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全国儿童文学家研讨儿童文学创作新趋向

时间:2011-12-28 09:31:27     作者:佚名      浏览:9591   评论:0   

2012年12月23日,由文艺报社、中国小说会、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共同发起,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江西师范大学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承办的“儿童文学和后儿童时代的文学阅读”研讨会在江西师范大学白鹿会馆一楼会议室举行。

据悉,出席本次会议的有著名儿童文学家曹文轩、萧萍、张之路、李东华、汤宏英;文学评论家颜敏、陈公仲、陈俊涛、江冰、林霆、段守新、赵霞;出版人王山、谭湘、文欢、王林、张明、彭学军及《中国读书报》、《中国教育报》、《文艺报》儿童文学编辑、记者等高校和出版机构的学者和专家。会议围绕“中国儿童文学的现状、网络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又悉,23日上午9时,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宣布研讨会开始并致开幕词,介绍了此次会议的宗旨与研究目的。之后,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艳国对江西师大的历史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儿童文学的创作批评提出新的希望。之后,文艺报副总编辑王山代表《文艺报》讲话,肯定了此次会议的研究方向的重要意义。

  第一场的主题发言围绕“跨界、分级阅读”这一话题展开,由文艺报社副总编王山主持。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副总编魏钢强、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公仲、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分别就儿童文学的阅读方式、生活化、分级阅读和跨界阅读几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发言。魏钢强认为锻炼少年儿童的胃口、让他们适应阅读的自然生态比培养口味、营造理想的阅读环境更加重要。陈公仲指出了当下儿童文学的政治化、成人化、动漫化问题,提出儿童文学应当人性化、生活化、童话化。曹文轩梳理了分级阅读的现代性背景,强调永恒的文学在变动时代中的意义。王林认为儿童文学应该为未来的成人创作提供思想资源。

  第二场的主题发言围绕“少年文学与数字化时代”这一话题展开,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主持。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儿委会副主任张之路、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江冰、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萍、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文学编辑文欢、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段守新分别就文学主题与母题的关系、两代人间的数字化鸿沟、教育与文学的关系、青春写作的三个层面展开讨论。张之路认为人性是儿童文学的母题,而主题可以有多重表现手法,同时幻想类作品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江冰采用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80写作的心理意义。萧萍表示网络文学不应走向传统文学的反面,而应该与传统文学一道关注人性和真善美。段守新开掘了青少年写作的三个心理层面,并呼吁文学创作打破绝对的雅俗界限。

  短暂的午餐之后,第三场的主题发言围绕“青春写作、青春阅读”这一话题展开,由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江冰主持。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骏涛、中国作协创研处处长李东华、儿童文学作家汤宏英、天津师大文学院副教授林霆分别就成人书写少年文学、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反对儿童文学商业化等方面进行发言。李东华认为成人应该重新重视少年文学的创作,和青春作家的“自画”写作形成张力和必要的补充。汤宏英强调小学、中学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阅读、鉴赏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林霆表示,儿童文学必须以孩子为出发点,坚决摒弃以市场为中心的商业化倾向。

  第四场的主题发言围绕“阅读推广、后儿童时代”这一话题展开,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谭湘、浙江大学博士生赵霞、天津师大本科生陈曦分别就儿童阅读推广、后儿童时代的界限展开讨论。赵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要全面改善今天儿童阅读状况,必须从体制、批评、文化等各方面进行改革。陈曦认为后儿童时代处在尴尬而矛盾的年龄段,因此难于定位的儿童文学恰恰正是这一阶段的少年儿童所需要的文学。

曹文轩教授在总结发言时指出,中国的当代文学乃至儿童文学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和自觉,当学者和专家、教师以儿童的“点灯者”自命时,切不能迷恋“洋烛”。文艺报副总编王山致答谢辞,他同时表示,此次会议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使问题有了更深入、多角度的认识。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