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散文·随笔·短信

  • 水东街

    水东街大概是惠州最“割裂”的一片区域,水东街的入口处,从东新桥进去,是繁华的商业街,一到晚上,就会有许多年轻人过来喝酒,富有活力;灯红酒绿的不远处,又是年迈的老街区,时间仿佛被冻结在了四十年以前。其实,这样子的景象好像并没有多少年——我小学的时候,惠州开始追溯苏东坡的足迹,在水东街重修合江楼和东新桥,这一片才开始翻新;然后又一直到我上大学的时候,新修建的商业街得以启用。有一些老惠州人似乎不太喜欢这一条商业街,感觉它的出现破坏了水东街原有的古朴气质;我的观点大概有些许的相反——如果这一条商业街可以带动惠州的旅游和消费,那么所产生的收益也可以很好地反哺被保存下来的老街区,有可能是一个双赢的策略;而且,这其实才是水东街更加早的模样。作为明清两代在东江流域的重要商埠,这一片区域见证了无数商贾的兴盛与衰落。那时候的水东街,商业兴盛,人口稠密,骑楼沿道路两侧宛如盘龙一般蜿蜒,茶肆、酒楼、杂货铺、金号银楼林立,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它逐渐地褪下了昔日的华美袍子,街市的喧嚣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慢慢归于平静。现在的水东街,又吸引了无数的年轻人过来小酌或者聚餐,只是回到了历史的原点罢了。说水东街,当然就不得不提到苏东坡。相传,他在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于此处购置了房子,并且在次年迁入,又写下了“前年家水东,回首夕阳丽”(《迁居》),水东街的地名由此而来。苏东坡居住期间,不仅采纳了罗浮山道士邓守安的建议,在西枝江修建了东新桥,还在合江楼写下了许多诗词,让这一片地方至今都仍然是苏东坡文化的重要载体。虽然今天的东新桥和合江楼都是重新修建的,但诸君若是想要重走苏东坡走过的道路,感受他所看到过的风景,亦不失为一次难得的体验;从水东街出发,沿着东湖环岛绿道走,还可以去到东坡祠,瞻仰苏东坡的故居所在地。据说,以前的惠州府和归善县的官员到任之后,都必须要拜谒东坡祠,不知道是真是假。回到水东街,尤其是老街区,扑面而来的,是惠州过去几十年以来的人情味的沉淀。我也不是完全赞同开辟新街,在惠州生活十余年,又怎么会对这一片土地的过去没有感情呢?只是你看,一排排的骑楼,裸露的墙砖附着着沧桑,一家家日用品、玩具店、服装店,覆盖了一层昏黄的滤镜,街上行人寥寥,唯有一些小吃店还保留着些许的人气。“喜帖街”的道路两旁,老人家坐木椅,一边扇扇子,一边对着路面发呆,身后的房屋传出来一阵又一阵电视机所发出来的声响。回头望过去,偶尔还会有几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走过,历史和现实在这儿完成了重叠。特别特别可惜,这样子的景象好像也快要不复存在了,旧城改造的度到底在哪儿,对于惠州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我自己以前对水东街的印象倒是不算很多,从小到大都没有去这儿住过,也因此而认为水东街是一个很遥远的存在。不过,小时候贪玩,喜欢买玩具,妈妈便会开车带着我去那一边的玩具批发市场买学校门口的小卖部会卖的玩具,一整个一整个的买,便宜很多,什么抽小武器的,还有什么抽弹球的。脑海里面总是闪过那一些日子的画面,一个昏黄的下午,难得能够“跋山涉水”,来到离家“遥远”的水东街,深入玩具店的灰暗角落,慢慢地找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妈妈就站在外边,车也停在外边,时间走得格外的慢。这一些画面早已经由现实化作了回忆的残卷,听说这一些玩具店到现在都还在,也有说已经拆完了,不管怎么说,水东街正在经历变化,而我自己离开得也实在是太快了。作者简介何展鹏,青年作者,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香港都会大学创意写作硕士,曾经出版个人专著《马戏团》,作品见于《文学月报》《今日文艺报》《东江文学》《青年文学家》等刊物。

    2024-11-15 17:36:18 作者:何展鹏 162 0

  • 逃离与回归

    当岁月攀上苍老的枝头,故乡的模样在记忆深处愈发清晰。体内的骨骼仿若枯枝,不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似在诉说着时光的沧桑。多年来,城市的风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硬生生拦截了那如潮水般汹涌的思念。那片曾被我恣意逃离的土地,如今却成了心中最温暖的港湾。热爱而又带着些许迂腐气息的故土啊,曾经的我是那么决绝与你告别,却不知,脆弱的思想早已在城市的喧嚣中被悄然掏空。四十载的尘寰污垢,沿着岁月的年轮,深深嵌入荒凉的记忆。在城市的钢铁森林里,泥土的芬芳已然绝迹。生活的甜酸苦辣在体内发酵成刺鼻的浊气,仿佛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让空虚的思想无所遁形。落寞如影随形,孤寂悄然蔓延,疯狂在心底潜滋暗长,它们随着年轮一圈圈增长,如藤蔓般紧紧缠绕着灵魂。一场酣畅淋漓的雨,从灵魂的最深处倾泻而下,汇成汩汩泪水,流入空寂的村庄,四季交替的光阴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卑微的口袋里,装着泛滥成灾的思念,那是对故乡无尽的眷恋。听,母亲的声声呼唤,穿越时空,在耳畔回响;闻,故乡的泥土芬芳,丝丝缕缕,沁人心脾。这一刻,柔软的内心犹如被针尖刺痛,疼痛不已。这一刻,空洞的心被城市的喧嚣塞得满满当当。想起故乡,心中不禁发问:故乡啊,你是否还如往昔般纯净?此刻,期盼一场春雨的降临,让我踏上归乡的路途,逃离这污浊不堪的城市,重新拥抱童年的纯真,找回那失落已久的宁静与美好。作者简介谢胜捷,行伍出身,系湛江市作协会员,湛江市音协歌词学会副会长,徐闻县乡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徐闻县丝绸之路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已在《诗歌月刊》《中西诗歌》《中国诗人》《湛江文学》《海南日报》《湛江日报》《青年作家》《南粤作家》等多家微刊及国家省市报刊、《岭南诗意一一走近广东诗人》等十多个诗歌选本上发表诗作。出版诗集《等你尘在世》。

    2024-11-15 17:31:44 作者:谢胜捷 171 0

  • 高敏感是一种天赋

    我一直认为高敏感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败笔,它让我感觉到渺小、自卑、孤寂。过去我们时常能听到别人责怪着说:“你太敏感了。”“你不要想这么多好不好。”这类话语,或是一闭眼准备睡觉时,脑子就会开始总结今天发生的事,在床上翻来覆去,只为了想今日对方瞟过来的那一个眼神到底是什么意思,该怎么改......过去的我一直在复盘过去,在未来计划中焦虑。敏感的人,感受到的痛苦是双倍的。明明知道对方并无恶意,可终究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揣摩他人心思的行为,往往喜欢把他人的想法往坏处想。在那些与人接触的日子里,连秋日吹下的落叶也会平白无故牵扯出一丝惆怅悲伤,明明叶子还未完全金黄,盛大而又美丽,却因为秋日的到来,不得不终止了生命,我只能轻抚叶子,过后便用无声来表达抗议。人也同理,我不懂为何会如此在乎对方的观点哪怕是无缘无故的恶意,明明人与人之间大多都是过客,匆匆擦肩而过罢了,陪伴自己最后的那个人,还是你自己。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迷迷糊糊的,敏感这个词一直陪伴了我十八年。这几年,我渐渐地减少了不必要的社交,喜欢待在安静的角落,专心走好一步步,还给自己增添了些小兴趣,每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了点小成绩后,便也自信了起来,不论别人说什么也没有当初内耗的感情了。或许是因为人只有在孤独时才能做自己吧,渐渐的,我发现我能感受到别人所感触不到的事物,或是风景或是思想。我享受着海边独有的蓝调时刻,我喜欢搬张椅子陪着那同样孤独的海,听着阵阵海浪声诉说着大海的故事;喜欢在窗边闻着书香气息感受着冬日书房里特有的温暖;喜欢在夕阳下听海鸥们的奏鸣曲,拉着星星和月儿,一起走进黑夜。我好像蚂蚁似的,能感知大自然的一切心情。其实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不喜欢你又如何呢?就算你改成它所想让你成为的样子,可那到底不是真正的你,每个人活法都不同,不必为此妥协内耗。我想,或许高敏感不是诅咒,而是善良者的天赋。我是夹缝中的含羞草,风吹便努力地感受着世间上的一切,口袋里始终藏着鲜花、阳光、雨水。从此,我开始喜欢自己的敏感、接纳自己的所有情绪,当年夹缝生存的含羞草已成长,面对风雨依旧茁壮挺立坚守着它的信念。【作者简介】雷炜彤,笔名长蝉,2005年出生于广州,广州文艺职业学院学生,番茄网文作者,诗集发布在抖音。

    2024-11-15 17:23:14 作者:雷炜彤 171 0

  • 楼道里的烟头

    紫薇苑是栋老旧居民楼,楼高六层。部分业主另择新居后,将房屋出租,冯青峰就是其中一位租户,住五楼。这天清晨,楼道里传来剧烈争吵声。二楼的李伯站在自家门口,面色通红,青筋暴露,指着冯青峰怒骂:“你这个年轻人怎么一点素质都没有?每天都向楼道里扔烟头,既弄脏了环境,又给消防安全带来隐患。”冯青峰仰着脸,一只脚搭在台阶上,很不屑地说:“关你屁事?请问我扔到你家里了吗?”冯青峰每天早晨经常叼着一支烟下楼,随手就将烟头扔在楼道里,有时踩上一脚,有时任其自燃自灭。今天,恰逢李伯晨练归来,亲眼看到他扔掉一个烟头,于是忍无可忍地叫住了他,怒斥这种不文明行为。二人的争吵引来其他居民的围观,理论者分成两派,业主们一边倒地指责冯青峰,租户们则站在冯青峰这边,反驳业主排斥外人。后来,在物管的协调下,环卫人员将楼道清扫干净,张贴“禁止乱扔烟头,违者罚款50元”的告示。此事总算平息了下来,楼道恢复安宁。两周后的一天傍晚,冯青峰刚走进楼道口,就被等候在此的物业叫住,请回了管理处。“冯先生,本周你已扔了4个烟头,根据规定对你罚款200元。”物管严肃地说。“我没扔,你们有什么证据说我扔的?”冯青峰把眼睛一瞪。“我们不会无辜冤枉好人的,请你看视频。”物管打开电脑,把楼道里监控摄像头拍摄到的视频资料分段播放了几遍,清晰地显示冯青峰4次趁楼道里没人,偷偷将烟头扔弃。原来,前不久物业在楼道里加装了高清摄像头,一是为了防偷防盗,二是为了监管居民不文明行为。在证据面前,冯青峰无话可说,只得认罚。冯青峰坦言,他来到这座城市打拼,在多家企业打过工,一直没赚到钱,买不起房,只能租住在这栋老旧楼里。面对生活压力,冯青峰心中经常萌生莫名烦恼,只得借烟消愁。时间久了,多多少少有一种扭曲的心理,想故意“制造点麻烦”。物管批评教育冯青峰后,也倾听了他的心声,了解到了他的特长。两天后的晚上,物管和李伯一起来到五楼,敲开了冯青峰的家门。冯青峰以为这二人又来找麻烦了,把手摆得像拨浪鼓一样,马上申明:“这几天我可没扔烟头。”“冯先生,你误会了,这次我们来跟你说件好事。”物管和李伯都带着微笑。冯青峰半信半疑地让二人进了屋。物管上次在与冯青峰交谈中知道他会氩弧焊技艺,便想起李伯的儿子是一家机械厂的经理,如果把冯青峰安排进去工作,那将是美美与共的事情。当与李伯儿子取得联系后,得知他们企业正缺这样的工匠,于是,物管就带上李伯登门来磋商此事。两年后,冯青峰升任工程部经理,手里也攒了些钱,正巧碰到房东要低价出售此屋,他便以最优惠的价格买下,正式结束了租房生活的时代。临近春节的一天,楼道里传来了激烈的争吵。“你这个年轻人怎么一点素质都没?每天都向楼道里扔烟头,既弄脏了环境,又给消防安全带来隐患。”冯青峰对着正欲下楼的一个租客怒吼。“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请问我扔到你家了吗?”年轻租客反驳。“不是你的家就一点不爱惜是不是?”冯青峰向前冲了两步。“你是业主有什么了不起?”年轻人也不示弱。二人吵得不可开交,互不相让。有邻居见状,立即打电话叫来了物管。物管让年轻租客先离开,然后来劝冯青峰。此时,冯青峰仍然怒气冲霄:“这个年轻人太不文明了,要严厉处罚!”“那你当年呢?”物管微笑着问。“我,我,我当年……”冯青峰涨红了脸,悻悻地回到屋内。备注:本文首发于《淮南日报》2024年9月2日。作者简介刘强,安徽定远人,现居广州花都,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小小说学会副会长,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花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热爱文学,在《作家文摘》《故事会》《意林》《传奇·传记文学》《语言文字报》《小小说月刊》《安徽日报》《辽宁青年》《羊城晚报》《辽河》等300多家报纸杂志发表作品近50万字,获得150余次全国各类征文大赛奖项,有作品入选全国多省市中考模拟试卷。

    2024-11-15 16:54:42 作者:刘强 132 0

  • 北大记行

    受组织委派,我报名参加了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市直机关党组织书记“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能够有机会到我国最高学府、百年名校北京大学参加学习培训,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梦想啊。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我热切盼望着这一日能够早日到来,让美梦成为现实。其实,之前由于求学、出差、旅游,我曾先后多次到过北京,有几次还乘坐公交车从北京大学周边路过,只能透过车窗一窥校园里面隐隐绰绰的建筑,但却未曾踏足过校园半步,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目睹其芳容。这个遗憾也一直深埋在心底,久久未能释怀。在热切期盼中,北大之行终于如愿成行。4月的北京,天空清澈明净,大地春意盎然,美丽的鲜花在路边怒放,雪白的柳絮在迎风飘扬,城市的气息清新而华丽,春天的色彩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让人感到无比的惬意和舒适。我们的心情也愈发迫切,仿佛能够听见胸口莫名地跳动。是的,真实的北大离我们越来越近。北大,我们来了。根据教育培训计划,我们这些学员被安排在北京大学西门燕园附近的北京邮电会议中心居住,授课地点则在北大校园内的政府管理学院大礼堂,每天上下午需步行穿梭于教室、餐厅、宿舍之间。尽管多有不便,但大家没有丝毫怨言,反而庆幸学院给了我们近距离接触北大、了解北大、认识北大的绝佳机会。次日,我们一行吃过早餐,从北大西侧门进入校园。尽管才8点钟,大门口早已聚集不少慕名前来的人们,拿着手机纷纷拍照留影。朱漆大门上悬挂的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的“北京大学”金字匾额,在晨风中显得格外醒目。灰色简瓦的屋顶、红柱和蓝绿为主的斗拱彩画,让大门更加庄严典雅、气势雄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大门两侧,则盘踞着一对高大威猛的石狮,愈发凸显出北大独有的尊贵和气派。按照培训老师指引,我们需过校友桥,经外文楼,行未名湖,走镜春路,步行约10多分钟路程,便可到达政府管理学院大礼堂。步入北大校园,仿佛置身于一处风景如画的森林公园、旅游胜地。但见一栋栋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地矗立在苍翠古木之中,无不蕴含着历史的厚重。沿途树木葱郁,绿荫遮蔽,曲径通幽的小道乍隐还现,空气中飘荡着淡淡的花香,令人沁人心脾。久负盛名的未名湖微波荡漾,湖边垂柳依依、芳草萋萋,巍然耸立的博雅塔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庄重典雅。然而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来不及细细欣赏这美不胜收的景观,行色匆匆地赶往大礼堂。开班仪式上,带队领队进行了简短的开班动员,要求在座的各位学员能够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切实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员意识,通过一周的集中学习,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成,把北大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工作本领和精神动力,更好地运用到日后工作中去。负责我们整个培训教学、日常生活的李文文老师,是一位年仅30多岁、北大毕业的青年才俊,她的一席话让所有学员热血沸腾:“北大不仅仅是北大师生的北大,它是所有热爱它的人们的北大。我们北大有这样一句话‘进了北大门,就是北大人。出了北大门,永带北大魂’。从今天开始,在座的各位学员又多了一个身份——北京大学的校友……”有幸成为北大人,既让每个学员感到无比骄傲自豪,又深深感受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无不激励着我们在座的每位学员。这次学习培训课程非常丰富,安排有机关党建引领、从严管党治党、经济形势分析、中美竞争解读、人工智能展望、国学智慧应用等诸多学习内容,授课老师都是北大乃至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能够近距离领略专家教授们风采,聆听高水平的辅导授课,不仅让我们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让我们启迪思想、触动灵魂,每位学员都争分夺秒,听课格外认真,笔记特别仔细。学习期间,教授们的言传身教,亦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已72岁高龄的北大历史系岳庆平教授,全程都是站立着为学员授课,竟然一站就是3个多小时,授课前后均是90度鞠躬致礼,其敬业精神和对学员的尊重令人肃然起敬。北大国际关系学院雷少华副教授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富有激情的授课风采,着实令每一位学员震撼和折服,确有一种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神奇魅力。国家行政学院李清泉教授飞扬的文采与精辟的思想,如珠的妙语与新锐的冲力,都给学员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上与学员的互动环节,更是增强了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原北大党委副书记、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河教授理论功底深厚,授课引经据典,内容丰富、语言质朴,特别是对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解读,令所有学员深受启发和教益。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为满足全体学员的心愿,李文文老师专门安排半天时间,带我们参观北大校园,并为我们作义务导游讲解。我们这才有了第一次全方位、近距离、多角度读懂北大的机会,去观赏北大美丽容貌和独特气质,去了解北大独有的内在深厚底蕴,去读懂北大的深刻与生动。通过李文文老师的介绍得知,北大校本部又称燕园,包括淑春园、勺园等八大园,校园环境风景如画,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的秀丽特色。这里不仅有亭台楼阁等古典建筑,而且山环水抱,湖泊相连,堤岛穿插,风景宜人。校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园林景色步移景异。美丽的湖光塔影伴随着大师的背影,这正是燕园中最美的图画。初春的北大,单用一个美字,不足以表达其神韵。那是一种立体的、厚重的、多姿多彩的美……从西门一路走过,校园里沿途树木蓊郁,俏丽的白皮松,挺拔的毛白杨,还有古朴的槐树榆树,无不透露出历史的沧桑。道路两旁,分布有多棵流苏树,远远望去,流苏树如团团浓云,又如白雪覆盖,春风吹过,花香四溢,真可谓“千年流苏四月雪,一朝花开万里香”。行进间,李文文老师自豪地对我们说,北大校园美的“一塌(塔)糊(湖)涂(图)”,我们听者一愣,继而大笑起来。原来,一塔,即博雅塔;一湖,为未名湖;湖光塔影,是北大最美的一景。一图,则是北大图书馆,是亚洲最大的高校图书馆,是北大读书人最爱之处。“一塌(塔)糊(湖)涂(图)”,不仅生动形象、朗朗上口,更是北大校园的真实写照。穿过枝繁叶茂的丛林,走过一条蜿蜒的林间小路,未名湖终于呈现在我们面前:静谧的湖水,在微风中泛着碧波;垂柳柳絮轻轻在风中摇曳,黄色的蔷薇花儿烂漫着,这儿一丛,哪儿一簇,散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几只野鸭和鸳鸯在湖面自由自在地游弋,湖面荡起阵阵涟漪;风中不时传来草儿、花儿幽香的气息······未名湖位于校园的中北部,是园内最大的人工湖,湖心有小岛,小岛东侧波光粼粼的湖水中,静静地躺着一条青石建造的石船,相传这是和珅仿照颐和园石舫的遗迹。湖心小岛的中心,有一个岛亭,名曰“鲁斯亭”。一路向南不远,就到了博雅塔下,眼前这座辽代密檐砖塔样式的建筑,是当年燕大为解决全校师生的生活用水问题而修建的贮水塔,共有13层,高37米,内有螺旋楼梯直通塔顶。博雅塔的身影投入湖中,在水光塔影的映衬下,更显水幽湖雅。湖光塔影,美不胜收,湖和塔的天作之合是未名湖畔的神来之笔。未名湖,陪伴着莘莘学子读书的身影,聆听过多少激情青年爽朗的读书声,孕育出多少走在时代前列的骄子,蔡元培、鲁迅、茅盾、李大钊、李四光、闻一多……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响彻未名湖畔,寄托着这些燕园人对社会进步孜孜不倦的追求,对改善人民美好生活的期盼,时时奏响着时代的最强音!除了风景如画的美景,北大的人文和历史可以从遍布燕园的雕像中窥见一斑。北大校园内的历史人物雕像众多,蔡元培、李大钊、青年毛泽东、马寅初......在未名湖畔的丛树幽林间,蔡元培先生的雕像坐落在钟亭前的三角形草地上,这位被毛主席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用“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理念来治校,促进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在北大人的心目中,这是燕园里一道永恒的亮丽风景。李大钊先生的半身铜像,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专程去拜谒的。在俄文楼前,李大钊先生的青铜半身塑像伫立在四季苍翠的松柏间。先生在北大度过了整整十个年头,以他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播撒了革命火种,使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全体人员默哀半分钟,表达了对革命先辈的缅怀之情。沿着历史的足迹,我们一行还先后参观了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抗日战争联络点、西南联大纪念碑、“振兴中华”碑等等。100多年前,李大钊等一大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这些地方唤醒民智、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党组织、发动工人运动,留下了不朽的革命足迹。如同一座座丰碑,镌刻着一代代爱国知识分子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不朽功勋,也激励着后人沿着前辈的足迹接续奋斗。“未名湖畔好读书,博雅塔下悟精神”。在北大培训的一周时间里,除了白天上课,只要一有空,课余时间我都会骑上一辆小黄车,独自徜徉在北大校园,足迹走遍校园的每个角落,充分感受这所百年名校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厚重的文化氛围。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楼群与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式建筑相映生辉,美丽的燕园既古朴幽雅又不失现代气息。教学区宁静中透着恢弘的气息,林荫大道和爬满常春藤的建筑山墙,让人难以忘怀。一个个北大学子们快步如风,往来穿梭于教研室、科教楼、图书馆,自信的脸庞洋溢着青春的风采。真羡慕他们有这么优越的学习环境,让自己的理想之舟在此启航,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我甚至在想象着他们美好的未来……其实,北大就是一部厚重的书。校园里这一座座古老的建筑,曾经有多少巨匠们在此生活、办公?这一条条小径,曾经有多少救国图存的步伐在此擦出灵魂的火花?走进他们曾经出入的楼阁,坐坐他们曾经坐过的湖边山石,抚摸一下他们曾经纳凉的古树,岁月的沧桑,激荡的情怀,博大的人文,让人心血沸腾,又无比庄重。从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在此地萌芽,到我们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让人感到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人肩上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时光飞逝,一周时间的培训即将结束,我们就要离开燕园了。古色古香的教学楼,灵气独特的未名湖,匠心独具的博雅塔,怡然神秘的燕南园,以及北大英才辈出的辉煌历史和深厚浓郁的人文气息,都将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北大人”,这个光辉的名字,不仅仅代表着优秀和才华,更代表着勤奋和责任。100多年积淀的传统已渗透到每个北大人的血液里,鞭策每一个北大人不懈努力,为今日之北大和明日之中国而奋斗不息。挥手告别北大,我深情地再看了一眼,嘴里喃喃自语:北大,虽然与你无缘,但也总算亲近了你一回。北大,希望来日有缘再见!

    2024-05-08 20:00:00 作者:徐荣喜 477 0

  • 品翰墨飘香,吟古韵诗词——品《甯澹集》有感

    书法,是一种朦胧美。欣赏书法,像雾里赏花,云中望月,雨中看山,给人无穷无尽的想象,多种多样的感受。古镇烟云千载,古韵悠悠,触碰《甯澹集》的字里行间,有茶香四溢的清欢,有弦音飘然的惬意,有人生历事的感慨。一杯潮汕工夫茶,一支毛笔,一张书桌,神采飞扬,笔墨丹青,清风明月,意趣人间。《甯澹集》长约4米,通篇为小楷书法,分《潮汕情怀》《北山茶韵》《海南岁月》《花絮集锦》《補》五个章节。其中包含五言旋回诗、七绝回文诗、七古叠字诗、七言绝句等各类诗词,可谓文采飞扬,妙笔生花。2024年春节期间拜访我的老舅陈城旺。老舅酷爱吟诗作对,其书法造诣炉火纯青,古稀之年却风采依然。他的小楷如花似锦,精巧玲珑,如高山之泉水,涓涓细流,如深谷之幽兰,沁人心脾。他熔古铸今,在创作生涯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品茶闲谈之际,他分享了自己亲笔写作的长卷书法诗集《甯澹集》。开卷阅览,感慨万千,令人回味无穷。开篇的第一首是《潮汕情怀》中的《棉湖古镇小咏》。只见此诗写道:垂榕早市影迷离,小镇风情古巷知。欲识潮人乡土味,品茶邀月入弦诗。吟诗之间,一幅生动的画卷在脑海中徐徐展开。古镇棉湖,市廛繁嚣,人文鼎盛。正逢圩日的集市,上圩之人往来如织,热闹非凡。夏日炎炎,在苍老蓊郁的榕树脚下,人们轻摇蒲扇,乘凉闲谈。夜幕降临,古巷茶香四溢,弦乐飘然。琴弓被轻轻拉动,美妙的音符在指尖流淌,细腻婉转,令人陶醉。众人品茶望月,潮乐悠扬使云雾尽开,茶香醇厚让月色清辉,邀月共饮一杯茶,同赏人间好风光。又见一词写道:《梦江南·夜雨游珠江》珠江好,最好夜游舟,闪烁波光流倩影,淋漓雨色蔽高楼,梦幻大沙头。又一首:珠江靓,最靓小蛮腰,倒影碧波惊水族,矗天彩塔幹云霄,雨下亦逍遥。烟雨蒙蒙的广州珠江,碧波荡漾,霓虹闪烁。水面倒映着绚烂的光波,清新的江风拂过脸颊,又带起江面阵阵涟漪。华灯初上,小蛮腰在波光粼粼的江面映衬下,在朦胧的雨色中,如同仙境中娇俏的少女,多美的一幅烟雨羊城图!老舅用潮汕话吟诵他写作的诗句,我听得如痴如醉,我的思绪像微风吹拂起的花瓣,在诗的世界飘荡。《甯澹集》文笔变化多端,富有思辨,把古今风韵描写得淋漓尽致,把人生感悟诉说得深邃透彻。归家之后,我拿起诗集再细细品读。只见字里行间,从古镇小咏到北山茶韵,从珠江夜游到苏杭礼赞。读毕全篇,情绪随诗词一起跌宕起伏,见美景而喜,叹妙笔而奇,笔随心声,心随笔动,丝丝相扣,感叹万分。其文气正如其书法,秀丽又新奇。所言者,从生活意趣至人生感悟。所写者,古稀文人至雅而才趣。所表者,潮汕风情,岁月记忆,人生感悟,我深深被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所折服。在吟诗写作之外,他还学习国画,所绘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活到老,学到老”,平凡的一句话印证了他精益求精,潜心磨砺的创作精神,他的人生态度和过人才华,不值得我们晚辈学习吗?

    2024-05-07 20:00:00 作者:王浩楠 41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