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奔腾在时代潮头的军旅文学

时间:2011-10-10 13:35:15     作者:佚名      浏览:9578   评论:0   

  党的十六大以来,军旅文学在文体自觉与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更加贴近部队现实生活,更加关注战斗力生成提高,自觉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新军事变革大潮,创作推出了一大批有质量、有人气、有影响的优秀作品。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柳建伟的《英雄时代》以及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分别荣膺第六、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军旅作家作品在诸如“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等重要奖项中屡创佳绩,引发关注。尤其是,以军旅长篇小说、报告文学等重型文体的繁荣为标志,当代军旅文学的“第四次浪潮”席卷而至。新世纪军旅文学在坚守传统、进行主流表达的同时,更呈现出了开放性、多元化、复杂性的全新面貌,向着更为本真的“存在之境”深潜——关注军营生活的丰富多姿,观照军人职业的现实境遇,在历史、战争和现实层面探寻更为广阔的人性空间和精神存在。

  

  奔腾在时代潮头的军旅文学在重归中国文坛重镇的同时,更为新世纪中国文学带来一股强劲的清新气息。

  

  坚定立场:张扬精神写作

  

  当一些内容空泛、粗制滥造的猎奇之作开始充斥图书市场,当人们的心灵日益深陷利益和欲望等世俗化的焦虑中时,人们不禁又开始怀念起那个“精神高蹈,激情燃烧”的年代。2002年初,由军旅作家石钟山长篇小说《父亲进城》改编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热播之后,诸如崇高、阳刚、军人、英雄等等主题词,似乎在一夜之间又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

  

  作为当代文学“精神写作”的旗手,军旅文学始终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坚持先进军事文化的前进方向,坚守主流意识形态表达,坚定地弘扬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融进了魂魄和血脉。当共同理想、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面临着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大潮的剧烈冲击时,新世纪军旅文学所积聚的理想化、崇高感和英雄主义精神能量便得以最大限度地释放。项小米的《英雄无语》、裘山山的《我在天堂等你》、马晓丽的《楚河汉界》、朱秀海的《音乐会》、都梁的《亮剑》、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李亚的《流芳记》等军旅长篇小说在社会上产生了持续而广泛的影响。人们经由这些军旅文学作品填补了内心世界的空虚、理想精神的虚无,求得了心灵的慰藉和灵魂的升华,进而满足了对英雄理想、崇高信仰乃至强悍甚或粗粝的健全人格的新一轮的文学想象。

  

  《亮剑》书写的是“战场”传奇,但恰恰在“职场”上引发了轰动,一时间白领小资大谈“李云龙”,公司企业热议“亮剑精神”。战争历史中的性格军人,被现代职场精英们奉为精神偶像。由此可见,《亮剑》成功地打通了历史与当下,横跨“战场”和“职场”,显示了英雄精神的时代新意。新世纪军旅文学满足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崇高理想和英雄精神的期待,形成了一种影响广泛、持久向上的精神力量,在当下过度世俗化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绽放出了璀璨夺目的光芒。

  

  直面现实:重建英雄叙事

  

  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非虚构文学)堪称可与长篇小说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新世纪军旅文学的另一重型文体。新世纪军旅报告文学深入新军事变革大潮下激情燃烧的军旅生活“现场”,细致描绘时代巨变在军营中的影响和潮动,注重从历史中挖掘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具“痛感”的经验,更将笔触伸展到了整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性巨变的脉搏上,进行着守望生活现场的有难度的写作。

  

  “现实”作为一个极富伦理内涵的范畴,既勾连着历史,亦联通着当下。新世纪军旅文学对战争历史的书写和对当代英雄的塑造构成了“英雄叙事”的两翼。近年来,王树增接连创作了《长征》《解放战争》等多部优秀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以人类学和政治学的双重视角,以全球化、全人类的普世情感和精神伦理为依托,以挖掘整理思想史脉络的科学态度,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的时空范畴中探寻了“长征”这一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在当下精神文化语境中的价值与意义;李鸣生的《震中在人心》不仅摄取了汶川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而且更真切地悲悯人类生命所蒙受的重创,反思与灾害同时发生的某些存在,以直面现实的精神勇气和穿越生活的文学目光,“用镜头定格真相,让文字留下思考”。

  

  长期的和平生活,已经使军队和社会水乳交融,平凡庸碌、琐碎世俗的日常生活亦成为军旅生活的常态。因之,新世纪军旅文学若要完成对当下现实的正面强攻和对“英雄叙事”的重建,就要在深度、广度和硬度这3个向度上做文章。

  

  所谓“深度”,是指军旅文学要真正深入到军事生活的深部和细部,紧密围绕“新军事变革”条件下部队在军事训练、武器装备、军事思想、兵员成分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书写出具有浓厚军味、兵味的,较为纯正的部队生活。所谓“广度”,是指军旅文学应该尽可能地覆盖军旅生活的重要领域,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训练场和机关大院。时代的发展已经使得今天的军营生活前所未有地纷繁复杂,有太多精彩而珍贵的题材资源等待着军旅作家们去发现、去挖掘。所谓“硬度”,是指军旅文学置身于多元共生、泥沙俱下的新世纪文坛,在面临着精神境界的矮化与文学意义的漫漶时,在面对来自文学消费机制的诱惑时,能够排除种种非文学因素及欲望、利益的干扰,始终保有自身硬朗坚实的文学气质和“强健而充分”的现实主义美学品格。

  

  近年来,《解放军文艺》《西南军事文学》《西北军事文学》《神剑》《橄榄绿》等军队文学期刊,始终坚守中短篇小说阵地,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业余作者。这些作者大都来自基层,部队生活经验扎实,情感浓烈,作品真实、朴素、自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如青年作家王棵在《守礁关键词》及其后发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中细腻而动人地表现了海岛守礁官兵的生活,写出了他们真实的存在境遇和生存状态。王凯、王甜、曾皓、萧潇、冯骥、丁旸明、董夏青青等一大批70后、80后军旅青年作家的迅速成长令人欣喜。相信这个年轻的作家群体只要坚持下去,军旅中短篇小说的复兴将指日可待。

  

  面向大众:重构文学生态

  

  近年来,军旅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在图书市场上十分走俏,经常登上各大图书排行榜的前几名。军旅生活已经成为大众文化关注和偏爱的一种公共题材资源,地方作家的踊跃“加盟”也助推了军旅文学在图书市场的持续红火。

  

  事实上,面对新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的产业化趋势,军旅文学一直在寻觅着自身的文化定位,探索着适应时代变化的表达方式。在记者看来,2005年可视为新世纪军旅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水岭。此前的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由于承袭了当代军旅文学的精英传统和启蒙立场,在文化惯性的牵引下尚算勉力地值守于纯文学背景下的“文学性”探索;此后的军旅长篇小说则开始了文化与文学层面的“通俗化”转向,借助“通俗文学”特有的审美特征,以集群冲锋的姿态迅速抢占了图书出版与电视剧市场的“高地”,并凭借着对军旅文学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化和高扬,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综观近年来的军旅长篇小说,直接的阅读感受就是“好看”。直白干净的小说语言,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浪漫传奇的爱情,扑面而来的英雄气息,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伦理,与电视剧同构的生产、宣传、消费机制,网络时代视频文化的崛起所延伸出的反馈与交流平台,所有这些都使得军旅长篇小说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社会阶层、职业背景、教育程度、年龄层次的人们的阅读期待。“好看”已经成为军旅长篇小说最为突出鲜明的审美特征和“成功”与否的关键,以一个“好看”的故事和“好看”的人物为蓝本,可以衍生出多种艺术形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通俗化的军旅长篇小说渐渐远离了纯文学话语,而自觉融入了强势的大众文化空间。事实上,图像时代的到来赋予了雅俗的分化和移易以新的内涵,“通俗化”舒缓了军旅长篇小说文化身份的焦虑,使得军旅长篇小说可以放下架子,轻松愉悦地步入生活现场,直面当下的军旅现实生活;可以近距离观察,第一时间反映正在进行中的新军事变革伟大实践。“通俗化”的军旅长篇小说在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核方面仍然坚守并高扬着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为核心的军旅文学的基本价值伦理,从技术操作层面来看,可以说是在以最通俗、最好看的故事,表达最崇高的英雄精神和最深沉的爱国情怀。

  

  近年来的军旅长篇小说无不是在以各自的角度张扬英雄气概和军人荣誉,由此,小说追求“好看”的通俗化本源与军旅文学的意识形态规定性相契合,军旅长篇小说所负载的“强健而充分”的价值伦理与大众追求愉悦刺激的阅读期待相遇合。军旅长篇小说在短时间里迅速聚拢了人气,培养并巩固了数量庞大的读者群,军旅长篇小说所高扬的崇高感和英雄气将在全社会得以广泛传播,进而形成一个牢固而强势的“军旅亚文化场域”,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而言都将是一股无形但却巨大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