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治国平天下

时间:2009-02-26 07:29:58     作者:傅敬雷      浏览:10946   评论:0   

治国平天下  

人们常说:“历史不会重演。”人们又说:“阳光之下并无新事。”真理的存在是把两者结合起来,从古到近代直到今天世界格局,极像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代的重演。

在当今世界里,国际法的作用已日益微小,一国不提出最后通牒而突然袭击另一国、或一国的空军轰炸敌对国家的医院,推托说未曾看见医院房顶的红十字标志,已经屡见不鲜。有趣又令人沮丧的是,现代政治家争取国际和平的办法都是中国古代政治家曾经使用过都遭到失败的办法。

公元前551年曾举行过一次国际会议,试图限制各国军事扩张。后来,天下分为两大势力,分别由当时最强大的齐、秦控制。此情此景犹如二战后的苏美争霜,治国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冲争,最终,秦国统一了天下,而现代,美国也击败了苏联,坐上了超级大国的位置。令人不得不感叹: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会不会不厌其烦地反复的教你。

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组成联盟,一称“合纵”,一称“连横”。当时,中国有七个比较强大的国家,称为“七霸”,其中处于两端的秦国最为野心勃勃,“合纵”是六国联合对秦的联盟,秦国则采取联合六国中的任何其他国家,攻击与秦对抗的国家,这是由西向东的联盟,称为“连横”。正如现在一战或二战的“同盟国”与“协约国”一样,同盟国击败协约国的最终结果也是和平,也许是我杞人忧天:美国是否也会和秦国对待自己的同盟一样对待自己昔日的战友。也许历史才能给我答案。

历史的相似性也会令我们不得不探讨我们古代的治国方略如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何不必再重蹈覆辙:如何不必“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语惊醒梦中人,孔子虽然不是成功的政治家,但却把如何做好一位领导的条件告诉了我们,人若不尽其能去完成对社会的责任,便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赋天性,“自欲立而立人,自欲达而达人”,人若能帮助别人达到完美,自己也不可能达到完美。可见,儒家得中心思想“明月德”和“修身”是一回事。为政的目的不需要谋求担任国家领导,才能对国家福祉做出贡献,也难怪孔子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了。今人悲哀的是孔子的境界也只有圣人达到。在中国,特别三十讲经济效益的今天,我们对儒教的继承甚至不及外国。

韩国属于儒教文化圈,而且在历史上长期奉行“崇儒抑佛”的理念。韩国人强悍的民族性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理念之间的关联,还有这个民族的疾恶如仇、忧患意识,团体意识以及凝聚力,同样与儒教影响密不可分。在日常生活中,韩国人更是对长幼尊卑分际极其在意,正因为整个社会有较强的道德意识,所以自认为颇得儒家真传,于是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韩国的治国也从民众中反映出来,尽管韩国也曾经轻视过我们,被人轻视是不舒服的。但反问我们:我们究竟从孔子中学到了多少?

治国而平天下,不仅在于道家的“无为”,也不仅在于法家的“刑法”更在于“修身”。

但愿,我们不要变成别人说的:人类唯一从历史上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上得到教训。

【编者按】还是和谐好。法,其实都是强者制定用来限制弱者的。

                                     编辑 儿狼

                                       2009-2-26

责任编辑:
下一篇: 智·质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