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永远生机勃勃、日新月异,最近的网络红人竟是生于千年前的“诗圣”杜甫!
一幅由蒋兆和创作、用于高中语文课本插图的杜甫像,被涂鸦成各种现代角色:或身骑白马游荡,或手执钢枪混战cs,或开着哈雷威武四方,或大摇蒲扇卖瓜……这一组照片现身微博之后,被大肆转发,并被赋予更多角色:从灌篮高手、美少女战士,到网游主人公、听ipod的潮人,应有尽有。
在1300年之后,杜甫意外变得“很忙”,这正是当今文化很闲的折射。首先,杜甫的插画对于上过语文课的几代人而言,是很多人的学生时代的记忆,随手在语文课本上的写写画画也是曾经枯燥课堂的一种常见举动。“杜甫很忙”的红火,正是成人世界对青春叛逆的一场集体缅怀。尽管杜甫诗歌等经典文学作品有着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常年应试教育的高压,使得学生在接受之时会产生一种厌倦心理,随手涂鸦缓解了应试教育的枯燥学习,表达了对应试教育的抵触情绪,是对被束缚的创造力的发泄。因此,应该有更好的途径去发掘、释放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其无穷的创意以正面的方式表现出来。
其次,学生涂鸦杜甫在网络上受到追捧,并被以更丰富的形象延续,是当代大众娱乐文化对传统经典文化的一种消解。对于原本应该被尊重、被严肃对待的传统经典,赋予各种现代流行文化的符号,表达了“穿越”主题的大众文化,也延续了网络狂欢时代的“恶搞”之风。在严肃经典与娱乐的极度反差中,取得诙谐的喜剧效果。应该说,这种“恶搞”是具有一定创意的,抓住了大众文化的时代趣味,也表达了现代社会人们生活里的“自嘲”精神,这是超越单调的日常生活,对想象力的一种发挥。平面化的、常见的流行文化符号消解了杜甫代表的民族经典文化的深度,并通过网络将此事件快速扩散,瞬间爆发热度,这正是大众文化具有的快速、娱乐、平面化特征。
“杜甫很忙”这一网络恶搞事件,也反映了在大众娱乐狂欢的时代,文化深度意义在逐渐消失,经典文化的势力范围逐渐被缩小,新奇、刺激、有趣、浅显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而深刻、隽永等则成了呆板、乏味、冗长的代名词。当时代的文化被迅速更新换代,当经典不再以经典的面貌出现,而只存在于对转瞬即逝的热点追逐中时,又不得不让人焦虑:这个时代的文化是否是苍白甚至是空白的?或者说,正是因为文化很闲,所以才会出现“杜甫很忙”的现象。对此,我的看法是,恶搞可以,但不能拒绝去了解杜甫,也不能够去抛弃作为传统文化涵义上的杜甫。如果“杜甫”等一系列传统文化的符号,失去了,或者说被遗忘了作为经典的意义,那也无法产生涂鸦后强烈的反差效果,诙谐娱乐也就不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经典文化的尊重、学习、传承,是长期的事,恶搞只是偶尔为之的事件。
对“杜甫”的系列恶搞行为,也有不少抵制声音。河南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就喊停说:“杜甫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光,我们绝不允许诋毁杜甫形象!”对此,倒可不必太惊慌。杜甫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具有分量的代表人物,绝不会因为几幅被涂鸦的肖像而被人贬低了其文学成就,也不会因此就被人们遗忘、曲解。杜甫若活在今日,从其诗歌里的自嘲色彩来看,老先生对“被忙”一事也不过是莞尔一笑。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也不乏对经典名作的再造而变成具有现代特色的艺术品。达·芬奇著名的《蒙娜丽莎》就被西方的艺术家改造成各种揉入时代生活因素的版本。而著名的艺术流派——波普艺术在其自成风格的过程里,就是从对经典、对人物的再造开始的。一方面,我们要尊重、继承传统经典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时代风貌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反映当下的流行文化特质。
今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对杜甫最尊重的纪念形式,不是恶搞或者抵制恶搞,而是去重温他那些关心百姓的诗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老先生一生漂泊,忧国忧民,他所操心的那些民生问题,他所深刻思索过的社会问题,1300年过去了,今天改善了多少?再读这些诗歌时,希望我们不会脸红。
作者单位:文化部公共文化政策研究中心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