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孔子与教育

时间:2009-01-18 21:41:50     作者:闲志怀      浏览:17743   评论:0   

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具备了优秀的教育家素质,一切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他那里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孔子对他的学生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的。因为他能敏锐地观察出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正因为孔子有这种敏锐的洞察力,所以他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智力差异、个人专长等各个方面都能全面深刻地了解,在教学中就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如下几个方面可以显出这种教育的特色。   

  第一,发挥特长。孔子了解学生的特长,注意给这些学生提供用武之地,进一步引发他们的潜力,全面提高他们的智慧。《论语》“先进”谈到学生们的特长情况是:“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治: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第二,特殊教育。根据个别学生的性格和根基,对他们施以特殊的教育。孔子的学生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他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孔子针对子贡的个性,以颜回为榜样,启发他的自知之明,抑制他的自满情绪。   

   第三,分类教育。孔子的教育目的,是要开发人们最高的智慧。   

  二、启发教学,循循善诱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哉?”(《论语》述而)这是告诫学生“仁”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心中所觉察的那一念,关键是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很快开发它。孔子强调教学上的启发式原则。他总是循循善诱,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那里,学生品德的形成,智慧的开发,是学生们主动学习、思考的结果。老师的作用表现在启发和诱导上,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学生的自觉学习处在教师的指导之下。   

  运用启发式教学,必然要循循善诱。孔子所表现的这种教学特色,从如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第一,启发引导,层层深入。孔子对学生的提问,总是启发诱导,步步深入,使学生看到问题的本质。子路问什么人是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第二,以近取譬,由此及彼。孔子的教学内容都是大道理,要弄懂人生和宇宙的大道理,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孔子经常用譬喻、寓言来说理,由此悟出深刻的哲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这里取一去不复返的流水为比喻,说明人生光阴易逝,由此教育学生爱惜光阴,发奋努力。  第三,立于中论,不偏不倚。这是孔子的思想方法,也是他的教学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要不左不右,始终立于中间。不随左右,保持独立清醒的头脑,这就把握了一种自觉的学习方法。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纠正了走向两端的错误,祸害就自然消失了。子贡问孔子:“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子罕)   

  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学而)子贡赞叹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孔子被称为东方圣人,因为他是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优秀教育家。   

  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前提。要教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因此,教师只有永不疲倦地学习,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孔子一生就是永无疲倦地学习追求真理,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尔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孔子总是以永恒的耐心,把自己所证知的一切智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他就是这样爱生忠诲,任劳任怨地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因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和意义.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