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试论黄老思想对汉初治理国家的影响

时间:2015-10-11 08:35:52     作者:刘冬琴      浏览:9693   评论:0   

摘要 黄老思想“兼收并蓄”百家之学,以“无为而治”为理论基础。在汉初社会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手段,对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黄老思想自身固有的弊端,在汉初取得成功的同时,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致使后来让位于儒家思想。

关键词:黄老思想;“无为”;弊端

 

鉴于汉初的社会经济情况,汉初统治者的极力推崇黄老思想,不管是管理国家,还是日常生活上,都以黄老思想为指导思想,我想黄老思想究竟到底蕴含了什么深奥的哲理,它是不是只是有利而无弊呢?为了揭开黄老思想在汉初风行的面纱,我决定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查阅资料验证,发掘黄老思想对汉初治理国家的影响,并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找出黄老思想的优劣之处。

 

黄老思想融会了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兼并、吸收了诸多学派的思想观念。但其主要研究的仍然是老子所提倡的有关政治、战争中的思想,研究国家的兴衰成败。它主张统治者施政应该清静无为,唯有如此才能“无为而无不为”,达到垂拱而治的境界。因此,在经济萧条,人民生活比较苦难的汉朝初年,统治者选着黄老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政治指导思想,为后来汉朝的兴盛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黄老思想的意蕴:提倡清静无为

黄老思想的清静无为并非放任自流、一切不管。统治者的五位是以管理循名责实为基础的,是在统治者的通知只需范围内惊醒的清静无为。这种思想强调的是臣民在自己应处的位置性自己改性的事,即君臣按照不同等级、自己的身份循规蹈矩,这样天下才能自然安定。因此,黄老思想的清静无为思想成为汉初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是顺应时代背景孕育而生,这是一思想盛行于朝野上下,并在当时取得了相当好的社会效果。

二、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的积极影响

黄老思想把儒家的“民本”和法家的“农本”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一个既与老庄思想有别,又兼有儒、道、法各种思想特点的理想社会方案,即“国无地,诈伪不生,民无邪心,衣食而刑罚必也”。由此得知,黄老思想的理想社会是:国无盗贼,百姓丰衣足食,而统治者节用爱民。同时汉初,经济几乎崩溃,急需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汉书食货志》记述了当时的经济情况:“汉兴,接秦之弊,诸侯病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可见,汉初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处于瘫痪状态。因此,统治者采用黄老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与民同息”的政策,以做到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第一,嘉奖农耕,减轻田租,免除徭役。推行“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的经济政策。从刘邦开始,就劝告流民归还故里,让士兵复员回家,领取原有的田亩住宅,实行“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措施。并规定,书庶民生育子女,可以免除徭役两年,允许农民按人力多少开垦荒地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后几代皇帝都继续执行这一政策。惠帝时奖励人口增殖与土地开垦;文帝时“其除田之租税”几十年;景帝即位,收民田半租,即三十税一,这的确是很轻的税率了。与此同时,尽量免除农民的徭役。

第二,对地方经济,实行任其发展,不予过分干涉的经济政策。汉初是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可以在封国内征收汉王朝规定的各种赋税,而且有支配这些税收的权利,有治民和财政的自主权,这极大地调动了各诸侯发展地方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地方经济迅速发展。此外,各国还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形成自身的地方特色。赵地多铁,则以冶铸为业;齐国“齐带山海,壤千里,适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吴国临海,故“煮海水,以故无赋,国用富饶”。燕国主要盛行畜牧。总之,西汉前期诸侯王国地方经济发展较快,当时诸侯王国的面积占西汉总面积的大半,侯国也遍布各地。因此,地方经济对整个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得知,“无为”为主导的黄老思想为汉初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得西汉的国力恢复,社会经济达到发展。

第三,汉初采用黄老“法术”思想。黄老之学的“无为”更多地强调、提倡“君无为而臣有为”。以天下之大,王者不可能事事躬亲,因此,一方面必须用臣,另一方面又必须时刻防范。如果没有“法”,君王就会凡事过问,劳而不周;如果没有“势”,君王之“法”就会丧失权威,有“法”而不治;如果没有“术”,则无以考察、监督和防范臣下。因此,为了更好地驾驭群臣,达到“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治目的,最重要的是制定一套切合实际、以明确名份、等级、职责的法令制度和规范。虽然,汉承秦制,汉律也承秦律,但为了能顺利推行“君逸而臣劳”的政策,汉律对秦律进行了增删与调整,进一步完善了治吏之律。

治吏之律规定:第一,各级官吏的言行都要严格体现中央皇权的意志。立法森严,一旦触及这些条律,就会被弃市、腰斩或灭族。第二,盐城各级管理的经济犯罪行为。西汉对经济犯罪惩治极严,有关该法的律目科条也很繁杂。有主守盗、受赌枉法、借假不廉、受故官送等。对赃罪量刑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就西汉物价水平而言,贪赃250钱还买不到一件上好的单衣,却要免官获罪,而且对因赃罪罢免的官吏,实行终身禁锢,不再有吏,甚至殃及子孙。第三,制裁官吏的渎职、失职行为,以督促官吏勤勉职事,恪守公职。

第四,黄老的“德治”思想。在伦理道德上,儒家讲仁义慈孝,墨家兼爱节俭,老子讲自然、天养。黄老则广为吸收。秦的速亡告诫人们“谋事不并仁义者必败”。要真正获得政权的长治久安,不能单靠强权、严刑和诈术,必须在用力的同时另施仁义,强权之下收买人心。黄老的这种“德治”思想,使民从德化,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具体表现为:

1.内德修身,节欲尚俭。站在以智慧治天下的立场上,修身积德,内得神明,就能归化天下,使天下人归之若水就下。因此内德修身就是无为而治天下的基础。修身之道在于服心,而服心在于感召,即培养自己内在的德行去感化他人。汉初统治者,尤其是汉文帝深刻地认识到这些方面。他反对纵欲敛财,崇尚节俭和朴实。在他的带领下,汉初的政治之风良好,对汉初的安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忠恕仁德,以孝治天下。为了稳定社会,实现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进而达到以“无为”治天下的目的,汉初统治者把血缘家庭作为社会基础,强调孝道,提倡血亲观念,以加强小农经济家庭结构内部的团结,进而把小农家庭伦理观念引申为忠孝一体,使家庭亲亲关系扩大到社会。这样协调了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促进社会安定,为小农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在汉初,黄老思想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汉初的统治者治理国家,使得秦朝以来一直颓靡的经济状况得到了缓解,社会也逐渐变得平稳安定,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更高程度的提高。然而,万事万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黄老思想也一样,黄老思想自身存在着消极的影响。

三、黄老思想的消极影响

黄老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对汉初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反对革新,不思进取等方面。最典型的是“和亲”政策。这个政策虽然暂时性地维护了西汉初年的安定局面,使得饱受战乱破坏的西汉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作为统治者来说,这只是一种权宜之策,待到国力恢复积蓄到足够强大时就应该及时改变,与其抗争,以结束这种屈辱境地。但是,西汉王朝虽然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社会经济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综合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但是他们却安于现状,无意改变“和亲”的政策。

同时,黄老思想钳制了西汉朝廷的思想,对任何的侵犯都只是忍让迁就。诸侯王与皇室的血缘关系越来越远,王国与朝廷的利益冲突越来越尖锐,对中央的离心力大,致使很多诸侯铤而走险,谋反作乱。占据东南五十城的吴王刘濞因皇太子刘启失手误杀其子而对文帝心生嫌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但文帝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赐予其几杖,特召其可以不来长安朝拜,并期望以此至厚德,感动其改过自新。但是吴王却不领情,反诱天下亡人谋作乱。文帝则继续“无为”。汉初的政治家贾谊和晁错忙献书为文帝提供解决策略,但是由于时间稍迟了,却引发了险些将帝国颠覆的“七国之乱”。

另外,黄老思想还滋长了汉初放任豪强的势力。汉初推行的“轻徭薄赋”政策,希望借此恢复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在取得一定的作用的同时,也使地主豪强势力抬头。政策的实施最终的活力着就是地主豪强,他们凭借其经济势力和一些政治特权在地方上为所欲为,横行无忌。还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致使农民流离失所,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安定。

我们不可否认,黄老思想再我国政治舞台上仅仅发挥了短短七十年时间的作用,但在当时起到了无与伦比的基础性作用,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它自身固有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黄老之学在汉武帝之后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儒家思想开始逐渐取代它的中心位置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儒家思想在一定意义上绝顶我中国文化发展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1]郑建萍.黄老思想及其对汉初治道之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9

[2]李库.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3]董赫楠.浅析汉初黄老思想.法制与社会,2011.5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