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落泪是金》引发的思考  

时间:2016-03-18 07:38:38     作者:一夜秋箫      浏览:9519   评论:0   

《落泪是金》引发的思考

 

   何建明老师在《落泪是金》中描述了很多贫困大学生现象,也提出了更好地解决大学生贫困问题的建议。回想起自己读本科时接触到的类似的贫困例子,以及近几年社会上对于寒门大学生的讨论,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书中列举了很多贫困学生人生悲剧般的家庭背景以及学费的压力如何给一些极端脆弱的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这些事例令人唏嘘之余,也令人感叹社会贫富差距深深影响到国家人才的培养。

    我们的文化自古就强调寒门出贵子和贫贱不能移,贫困大学生一方面贫困,另一方面也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为学费和生计所经受的磨难从客观角度看或许使得他们拥有超越一般学生的个人意志力,如能完成学业,这股力量应该能够很好地让专业知识得以发挥。但从书中所知,现实往往更加复杂。出身贫寒不仅意味着经济压力,还带来了身体素质下降,社交困难等附加问题,让他们无法专心学业。更严重的,无可逃避又难以彻底去除的压力让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扭曲,原本希望通过高等教育改变命运,却反而在拮据的大学生活中被压力异化,在身心上都成为弱势群体。比如第四章就专门提到失落的“天子骄子”们如何因他人的歧视或自卑而陷入精神误区。虽然不同大学有不同的勤工俭学方案以帮助贫困大学生,但如果社会财富日益集中,贫困家庭有增无减,那么大学内的帮助无法从根本上减少贫困大学生的数量。所以我觉得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贫困的问题。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在生活成本比较高的大城市也使得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生活成本比原来在老家陡然增高。虽然国内大学的食宿条件普遍比较实惠,但大学生活已不仅仅只关乎学习,学生通过大学这扇窗开始与大学所在的城市打交道。大部分学生都面临就业压力,都需要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精力花在必要的社交或求职活动上,贫困大学生相比之下又显劣势,当其他学生为增强就业技能和扩充社会人脉而投资时,他们往往输在了起跑线上。就算在大学的帮助下他们得以维持温饱,在冷酷的就业市场和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压力下,很多贫困大学生依然举步维艰。

    解决贫困是国计民生的大事,除此之外,当下贫困大学生在精神方面,相比一般家庭或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似乎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贫困’。这就牵扯到他们进入大学前的教育质量。随着中国相对富裕的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中,中小学教育的资源也向大城市集中。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家庭即使孩子表现出天赋,也越来越难为之提供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当一二线城市的中小学开始提供多语言教育,依托社会资源开设多种兴趣班和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甚至国际交流时,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依然是集约型的为高考而教育,目标只有一个,以考试改变命运。书中不少案例都说明了这个现象,比如第一章中的石开,他的高考就承载了全家人的希望。一方面,贫困地区本来资源就少,素质教育,或者说全人教育,在激烈的应试竞争前被迫让步,学生普遍缺乏城市学生所拥有的视野和交际能力,到进入大学时,一下子被默认为必须拥有适应城市生活的软实力,贫困大学生往往出现类似于国际交流中的文化碰撞那样的不知所措。

    这些情况从积极的角度看,其实也体现了国内教育体制在抗拒社会阶层固化方面的作用。在英国,往往只有出身中产和富裕家庭的孩子才有可能上大学,还有支付高昂的学费。他们在中学阶段就因为父母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而得以进入私人学校或贵族学校,从而增强在升学考试中的竞争力。而来自工人阶级的孩子绝大部分止步于一般文法学校,一方面因缺乏教育资源而在升学中落败,另一方面即使考上大学,很多家庭也无法担负学费。而在中国,很多寒门子弟都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也不乏因此改变人生的例子。所以我觉得,一方面国家在扶贫方面的工作会在源头上减少贫困大学生,另一方面,缩小贫困地区和城市的中小学教育差距,也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生观,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