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文化名家大师和精品力作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从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来说,一定的时代需要和现实可能,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环境,一定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都是涌现文化名家大师和精品力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尤其是在社会历史的重大发展变革和调整转型时期,往往也就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比如西方的希腊罗马时代与文艺复兴时代和启蒙运动时代,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与唐宋时代和“五四”时代。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当代中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阶段。这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灿烂迸发的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实践,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丰沛的动力资源;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成就,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文艺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党提出和制定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等,为文艺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道路。党和政府还为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学习社会,钻研业务、开展创作,给予了各种便利条件,全社会也逐渐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这一切都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也为名家大师和精品力作的涌现和问世,从客观上提供了优越的社会条件,关键就在于文艺工作者主观的个人因素了。
一切文化名家大师和精品力作,都是个性化的艰苦复杂的创造性精神劳动的产物。从主观的个人素质条件来说,除了作家、艺术家先天遗传的天资秉赋之外,主要是后天环境影响、教育作用的结合而形成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文学艺术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综合体现。由于我们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今世界先进的文化,因而它对创造精品力作的名家大师的要求,也是最全面、最辩证、最深刻、最精湛、最优秀、最完满的。他们应是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全才、通才,又是“艺术地掌握世界”(马克思语)的方家、专家。
社会主义文化的名家大师,应有思想家和理论家的头脑和思维。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见微知著的透视力和深刻透彻的剖析力,能够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抓住生活和事物的本质,善于发现和分析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帮助群众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不是思维贫乏,情绪偏激,易犯片面性和绝对化的毛病,易受“左”或右的错误思潮的影响,缺乏分辨真假是非和善恶美丑的能力,甚至歪曲历史,丑化现实。
社会主义文化的名家大师,应有社会实践家和活动家的才干和本领。上能“通天机”,下能“接地气”,善于同各阶层接近、同各种人交友,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思想感情上同群众打成一片,这样才能深切感受和正确反映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心声。而不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只热衷于“自我表现”,倾诉个人悲欢,甚至自视清高,孤芳自赏。
社会主义文化的名家大师,应有专家和杂家的学识和智能。他们除了精通文学艺术之外,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古博今,学贯中西。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文史哲经和理工农医等各门学科、各种知识都要涉猎一下,懂得一点。特别是在当今世界高新技术蓬勃发展,信息浪潮汹涌激荡的情况下,还得学点高新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而不能孤陋寡闻,见识短浅,那样怎能全面认识和深刻反映历史和现实?
社会主义文化的名家大师,还应有作家艺术家特有的才情和技艺。他们应当热爱生活,满怀激情,富有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感受力,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联想力,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和表现力,善于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以及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塑造新颖独特、生动感人的艺术意象、意境和典型,创造前人未曾创造过的东西。而不能违背艺术规律,失却创新能力,甚至追风模仿,畸形复制。
要具备上述思想与艺术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全面修养,除了健康的体质之外,就要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心理素质与精神状态,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与艺术实践中,潜心积累生活素材、获取创作源泉,刻苦探索艺术规律、磨炼创作技巧,不断提高审美地艺术地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增强文艺作品的思想启迪力和艺术感染力。而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甚至趋时媚俗、投机取巧,迎合低级趣味,追求感官刺激。
千里之行始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人才培养须从早从小抓起。学校是基地,教育是基础。但是,我国的应试教育至今未能根本改观,严重制约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完整的知识传授体系和技能培训体系,被割裂成支离破碎的“考点”,老师和学生都在围着考试转,会猜题押宝的老师就是“名师”,能考出高分的学生就是“高足”,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名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缺乏创造能力。因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院,学生经常处于涉“题海”,爬“考山”之中,备中考、迎高考、冲刺考研,忙得不可开交,老师们也都在为评副高、升正高、攀博导而写论文、搞专著、申报奖项,经常疲于奔命。这样怎能保证文学艺术所需要的“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列宁语)?怎能为名家大师和精品力作的出现而打下良好基础?特别是大学的文学教育,在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教材编写与教学方法、考试制度与考评办法等方面,都不大适应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文学艺术人才的需要。现行大学中文系或文学院大都没有培养文艺创作人才的自觉意识,基本上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节,大部分教师只搞理论不搞创作,当然也就培养不出既懂理论又会创作的学生,因而造成文学理论与创作人才比例失调,而且知识与技能结构组合不全。我们要大力改革基础教育,特别是大学文学教育,培养和造就集专家学者和作家艺术家于一身的教师和学生,以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为促进名家大师和精品力作的出现打好基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