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杂文·评论·奇章

  • 生活中的减法

    上苍似乎总是不能准确地回应每个人的愿望,你所要的常常不被赐予,而那些你所不需要的东西却塞满了你的生活。面对这些杂乱无用之物,你必须学会做生活中的减法。有些东西看似光彩夺目,实则是无用的废品。这时,要有认清事物本质的慧眼,更要有敢于放弃的胆识,否则,往往会被这些废物所累。文种留恋大夫之位,不肯放弃越国的高官厚禄,无视范蠡的劝说,最终命陨。其实,功业既成,家国既保,那么在勾践身旁做伴虎之人,就已是无用而有害之物。范蠡懂得减去这官位,乃得以当一个泛舟五湖的陶朱公;文种却舍不得这一“减”,于是挣不脱这重累反被它拖入了深渊。减不掉无用的官位,反被减掉了生命。可见,做生活中的减法,减去无用之物,是为了保留那些有用之物。做减法不止使人不至丧失有用之物,还能腾出被废品占据的空间,好在生活中装进更多有用之物。陶潜从生活中减去彭泽令,从而得到了终南山,得到了东篱下的菊花,得到了“登东皋而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闲暇,得到了田园和田园里一颗安适的心。林逋从生活中减去杭州城里的宦途与浮华,从而得到了小孤山,得到了梅妻与鹤子,得到了共渔父“一江烟火饭渔船”的机会。可见,做生活中的减法之时,也是在做一种加法。而我们身处世间,又何尝不需做做减法?减去听见闹钟后的慵懒,得到了一个爽朗的早起清晨;减去喧嚣与应酬,得到了一个空闲而充满思考的午后;减去一分负面之物,得到一分正面之物——正如减去一个负数,得到一个正数一般。看清了,想好了,就干脆地把那些无用的减去吧。因为,正如拙文开头所说,上苍给了我们无用之物,而欠我们一些心中所求。既然上苍不给,我们就自行索求吧——前提就是,把那些占据了空间的无用之物,扔到西伯利亚去!【2009年4月课堂考试作文】

    1970-01-01 08:00:00 作者:李元骏 9883 0

  • 谁让执法陷入两难?

    退休女教师制服了入室的歹徒,自己也身受重伤,却不以真相告知邻居,直到就医后才招来警察执法。警察虑及法律,认为女教师应当及早报案;但女教师所以推迟报案,却也正是为了维护法律、使歹徒依法受罚。本都是为了依法行事,为何会形成如此的两难局面?又是谁令执法陷入两难呢?原来,女教师是怕嫌犯的歹行为邻里所知晓,从而引发众人的“伸张正义”之心,私行法外之刑,擅自对歹徒暴力相加。的确,她的担心不是无缘无故的,如此的私刑之例并不鲜见。我就曾亲见一个维族面孔的少年当街行窃被捉,还未等警察到来,那些“正义感”满得四溢的路人早就冲上来一顿毒打,暴力得直教我心中发凉、先行匿走。匿走之余细想一下,其实国人对私刑的热衷本是早有传统的。君不见,位列“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里那些“替天行道”的好汉之事迹,是多么令大众读之而快意横生呵!中国的老百姓自古就生活得艰辛,每日劳作,很有压力;却又一贯以本分人自居,对不劳而获、不法而得之徒,心中极恨。是以一旦见到有歹徒受制,无不大快,恨不得冲上去添个三拳五脚,发泄压力之余,还倍有“替天行道”的道德优越感呢。这一点,体现在“游街文化”中尤甚。古时死囚临刑前,必教之游街示众,这时围观的民众便纷纷以物掷之、以唾弃之,百般凌辱;那混乱的十年间,也少不了“人民群众”的群起攻之,“走资派”被“理所当然”地交由非执法机关发落,谓之“批斗”。令人深思的是,以上两事之中,鼓动、发起群众来攻击“罪人”的,都是政府。可见,人民之中“好私刑”的劣根性,由来已久,并不能全算作当今大众的错;曾受纵容,并不能全算作普通民众的错。但无论如何,没有执法权力的人违法行罚,一定是有错的。一来他们并没有执法的权限;二来受罚挨打的人,从法律角度上看,只是“嫌犯”罢了,又怎该受罚呢?由此可见,令依法行事者陷入两难的,不是别的,正是法制观念的淡薄与私刑之俗的存在。只有在人民之中普及依法行罚的观念,才能解决这本不应存在的两难问题,也让守法、护法的人不必再进入女教师与警察之间的迷思。【2009年2月课堂考试材料作文】

    1970-01-01 08:00:00 作者:李元骏 9856 0

  • 欲速则不达

    欲速则不达蛇、蚂蚁、蜘蛛相约在蜈蚣豪宅里室搓麻将。四圈之后,烟抽完了。大家商量让谁去买烟。蛇说:“我没脚,走不快,让蚂蚁去。”蚂蚁说:“蜘蛛八只脚,比我多一倍,让蜘蛛去。”蜘蛛说:“要说脚多,这里还轮不到我,蜈蚣大哥的脚比我多多了!”“好!那就只好辛苦蜈蚣大哥一趟了。”大伙不约而同地道。蜈蚣无法推辞,心想:谁让咱脚多呢?于是,蜈蚣便走出里室去买烟。十多分钟过去了,却不见蜈蚣买烟回来,又过了半个小时,仍不见蜈蚣回来。于是,大家让蜘蛛出去看看。蜘蛛从里室出来,见蜈蚣坐在门口穿鞋子,他便生气地问:“你怎么还没去呀?大家正等得火起呢!”蜈蚣没好气地驳斥道:“你们总不能叫我光着脚丫去吧!现在我才刚穿完袜子,正急着穿鞋呢……”

    1970-01-01 08:00:00 作者:陈绪生 10479 0

  • 我喜欢你与众不同的走路姿势

    我喜欢你与众不同的走路姿势一群雄蟹同时向一只色泽鲜艳、身体丰满的雌蟹求婚。雌蟹见其中有只雄蟹走路与其它雄蟹不同,其它雄蟹都是打横走,唯独它是直着行。雌蟹见它很有个性,对它倍加欣赏。于是同意与它结婚。第二天,雌蟹见自已的新婚丈夫跟其它雄蟹一样,也是横着走路,便问:“亲爱的,你昨天不是直行的吗?怎么今天打横走呢?”新婚丈夫不好意思地回道:“小宝贝,本来我就跟大伙一样,也是打横走的,只是因为昨天喝多了点,才出此洋相,让你见笑了!”“既然是这样,那你就天天喝得大醉吧!”“为什么?”“因为我喜欢看你与众不同的走路姿势。”

    1970-01-01 08:00:00 作者:陈绪生 9725 0

  • 新卡与旧卡的纠结

    新卡与旧卡的纠结其实从一开始我们就对新卡有抵触,因为学校没有征求过学生的意见就擅自跟建行联合起来搞了一个新卡,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持反对意见的,有人还坚决说不用新卡。但在强大的压力面前,我们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那场激烈的风波已经过去了,现在已经到了一个适应期。但是新卡与就卡的矛盾还是存在的。首先现在是新卡跟旧卡都可以使用,这就给打菜的师傅出了不少难题,因为以前他们都是对着一个读卡器来摁数字的,可是现在他要弄清楚来打菜的学生究竟是用新卡还是用旧卡才能决定用哪个读卡器,这就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现在楠园的充值点也都是给旧卡充值的,新卡还是没有立足之地,住在南区的学生如果要充新卡的话就不得不跑去北区,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无谓的折磨。通过以上问题可以发现学校在这方面的管理上还是有问题的,我觉得他应该在同学们可以使用新卡之前的一两个星期通知学生,并且到可以使用新卡的时候就停止旧卡的使用,这样无论对饭堂工作人员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有好处的,因为统一了饭卡的使用,我们就不必再纠结于该用新卡还是旧卡的问题上了。

    1970-01-01 08:00:00 作者:竹林吹箫 9698 0

  • 《一只狗的遗嘱》赏析

    它隐喻人类:毋忘忠诚和仁爱——《一只狗的遗嘱》赏析广东省中山市一中高三(15)班沈灼灼题释:一看征文启事中“评论”二字,我便诚惶诚恐地记起托尔斯泰那句入木三分的警告:批评家评论智者无异笨伯。诺贝尔奖得主尤金倾情之作,岂是我辈可评述惶论。好在,千名读者便有千个哈姆雷特,“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每一代都有权作出自己的解释。”(卡尔·波普尔语)故此觉“赏析”当不为过也。“功夫在诗外。”捧读诺贝尔文学奖暨普利策奖得主、20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的尤金·奥尼尔倾情之作《一只狗的遗嘱》,初读,极易为人狗不弃之深情厚谊感染沉醉;细细品读,方咀嚼出个中警觉世人似海疆无垠之意境。尤金借相濡以沫的爱犬伯莱明之口,看似流露不舍之情,实是委婉道白并痛心于世俗人类但求付出不求回报品德的逐渐消失,委婉道白并痛心于追逐功利人心隔阂的增大,委婉道白并痛心于貌似主宰的人类对自然界的肆无忌惮,委婉道白并痛心于忠诚和仁爱这一优秀的文化被不为少数的人践踏……看似温情脉脉、娓娓动听的嘱咐,实是情不自禁、振聋发聩的呐喊!无须讳言,现代生活在科技突飞猛进、物质丰富、生活精致的同时,我们也在面对众多人世间弥足可珍事物的无奈缺失:在这个世俗淡漠的社会转型期,有太多的人都在讲究一己效率,追求寸步功利。为了追求所谓的物质文明,他们再没有耐性坐下来互诉衷肠,人与人心灵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让小辈“常回家看看”竟成了含辛茹苦将之哺养成羽丰翼健后的祈求。此时,还有谁在保持着不变的忠诚呢?还有谁不嫌弃你贫穷、不嫌弃你丑陋、不嫌弃你疾病、不嫌弃你衰老呢?还有什么值得你去倾注关怀,甚至喜欢你唠叨,让你唤之则来,呼之则去,不计较你的粗鲁和无礼的对待,并无休止地迁就你呢?除了狗儿还有谁?“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的好友可能和他作对,变成敌人;他用慈爱所培养起来的儿女也可能变的不忠不孝;那些我们最感密切和亲近的人,那些我们用全部幸福和名誉所痴信的人,都可能会舍弃忠诚而成为叛逆。在这个自私的世界上,一个人唯一毫不自私的朋友,唯一不抛弃他的朋友,唯一不忘恩负义的朋友,就是他的狗。不管主人是穷困或富贵,健康或病弱,狗都会守在主人的身旁。”痛心于人类社会现实中林林总总的人情世故的缺失沦落,《一只狗的遗嘱》对此没有直接如佛斯特在《狗的礼赞》那般直白疾呼,但这一醒世恒言般的意境是不难领悟的。这当也是尤金·奥尼尔作品即小见大、立意深邃的精致所在。一本不厚的书,却有着织锦般的文字,河流般的情感,海深般的哲理。“我的悲伤来自于即将离开自己所爱的人,而非死亡……有谁能够知道死亡之后会是什么呢?我宁愿相信那里是天堂。在那里,每个人都青春永驻,美食饱腹。那里每天都有精彩和有趣的事情发生。我们在任何时刻都可以享受到美味的食物。在每个漫长的夜晚,都有永不熄灭的壁炉,那些燃烧的木柴一根根卷曲起来,闪烁着火焰的光芒,我们倦怠地打着盹,进入甜美的梦乡。梦中会再现我们在人世间的英勇时光,以及对男主人和女主人的无限爱恋。对我们来说,要预知死亡的日期,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死之前的平静和安详却一定是有的。给予衰老疲倦的身体一个安详而长久的休憩之所,让我在人世间得以长眠。我已享受到充裕的爱,这里,将是我最完美的归宿。”这般面对自身生老病死的坦然和对亲情友情的眷恋,多像是一个洞明世事却又不为尘染、练达人情仍然不失纯真的仁慈老者的宗教觉悟——放下,即菩提!可放下,谈何易?初读时,就沉陷其中,合书时,如水入江海,每每回思,总会动容。人们总是不相信地久天长和此生不渝在这样现实的社会能够潜伏的多深,所有的心怀激烈,终将被时间湮没。但是,尤金·奥尼尔却借垂死老狗之口,通过狗之纯洁、纯粹心情的坦白,通过人狗未了之深情的流露,隐喻世人,一段段富足安乐或是动荡不安的人生旅途,都不外乎似过隙白驹之过程,带着爱的信仰一路前行的人才是最值得心生敬重,那才是至圣的归属。我相信,这样的一种情感那怕是一点一滴流淌在冰川的峭壁上,也会追随着自然的生息变化,最终幻化出一段段爱的历史,丛生繁茂的翠绿,漾现生活之温馨、社会之和谐。而爱的历史只能是留给过去吗?今天是否也能感悟这般的真谛?写到这里,我心中的无以名状的痛还在,可隐约感觉得到渐渐地消退,因为我似乎懂了,懂了一些有关于生命和爱的道理。这当也是《一只狗的遗嘱》情真意切和充满宗教哲理的文句中所给予的难能可贵的启迪和教益。《一只狗的遗嘱》无愧称誉为“描写人与动物情感最著名的文章”。作者以精练优美的文字,描述了他的狗伯莱明以欢笑和喜乐,冲淡了主人因无法忘怀与它共度的美好回忆所带来的悲伤和痛苦,读后催人泪下,难以忘怀。读惯了种种带有浮华的作品和老套的故事,读到这本书,无疑是有了一种全新的触动。人与狗之间,爱与忠诚、真挚与奉献的温暖小故事,洋溢着平淡,但是平淡中,分明能感受狗狗对人的眷恋,以及无尽的爱心。而文中极少的穷极溢美之词句,不可完全否定是对狗之品性的客观剖析,但也不乏惊觉世俗的隐喻。在这篇《一只狗的遗嘱》里,狗狗离死亡不远了,它怀念和主人相互陪伴的日子,怀念自己年轻的时候,是多么英勇健壮,而现在老得连兔子都敢在他眼皮底下肆意走动,它也无能为力。它温情默默的看着主人,只觉得深深的不舍。所以在生命的最后,狗狗发自内心说:“不管我睡得有多沉,依旧能听到你们的呼唤,所有的死神都无力阻止我兴奋快乐地对你们摇摇尾巴的心意。”每次一读到这里,都不禁潸然泪下。“舍不得你的人是我,离不开你的人是我,想着你的人是我,牵挂你的人是我,是我……”如果狗狗会唱歌,它们定会把这首歌献给主人,只有狗才能无私无求,一门心思对人好,这是何等至圣的忠诚和仁爱。狗狗的爱让我们思考,思考自己之所得有多珍贵,思考自己所付出是多么应该。古谚云:“火要空心,人要忠心。”忠诚是一种内在品质,《论语》中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反省的三件事中第一件事就是对人忠诚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提到忠诚、仁爱,就有人想到愚忠,是封建落后的价值观,是落伍老朽。藉口新新人类新潮观念新生活方式,忠诚、仁爱的品性慢慢从一些人的身上消退了,以自我为中心,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吃,什么都敢做……随之出现的是绿地沙荒、物种频减、生物断链,随之出现的是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这不反证之“忠诚”“仁爱”是道德之本、行为之源,是人的根本品性,应是人的永恒价值观,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尤金·奥尼尔为我们塑造了“忠诚”“仁爱”的道德典范。然后,这样的道德典范是狗狗伯莱明,这不是对人类的间接批评吗?有些人认为动物就是低人的生灵,欺凌猎取消遣是“物竟天哲,适者生存”的“生物链”。那么,很遗憾,他失去了一半的幸福,甚至更多……在《圣经》专家们一致认为是天堂伊甸园在地球上唯一拷贝的伊拉克,战争狂人们使其成了人间地狱。在这人间地狱的废墟中,杀人已麻木的美国大兵发现并救护了一只流浪狗拉瓦,相处中,美国大兵们麻木不仁的心灵又爱意滋生……“人们拯救了拉瓦的生命,拉瓦也唤回了人们的人性,拯救了人们的心灵。”人间地狱的《巴格达有爱》了。这不正是心灵深处的“生物链”对接的善果?!人类,是否该收敛自然界霸主独大的野心,以敬畏心面对自然,对丢弃虐待小动物、滥砍滥伐动物乐园的森林、随意侵占鸟类栖嬉的湿地、馋涎飞禽走兽等等“大无畏”之举,快快收手。对自然“生物链”的敬畏,对自然的忠诚和仁爱,其实就是对人生的敬畏,对人类自己的忠诚和仁爱。这不就是对人类至死牵挂的那《一只狗的遗嘱》吗?!附:参考文献书目1、《马利与我》(美)约翰·杰罗甘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2、《巴格达有爱》(美)杰伊·科普曼梅琳达·罗斯著译林出版社2008年3、《我在雨中等你》(美)加思·斯坦著南海出版社2008年4、《中国文化导读》北京四海经典导读教育中心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5、《超越模式——沈从文小说的文化批评》滕小松著作家出版社1999年(注:此文为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征文)

    1970-01-01 08:00:00 作者:沈灼灼 970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