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不仅展示了历代作家在人生旅途上的心路历程,而且形象的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风云中的艰辛跋涉,阅读经典名著是我们青年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之根,也是使我们树立民族自信心和独立性,更是让欠产在透过智慧的眼睛看,来发现原来每一个人都有值得看书尊重及学习的地方。
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百川归海,相互触摄,绵延至今的文化产物。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搏精微,国学经典中药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全部智慧。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根据儒家的经典,我们可知儒家把智慧列为第一优先。如《中庸》讲三达德,亦智为第一,在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之意为明白本有的光辉德性,亦即启发灵性。再者,《大学》一贯的修养,其起点在于格物致知,所谓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事物物的道理以获得圆满的智慧。《论语》子夏也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地其中矣。“博学、切问、近思都是求取智慧之法,有了智慧便能引发爱心,所以说仁在其中。
搁置圣哲的言论不谈,当我们静心而思,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领悟到智慧的重要性。有了智慧以后,我们还怕没有办法,没有希望吗?有了智慧,刚如拔云而见青天,则人生一切总是都会豁然开朗,虽不一定能一时萄得解决却总是有解决之日。但如何才能拥有智慧呢?我们可以知道,举凡古今圣哲,大都是提得起,放得下的人,为什么大智慧能使人看得开,放得下呢?当我们再静心观察经典名著,原因都可得解答。庄子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饭河,不过一腹。”的确,我们的躯体有限容量有限,吸要精神修养提高,智慧显现,我们原无需太多的物质,当然更不需要虚名来安慰自己,权力来陶醉自己。一个君子,或是一个圣贤,如果他也是追求财富、权位、声名的话,那么他一定是要借财富、权位、声名以完成他的伟大理想,而不是用这些东西来填补心灵的不足。
反过来看,一个没智慧的人,那么他肯定是个对万事万物执迷不悟的人。如没有钱他感到苦恼,若侥幸而成为暴发户,便穷奢极欲,沉沦酒色,乃至玩物丧志;何以故?无智慧故。推而言之,他人有钱是苦,无钱也是苦;生病是苦,健康也是苦;做事是苦,闲着也是苦;有地位是苦,无地位也是苦。总之,他们提不起也放不下。
惟有拥有智慧的人才不必担当什么风险,因为有智慧本身即是出险的舟筏。智慧之为物,求其在我,不必与人争夺便能拥有,既有之后,不所被人掠夺,在为它无声无臭无形;而且真正大智慧总是非曲直深藏若虚,不尚卖弄炫耀,所以不怕招来嫉妒、攻击。智慧是诸德之母,一切美德若无智慧为其眼目,必多趋于邪路,所以说:“诸德如盲,智慧为导。”
邵康节 先生临终时说:“眼前道路须令宽。”真的,当我们踏上人生的宽广大道,内心会有多么美好的感受!但是若不能开启自己的智慧大门,这条宽广大道在哪里呢?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