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介绍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个人作品列表

  • “80后”的孩子,你们还好吗?

    亲爱的“80后”的孩子:你们还好吗?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颤抖的手提起沉重的笔写下的一封信,希望你们能在繁忙的学业中抽空看完认真它。当你们收到这封信时或许会有着诸多的惊讶与疑问,但必务请你们都放下这一切外在疑问,我写这封信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无法按捺住内心的由于某些现象引发的澎湃涌动,而以一位同龄人的身份与你们谈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还活在“80后”的光圈笼罩下?你们的学业还赶得上这个应试教育时代的苛刻要求吗?依偎在父母身边的你们,或早已远赴他乡外地的正在大学殿堂与工作岗位的你们过得还好吗?总觉得我们生错了时代,或许换句话说,我们虽然有幸生在这个时代,但我们又何其不幸生于这个时代!还记得那个曾经带领我们进入这个光圈的领军人物吗?不错,就是他——韩寒,我现在才觉得这个人是个骗子,作为“80后”作家代表人物的他无疑就是一个文学的骗子。还记得靠文字发迹的他,曾经在高一时便拿到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名,之后退学,继而以《通稿2003》,《穿着棉袄洗澡》……等强烈讽刺了现代应试教育体制,随即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大讨论。在他的大肆影响下,社会各界人士开始以一种看似正确态度重新看待当今的教育体制。后来终于提出了另一种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我不知道另一种教育模式的迅速登台是否因为他那不可抗拒的影响?从那一刻起,他成为我们在中国文学界里最崇敬的偶像,为了他,我们甚至可以抛弃书本上那些老一辈学者,思想家,作家。就让余老《道士塔》中的那个愚昧无知的敦煌石窟的罪人王道士尽管作孽去吧。就让昏庸自私的中国官员无赤肠,不下决心保护国家文物,放任不管并饱私囊而被外国冒险家尽管欺骗掠夺去吧;就让莎士比亚的《莎士比亚全集》中的哈姆雷特独自叹息: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阻碍就在这儿:因为我们摆脱了这一具腐朽的皮囊以后,在那死了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鞑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算请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若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急忘,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行动的意义。并不是我们不能感受到余老内心对王道士罪行的深深谴责,不能触摸到哈姆雷特心头创痛与忧虑,由里到外我们都深切地感到一种震撼。但与韩寒的炮轰应试教育体制相比,我们更能切身体会到后者。因为这更切合我们这些“80后”的实际生活剪影,难道说那些中外著名作家学者所流传百世的经典作品不能成为我们学习借鉴的榜样?或许作为“80后”的我们只能以一句话回答:“因为我们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我不得不说这就是我们的心声,不管多么优秀文学作品,如果没有出生在那个人心荒芜,境地纷乱的时代,亦是无法切身感受到作者内心那份苍凉与赤热的冲突。就算通过书本以感官去体会亦是无济于事,这是我不得不说的,真不明白课堂上那些老师还叫我们应抱以怎样的情感去深入了解前一辈老学者的心境,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他所遗留下的文学作品所透露出的情感去抓住一丝零碎的思想,但大部分还是我们所无知的。若让那些自以为是的老师真正去了解,他能够做到透彻么?答案是否定的,只因为我们从始至终没有生长在那个年代,显然对于“80后”的我们,韩寒这种切近实际的看法更容易被我们所接受并引起共鸣。于是,我们追捧他,因为他道出我们所不敢道出的一个长久积压在内心深处的心声。他成为我们深切心声传达者,敢于公然向应试教育发起“进攻”,因为应试教育的压迫,早已身心疲惫的我们愤怒了,沉默已不再是金!我们不在乎韩寒的“七盏红灯高挂”,只在乎他的“七盏红灯照亮我的前程”。因为身为“80后”的我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强烈的不羁个性,总归不愿意让应试教育时代将这种个性无情地掩盖;总归不想过一种千人一面的枯燥无味的两点一线生活;总归不想让自己的另一面才华被无情捏碎。我们决不满足于此。这不仅仅是“80后”的我们的悲哀,更是一个时代沉沦的悲哀!但正是因为这次“80后”的空前起义,以至于让我们无论在任何事情的完成上永远都被扣上这一光圈。我很欣赏韩寒这一观点:“不管80后是多么粗俗,多么幼稚,写得多么差,以后的文学界都是属于他们的。因为他们活得更长,别人都死了,还剩下他们活着。”但理智一点分析:他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狂妄的个性又使起性格比较偏激。另外,文学并不以人的生命终结而结束。它是一种精神粮食,其文学作品的好坏,就看作者的伟大思想渗透入作品的多少了。继韩寒强烈批判现代应试教育体制后,我逐渐发现他是个文学骗子,还记得他在07年高考之际对高考作文体制给予强烈的否定:“高考作文体制只会将人摆弄成一模一样的傻瓜,然后再培养出所谓的社会主义接班者。”我不由惊叹,这是什么荒谬理论?我知道他想提倡一种自由写作模式,高考作文体制是一种对写作的无形束缚。但这仅仅是众多写作模式中的其一,而且这是现代应试教育考察人才的必要模式,显然韩寒的观点太过于片面。“80后”的我们可知道,从此以后,我们便成了一个社会传奇,有人凭借这个概念脱颖而出,甚至以娱乐化明星面孔示人。这个概念虚构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肥皂泡。当我们越发朝着这个泡沫群体靠近时,却发现它不过是一个传说中的海市蜃楼!韩寒欺骗了我们,将我们不知不觉引领入另一个造作中。其实从他给我们系上“80后”标签那一刻开始,我就怀疑我们笔下的文学生命究竟能存活多久?我们看见,这一代人最杰出的头脑即将毁于游戏,沉湎于文字的赤裸狂欢,在安静的夜晚异常亢奋,却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过黎明!在熙攘嘈杂的环境中,我们无法真正宁静地写作;在虚热,浮躁和追捧中,我们这一代人,闹哄哄走向文学殿堂,却活在尴尬里,活在阴影了,活在文学丧失它纯粹性危机中!评论家张柠说:“80后这个概念纯粹是商业结果,其有效性在于传播和记忆,符合商业社会简单快捷的原则。活在这样概念下的“80后”写作者一方面是幸运的,前辈们苦苦等待伯乐时那暗无天日的时光,在他们那里也就是一个签字仪式而已。但是媒体扣押了今天的青年作家,就像青年作家扣押了媒体。他们互为人质,相互敲诈勒索。在听罢这样的言论后,我们这些“80后”的孩子还相信韩寒的不可一世吗?还相信他那不顾一屑吗?显然活在“80后”这一标签下的我们虽得到了一种无形的释放,但总归是活得太累了,其实我们就像草丛中的蛐蛐那样挺好,安静地呆在属于自己的地方,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字,不需要任何造作与包装。“80后”的孩子们,告别“80后”也许是我们唯一的一种解脱方式,也是我们对文学最好的一种祈祷!就像那本书所言,倒数三秒我们一起跑,并且让我们一起大声喊:别了,我们的“80后”……——一位祈祷能在“80后”活得更美好的学生

    2008-07-15 作者:子鹜
    • 0
    • 17738
  • 城市的夜晚

    又一个夜晚降临了万家灯火通明交织成一团团星星之火与繁星构成天地间最美的景色我却无法辨认出那些零碎星星之火间哪些是自己的归宿在这场无比华丽的盛宴面前我却找不到赴宴的位置尽管无比依恋但唯有换一种方式重归城市的夜晚带上面具成为它的一部分

    2008-07-15 作者:子鹜
    • 0
    • 17738
  • 月下孤影

    淡淡的月光投下了我孤单的影子深沉的夜惟有一个孤独者在欣赏月光洒在他疲惫的脸庞上透过那双深邃的双眼已注定了他漂泊不定的人生

    2008-07-16 作者:子鹜
    • 0
    • 17738
  • 文人浪漫不过高考(碧草)

    终究是上帝早有计划的周密安排;终究是命运之神在冥冥之中的一种必然轮回;终究是时间老人给予的一种非凡的涅磐。一在这个悲喜交加的夏季,文人注定以一种残酷的淘汰方式告别青涩稚嫩的中学时代,踏上另一条求学路。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文人不敢想象自己的未来,更不愿给予一个合乎情理的说法。他忆起“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任性,曾益其所不能。”可是文人的这条路似是于荆棘上行走,双脚伤痕累累,殷红的鲜血顺随着伤口在一点点往下流淌,渗透入草根底部,成为另一种养分,对此文人却已然感觉不到疼痛,只是呆呆地目睹着这一切,他麻木了,别人尝试抚慰他的伤痛,却被文人毅然拒绝了,并随口抛出一句:这已是司空见惯了。说完,便一拐一拐地以粘满淤泥的双手继续向前爬行,没有任何表情,有的只是呆滞的眼神,迷茫地凝视远方,似乎极力想知道未来到底会是怎样,却唯有摇头叹息自己的能力不足。二在这个悲喜交加的夏季,文人很想去到一个世外桃源的无人境地痛快淋漓地大哭一场,不需要虚伪,抛弃悲伤,砸碎烦恼。《江山美人》中那片世外桃源的美好境地或许是文人最向往的归宿,“那是一片没有被战火侵袭过的土地。”这虽然是一句电影对白,但在文人看来却正是他心目中的梦幻家园:一座依山傍水的古老的的建于高树上的茅草屋,一叶含水缓缓而转的木制大风车,四周是鸟语花香的丛林,头顶是漂浮着几朵白云的蔚蓝天空,如此诗情画意的此情此景,携伊人的手于茅草屋窗台前看夕阳西下,别有一番“何窗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滋味在心头。这样简单却幸福的浪漫生活或许只能在人间仙境才能体会得到了,但此情此景却永驻于文人的脑海里,他吟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正是文人心目中的隐居地,但在高考面前是显得那么地虚无缥缈,于是文人很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但在高考面前,文人却无能为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三在这个悲喜交加的夏季,文人见证过世间太多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看着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那些让人为之落泪的感人镜头,文人情不自禁落下多愁善感的眼泪,这是人性最脆弱的良知被唤醒。在全国哀悼日期间,旗帜半举,汽笛鸣咽,举国忍声,文人倾听着那令人心痛的防空警报沉重的呜咽,心在默默淌血,这里面却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是为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同胞落泪;一是为自己即将祭奠高考而落泪。文人不知自己从何时开始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或许是被提及高考之际开始,接连的亲戚来访,挤满了文人那本就拥挤的小屋,一番祝福勉励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应,却一次次冲击着文人那本就脆弱敏感的神经。文人有些受宠若惊,想不到一场高考竟会让他如此受人关注。虽然文人也曾立过豪言壮语,发誓要与高考生死较量到底,但在背后却更多地是理性的冷静,因为文人知道自己的能力。一场撕杀过后,遗留下的或许只有伤痕累累的文人自己与毫发未伤且扬长而去的高考。他才知道,高考本能一口将他吃掉,只因为怜悯于他的现状才没有履行那个残酷的誓言,一场较量过后,文人流泪了。那是很伤心很伤心的泪水,顺随着他的脸庞渗入干涩的唇中,文人极力抿了抿:泪水原来会是这么的苦涩。四在这个悲喜交加的夏季,文人很想独自跑到一个了无人烟的辽阔原野,任凭清新的微风轻抚着他的额发。这一刻没有烦恼;没有压力;亦没有竞争,有的只是文人将梦放飞在风的季节里,抛下一句:一切随风。然后与原野融为一体。他吟起“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或许“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是文人最洒脱的选择,但他却永远也无法哪怕是成为康桥下的一颗水草随波逐流,于是仰望蓝天,那一只只色彩缤纷的风筝点缀着蓝天,以自得姿态漂浮在天际,却始终无法摆脱线的牵连,哪怕再华丽的身姿,也不过是任人摆布的装饰。文人想,风筝的命运不正与自己相仿吗?闲静时,文人只想过着三毛一样平凡而普通的生活或是随张爱玲于旧上海一所略显陈旧且散发着青苔气息的公寓里,聆听着留声机里的古老旋律,凝视着她那双能透彻人性本质的眼睛,安静地看着这个文坛寂寞的女子,感受着《倾城之恋》中的思想,交换着彼此的秘密。尽管这只是以一种寂寞换取另一种寂寞。文人却认为这是有价值的交换。又到一个繁芜的六月天,文人倚坐在自己的书房中,望着眼前堆积成山的资料试卷,回想着背后那一双双充满期待鼓励的眼光,感到一阵空虚无助。《笔记》中的一句歌词:“生命中有太多遗憾,人越成长越觉得孤单……”诉说出文人此时的心境。文人向往那些写散文的日子,不需要伪装的快乐与痛苦,有的只是真实的自我,执笔书写暂时忘记了高考,却在每次完篇的句号后又重负起高考的背囊。临近高考的日子,文人依旧紧握手中的笔书写,在高考面前,他一无所有,除了手中这只笔。文人曾歇斯底里呐喊过,不愿意成为鲁迅老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写照,他想执意放弃文学,将那一堆厚厚的爬满文字的笔记本一把丢进火苗,让它化为不曾存在的灰烬,可文人的手却一直在火苗的边缘颤抖着……五在这个悲喜交加的夏季,没有惊心动魄的作为,亦没有垂头丧气的失望,高考还是在平静中来临了,文人从始至终都不曾忘记,在现实面前,谁都必须抬起头前进,哪怕成功或是失败。文人还彻底明白了一个永恒的真理:纵使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万丈豪迈抱负,在回归到眼睁睁的现实面前,谁也浪漫不起来。

    2008-07-28 作者:子鹜
    • 0
    • 17738
总52页,文章20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