音符跳跃间,满是生活的韵律,满是人间的温情,仿佛能将人的心灵都轻轻抚慰,让人在这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一处宁静的港湾。彼时,天色尚在朦胧的怀抱里缱绻,宛如一位眷恋梦境的孩童,不愿彻底醒来。而早点铺的灯火却已如点点璀璨的星辰,在暗夜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芒。这些灯火,恰似广州城新一日的守望者,它们怀揣着对这座城市的眷恋与深情,静静伫立在街头巷尾,宛如在耐心等待着一场与老朋友们的重逢。犹记得那老街上,有一家早点铺,暖意在其间氤氲着。老板是位和蔼的阿伯,岁月在他脸上雕琢出的,唯有那醇厚的善意,那慈祥的笑容,恰似春日暖阳,静静洒落,暖人心扉。每日晨光未启,阿伯便早早悉心备下各类早点。那灯火透过窗棂,在幽暗中晕出一片明亮,宛如黑夜里的一颗星子,照亮了行人的来路,也牵引着他们的脚步趋近。阿伯曾笑意盈盈地谈及,这铺子一开便是数十载,瞧着一批又一批老顾客携着小儿女前来享用早点,心底便盈满了无尽的温暖。那一盏盏灯火呀,可不就是这座城市黎明前的轻吟序曲吗?在仍带着夜之静谧的空气中,悠悠奏响,轻柔且笃定地宣告着新一天生活的帷幕就此拉开。当你踏入那寻常巷陌中的早茶店,一步便跨进了另一个世界,一个烟火缭绕、情趣盎然的世界。店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可那热闹里,却又透着一种别样的井然有序,宛如生活的画卷,虽斑斓多彩,却自有其内在的和谐韵律。晨练者们总是早到的。记得有位头发花白的大爷,每日公园晨练结束,便踱步至附近早茶店。点上一碟晶莹剔透的虾饺,再沏上一壶香茗,而后便慢悠悠地品咂着。大爷常言,这晨练后的早点时光,是他一日中最为惬意的辰光,既能舒展身躯,又能在美食间,细细咂摸生活的美好滋味。老者们悠然自得,寻得一方角落,围坐在那略显古朴却擦拭得光亮的桌椅旁。他们手捧香茗,轻翻报纸,神情从容闲适,仿佛时间于他们而言,只是一场可以随意把玩的游戏。我曾与一位老者闲聊,他说他在这早茶店里已经坐了几十年了,每天来这里,和老朋友们聊聊天,看看报纸,品品美食,感觉日子过得特别踏实。茶香袅袅,与早点的香气缠绵交织,在空气中氤氲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氛围,模糊了岁月的痕迹,让人仿佛置身于时光的隧道之中,既能感受到当下的热闹,又能回味起往昔的悠悠岁月。他们静候着热气腾腾的早点上桌,这份等待,既是对美食的尊重,也是对生活仪式感的珍视,仿佛在这等待的过程中,能重新品味一遍人生的滋味。孩童们自是别具一番模样。他们的眼眸纯净无比,仿若未经尘世沾染的清泉,透着澄澈与灵动。那双眼眸里,好奇的光芒熠熠生辉,如同跳跃的小火苗,急切又热烈地打量着满桌精致的早点。孩子们的脸上,期待与欢喜毫不掩饰地展露无遗。那神情,仿佛是在迎接一场盛大而神秘的冒险,满心满眼都是对即将开启的“探索之旅”的憧憬。他们一会儿凑近瞧瞧这盘,一会儿又歪着头瞅瞅那碟,小鼻子还忍不住轻轻嗅着空气中弥漫的食物香气,身子也微微晃动着,按捺不住想要立刻动手去探寻、去品尝的冲动。每一个孩童面对早点时这纯真无邪的模样,恰似一阵轻柔的春风,轻轻拂过人心,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里这份简单纯粹的美好与温暖。也不由自主地勾起了大人们自己小时候对美食那种热切渴望与满心期待的回忆,仿佛时光就此倒流,回到了那段同样充满童真的岁月。我在早点铺穿梭着,品味着,感慨着,这烟火气中的广州,让我的心也蒙上了一片温热的雾霭,那雾霭里,仿佛弥漫着这座城市的所有故事,所有情感,所有的烟火与诗意。广州的早点,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食物范畴,它们是这座城市生活的缩影,是广州人生活态度的具象体现。坐在这充满烟火气的早茶店里,耳畔是此起彼伏的粤语交谈声,那声音里透着亲切与熟稔,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千年故事。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时间仿佛慢了下来,人们忘却了生活的烦恼与疲惫,只沉浸在这早点带来的美味与温馨之中。平凡中透着深入骨髓的暖与诗意,让人心生眷恋。每一口早点,都饱含着广州人的热情与勤劳。当阳光洒满街头巷尾,人们带着早点给予的满足与力量,踏上各自的征程。而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早点香气,依旧在广州的大街小巷中飘荡,等待着下一个清晨的到来,继续书写着这座城市的烟火传奇。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去品味,去感受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活的真谛。【作者简介】‍韩诗雨,女,苗族,广东深圳人,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学生。作品见深圳校园刊《翰林》,曾获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三等奖等。

    2024-11-18 11:55:19 作者:韩诗雨 241 0

  • 广州早茶

    广州喝茶文化,别具一格,“饮茶”亦是“啖茶”。散文家杨羽仪在《水乡茶居》中,对广州人啖茶的“啖”字做过详细的解释:水乡人饮茶,又叫“啖”茶。那个啖字是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广州人啖早茶的传统,据考证要追溯到咸丰同治年间。当时广州有一种名为“一厘馆”的馆子,门口挂着写有“茶话”二字的木牌,供应茶水糕点,设施简陋,仅以几张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脚谈话。后来出现了茶居,规模渐大,变成茶楼,发展到后来,这样的场所就逐渐地变得专业起来,内容越来越丰富,场面也越来越豪华,并最终促成了广州人的“早茶”习俗。广州人饮早茶,有的是当作早餐的,一般都是全家老小围坐一桌,共享天伦之乐。有的喝完早茶即去上班,有的则以此消闲。消闲族大多为街坊退休老人,他们一般来得最早,离去最迟,从早上茶馆开门可以一直坐到早茶“收档”。所谓喝早茶其实是吃点心,虾饺,酱萝卜糕,蛋散,叉烧包,干蒸烧卖……茶自然也是要喝的,大红袍、龙井,在点心未端来之前,举杯落盏之间与好友谈笑天地,让尚未清醒的胃在温暖的茶水下睁开双眼。点心均是整齐地躺在竹制的蒸笼里,侍者端来时腾腾地冒着热气。若是在冬天,光是看着这一缕热气便足以抚慰那急不可待地胃了。老广标配的“一盅两件”则是广州早茶的典型代表和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所谓“一盅”即为茶杯里那红的绿的液体,这是早茶的必要条件。若无茶,早茶便仿佛让人抽掉了脊梁骨。“两件”则是各色各样的茶点,如凤爪和叉烧包,又如烧卖和蒸饺。在早期,一早起来谋生的市民凌晨四点即起,吃过茶点后储备好一天劳作的能量,因此,早期的两件主要是大包等粗粮为主,例如鸡球大包、西关的三星包。后来衍生成一种饮茶文化,寓意一壶茶几块点心,一品一叹。我有段时间因父母外出,故在外公外婆家住过许久,期间天天早上都与外公一起上酒楼喝早茶。其中有一次我记忆尤为深刻。早晨七点,天还刚亮不久,带着雾蒙蒙的感觉。路旁的花花草草挂着昨晚留下的水珠,在太阳光下显得晶莹剔透。走过几条街,我与外公来到茶楼前,“丽华酒家”四个大字分外耀眼。那个时候我对早茶还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坐下后无所事事。外公开始熟练地开始拿出茶叶煮水开始泡茶,冲好两杯后递给我一杯。“别东张西望了,这可是上好的西湖龙井,尝尝。”我端起茶杯,仰头一饮而尽。不料被烫得大声乱叫,引得周围一众老人都扭过头来看我,有的还笑着摇了摇头。外公看着我的狼狈样笑了,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后道:“喝茶,之所以是广州人休闲的方式,关键就在于不能心急,这一杯茶要慢慢地细细品味。一把茶叶能喝出五个味道才算过关,切忌像个粗汉似的。来,我再给你倒一杯,按我说的。”看着杯里那绿色的液体,我犹豫了一下再次端起,按照外公说的,小小地抿了一口。一股清香浸透了我的口腔!“真的诶!”外公笑而不语,端起茶壶再给自己倒了一杯,十分享受地喝了起来。我看着外公和周围一众老人出了神,不经意间望向窗外,只见人来车往,喧嚣嘈杂。又想想外公刚才那番话,好像明白了点更深的含义,如今大都市的人们都是快节奏地生活着,但难得广州将早茶这一悠闲自得的活动保留下来,想到这,我不禁为我在繁忙之中寻找到一份悠闲而高兴。我曾在广州老字号陶陶居与人喝过一次早茶。旧时广州的“妙奇香”茶楼有一副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而老字号“陶陶居”三楼也有一副对联写道:“陶潜善饮,易牙善烹,恰相逢作座中君子;陶侃惜飞,夏禹惜寸,最可惜是杯里光阴。”想来应是绝大部分广州人喝早茶时的心理写照吧。在江南一带也有早茶的习俗,不过那一带据了解对于菜品点心功夫过于追求精致讲究,导致速度很慢,常常等得急不可耐。相比之下历来务实的广州人的早茶既有身份必要的精美,但更多的是对于人间烟火的真实写照,更多的是对于普通生活的追求,体现广州人在世俗中仍追求一份心灵的慰藉。这也许就是广州作为与北上深并列的大都市却生活节奏最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生活,不仅有所谓的功名利禄追求,在有些时候,还要学会享受,学会让自己慢下来。细呷一口茶,细品一碟菜,在繁忙中找回悠闲,在茶香中品味不一样的生活。【作者简介】兔小糖,广东广州人,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获得省级文学奖项,擅长景物与抒情类散文,曾在校刊发表多篇文章。

    2024-11-18 11:47:29 作者:兔小糖 22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